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81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1]
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角:jiǎo 角落 头角 勾心斗角 群雄角逐
B.臭:chòu 臭氧 乳臭 臭名昭著 遗臭万年
C.横:héng 横行 横祸 横生枝节 横眉怒目
D.累:1ěi 拖累 累计 连篇累牍 危如累卵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上海世博会异彩纷呈,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热情的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涌入世
博园,入园人数屡创新高。
B.某大学副教授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行为有违交通法规,应将《背影》“请”
出中学教材,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闪烁其词。
C.林纾是一位“有创作精神”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连原作中的幽默风味也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比原作更胜一筹。
D.近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园血案,引起了全社会
的无比愤慨与理性反思。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
A、寒喧 松驰 敝帚自珍 融汇贯通
B、雀起 丰姿 关怀备至 一如继往
C、泄洪 绝伦 披星戴月 再接再励
D、飘渺 歉收 销魂勾魄 明枪暗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B、《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将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C、“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里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比如浴霸、彩霸等。
D、随着世博会的到来,“世博”已经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上海市民口头语,可见人们纷纷以不同方式关注世博。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顺序依次是 (只写序号)(4分)
山谷里的树以松柏为主。 , , , , 。
①挺挺拔拔,莽莽苍苍
②仿佛把天也染绿了
③ 还有一些风姿绰约的林中美女雪岭云杉
④松是西伯利亚落叶松
⑤柏是针叶柏
6、.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 (不超过20字)(4分)
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7、庆元中学运来了一批文化石,放置在路口、墙角、树下等地方,准备在这些石头上刻一些富有教育性的句子,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根据示例按要求撰写两条,并说明理由。(4分)


浏览完整试题示例:八字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理由:提醒师生要有一种宽容而博大的心,能够容纳不同观点和见解。
四字句:
理由:
十字句:
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11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8.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 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 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9. 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被作者否定的观点。(4分)
                                   
                                   
10.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20分)
寒鸟
刘鸿伏
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
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
一声叹息 ,起自渺远的空中。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
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野草上一粒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
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


展开余下试题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但树林外,是网罟;浅岗下,是猎枪。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
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某垛或炊烟下的屋顶。而此时,它们在寂寞中飞行。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
南方,北方,寒冰如铁,雪满山川。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一些最羸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
遮住了半个天空,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读懂鸟的,只有天空。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
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
(选自《散文》2010年第5期)
11.开头两节文字是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12.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4分)
                                   
                                   
13.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4.“寒鸟”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予以探究。(6分)
                                   
                                   
三、文言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 “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平日学问)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建造
B.诸将效首虏 效:呈献
C.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只是
D.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连:统率
1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韩信用兵“用权谋”的一组是(3分) ( )
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③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⑥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2分)
译文: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分)
译文:
(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分)
译文: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9、(1)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 ,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1分)

(2)请简要说明孔子对颜回大加赞赏的原因。(3分)

四、古诗词鉴赏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6分)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一带 季的山水月潮的景物之美。诗中的“ ”既写出了月色的秀朗,又点出了雨后凉爽宜人的气候。(2分)


展开余下试题(2)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你结合诗歌的内容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不少于50字。(4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8分)
2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论语》)
(2)八佾舞于庭 , , 。(《论语》)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论语》)
(4)志士仁人, , 。(《论语》)
(5) ,任重而道远。(《论语》)
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在十年时间里刻苦练笔,写成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但是全部扔了,一篇都没有拿出去发表,一直到写成短篇小说《羊脂球》,作品一发表即震动文坛。成名后他还能沉寂下来刻苦写作,所以一生著作十分丰厚,被誉为19世纪法国“短篇小说之王”、一个“卓绝超群、完美无缺的文学巨匠”。
钱钟书先生一生不愿意接触媒体。曾有一名外国人十分景仰他,声称读钱作,必须拜会钱先生本人,以当面讨教。钱先生婉言拒绝:“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非得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请以“寂寞后的辉煌”为立意范围,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3分)A群雄角(jué)逐,B乳臭(xiù),C横(hèng)祸
2.C(3分)“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非常逼真。A“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
赶去,多用于贬义。感情色彩不当。B“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
闪,不肯说出真相和要害。与“议论纷纷”并用,自相矛盾。D“漠不关心”指
态度冷漠,毫不关心。不可带宾语。
3、D(3分)A寒暄 松弛 融会贯通 B鹊起 一如既往 C再接再厉
4、A(3分) B有歧义 “将近200个”移到“字”的前面,句式杂糅“选取了…”或“以…为对象”。 C搭配不当,将“提高”改成“改变”。 D语序不当,将“上海市民”移到“成了”后面。
5、④⑤③①②(4分)
6.外观美、人性化(舒适性)、速度快、噪音低。(4分,每点1分)
7.四字句:厚德载物(1分)
理由:劝勉广大师生提高道德修养,铸造健康人格。(1分)
十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分)
理由:鼓励全校师生树立远大目标,实现更快更好发展。(1分)(共4分)
8.B(3分)(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
10.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11.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4分。答对“借助……的意象”2分,答对“意象组合升华”2分。)
12.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1分)、从视觉和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1分)描写环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气氛的沉重(1分)。
13.寒冷,饥饿,猎杀,无容身之所。(4分,每点1分)
14.(1)表现出空中飞行的寒鸟之多;
(2)突出“人”对寒鸟飞行行为的不理解;
(3)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寒鸟与人生存法则的不同埋下伏笔。(6分,每点2分)
15.(1)对在自然灾难面前坚忍意志的赞美;
(2)对在自然灾难面前族群集体精神的赞美;
(3)对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状态)的关注(同情);
(4)对困境中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改善的美好期盼(祝愿);
(5)希望人类从寒鸟的行为中汲取精神力量。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合乎文意、言之成理的答案正常判分)
15.A(3分。树起)
16.A(3分。树起)
17.C(3分。②鼓舞士气,也表现了韩信的自信;⑤表现韩信对广武君的尊重;⑥解释背水一战的原因)
18.B(3分。“阳奉阴违”错)
19.(1)韩信就下令军中不要杀广武君,有能够活捉(他)的人悬赏千金。(3
分,“毋”、“购”各1分,语言通顺1分)
(2)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
也使别人行得通。(3分,“立”、“达”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3分,句式各1分,
语言通顺1分)
20、(1)安贫乐道。(1分)
(2)①安贫乐道,人难企及②勤奋好学,堪称典范③不迁怒,不贰过④有此师,方赏此贤。(答出一点一分。答“品学兼优”得2分)
21、(1)春 凉月
(2)首先,运用了比喻手法,首句的“如眉”写出了月儿犹如美女那弯弯的眉毛,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第二句的镜中比喻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
其次,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动静结合把整个画面写活了.
再次,借景写人,借景抒情,全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但诗人将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手法提到一种即可,每种加上适当结合诗句的分析得2分)
总之,全诗借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溪水的盎盎上涨,鲤鱼的滩头嬉戏,抒发了从心底漾起的欢乐之情.(结合具体内容得1分,欢乐一词1分)
22、见课本 (120.199.177.244)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2010学年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