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420
标签:
鲁人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0]
叙事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叙事诗鉴赏专题
宋兴树 2010-7-27
叙事诗概说
叙事诗涉及到多种诗歌体裁,但总体上分为一般叙事诗和有标志的特色叙事诗。一般叙事诗指以平易朴素的形式表现的叙事诗,如: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四川)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1、.(8分)(1)(2分):驿站秋夜难眠图。
解析:本题考察诗歌鉴赏,主要为意象的判断与理解。首联为诗的一二句,抓住缺月、漏未央、秋床等关键词和意象,结合诗的标题,可想象得到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在驿站里难以入眠。一种凄清的愁绪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2)(6分):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另一类为有标志的特色叙事诗,其中,又分为两小类,一是主客问答式如: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①云深:林深,因多云雾,故云。②处:行踪,所在。【简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再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再如:
浏览完整试题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
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二是主客移位式,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Ⅱ,1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苦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首先从题目及整首诗歌
上一篇: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正紫中学九年级上期期末语文模拟试题(三)
下一篇:
高中语文必修1—5背诵默写过关测试题
标签:
鲁人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叙事诗鉴赏”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