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0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5]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马鞍山二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务必将选择题答案填入机读卡。考试结束只交第Ⅱ卷和机读卡。
第Ⅰ卷 客观题(共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分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2分,每小题3分)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事既不克,先生与庄幸得脱。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其时四国多虞 虞: 忧患
B.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 辟: 征召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振: 救济
D.几豫吴胜兆之祸 豫: 预料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
A. 果有大故,我则死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其辱已甚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 3分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三、(每小题3分,共33分)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3分 )
A.瘦削/削足适履 挺括/概括大意 寒颤/颤颤巍巍
B.粮囤/囤积居奇 积攒/万头攒动 供给/人给家足
C.稽首/无稽之谈 折耗/百折不挠 观摩/摩肩接踵
D.救济/济济一堂 呜咽/狼吞虎咽 恫吓/杀鸡吓猴


展开余下试题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分 )
A.融洽 喜盈门 手不失卷 不敢跃雷池一步
B.咂摸 开倒车 天罗地网 置之死地而后生
C.商榷 倒记时 心悦诚服 打破沙锅问到底
D.甄别 冷不妨 面黄肌瘦 众人拾柴火焰高
10.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3分 )
A.中、日两国部长今天就贸易争端最终达成协议。《新晚报》就此刊发了一则题为《“入世第一仗”嘎然收枪》的消息。
B.张学良将军的坟墓在这里是唯一中西结合的建筑,依照将军生前的信仰,坟墓的后面还树着一个黑色的十字架。
C.《准则》规定,禁止违反规定任用干部,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营私舞敝。
D.既然你自己早已不再对往事作无益的回顾与忏悔,那么,面对今天发生的这件事又何须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呢?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出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1)“永远的丰碑”记录着烈士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凭着坚强的信念和________的意志,坚持斗争不动摇的英雄事迹。
(2)在新年来临之际,在北京上学的姐姐和在遥远边关的我________向远在四川的妈妈送去了衷心的祝福。
(3)交通事业迅速发展,________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A.坚忍 一齐 从而 B.坚忍 一起 从而
C.坚韧 一齐 进而 D.坚韧 一起 进而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 ( 3分 )
A.梁漱溟一时义气,顶撞了老朋友毛润之,引发众怒,大家几乎要把他赶下发言台。
B.王家岭矿难115名矿工能够获救之所以是一个奇迹,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珍视。但是,杜绝人为灾难的发生,才是更重要的“以人为本”。
C.湖南省地方海事局李局长面对首次到来的“千里湘江话航运”新闻采访团,踌躇满志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一定要让湘江航运再度焕发生机!
D.《定风波》颇能显示苏轼的豪放气概:任凭它风吹雨打,将一切打击与磨难漠然置之,履险如夷,啸歌前行。
1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如今,更加“戴尔化”的联想已经开始在全球市场上与曾经的老师戴尔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B.老李65岁才从单位退休,不过还是不断有人上门请他做事,但他总是笑着说:“老啦,我只有敬谢不敏啦。”
C.自结婚之后便一直深居简出的金喜善依然是人面桃花,美丽依旧。
D.经过监管人员耐心细致的教育,这些违法犯罪分子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他们下定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
A.现在大城市房价高涨,普通市民难以承受,加快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B.这个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时时刻刻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出的质量承诺从来都是一言九鼎,决不允许有任何糊弄甚至坑害消费者的事情发生。
C.“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李坚的话每个字都掷地有声,震撼了与会者的心灵。
D.目前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在各大新闻媒体上,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诸如股市大跌、楼价跳水、工人失业等令人沮丧的报道。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
A.在区域经济中,天津港降低了各种资源运输成本、物流成本,同时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了区域的竞争优势。
B.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和形象大使“海宝”,正张开热情的双臂和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们。
C.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经使得世界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原来位于全球化高端并受益匪浅的发达国家开始出现抵制全球化。
D.英特尔公司宣布推出四核处理器产品,与该公司上一代双核处理器产品相比,四核处理器的性能提高了50%到80%左右。
16.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A.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商定,台湾方面赠予大陆的珍贵动物——一对长鬃山羊和梅花鹿将落户山东威海市刘公岛国家级森林公园。
B.通知要求,各地要本着“在流入地政府管理,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原则,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C.如果把干旱的原因归咎为大自然的无情,恐怕还会遭到更加无情的大自然的报复。因为,人类活动对于少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D.健康的主流文化能不能真正占领手机文化市场,能不能真正对公众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手机文化应该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无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的时间,树天天在,花常常开,___________。一连好几天,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神悟了一句话:___________。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 可我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 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④ 美丽如醇酒,越久越香浓
A.①和③ B.②和④ C. ①和④ D.②和③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__________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 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 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③ 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 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第Ⅱ卷 ( 主观题 共9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25分 )
根 之 魂
郭保林
  我读过东山魁夷的名画《根》。那是怎样一幅震慑灵魂的画卷啊!整个画面是一棵庞大无比的树根,没有躯干枝叶,只是裸露的根,虬虬蟠蟠纵横交错,你撕我咬,纠缠错节,苍老雄健,坚韧倔强,辐射出强大的生命力、磅礴的创造力和所向披靡的进取力!
  走进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走进蓊蓊郁郁的松柏林中,走进中华民族“人文之初”的黄帝陵,我不由想起了那幅名画《根》。
地方志记载:“上古,黄帝崩,葬桥山。”传说黄帝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出生,所以民间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他所居桥山,定名“桥国”,他驾崩时乘
坐天帝派来接迎的巨龙升天,民众挥泪相送,但怎么也挽留不住,撕拽下一片衣襟,葬埋在桥山,这便是“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
  看黄帝陵最好先拜谒轩辕庙。远远望去,一座翘檐飞瓴青砖碧瓦的古典建筑,气势恢宏,巍峨于一丘土山上。巨大的黑漆殿门横镶蓝地金字的匾额“人文初祖”,笔迹端庄古拙,赫然耀日。
  走进大殿的后院,令人震惊的是“黄帝手植柏”,那简直是世上罕见的巨柏,柏树之王!粗大的躯干瘦节累累,树皮斑斑驳驳,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依然苍郁蓊然,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它本身就是一部生长着的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文明史的另一个版本。


展开余下试题  轩辕庙大殿前面的院子里,竖着历代皇上祭祀黄帝陵的勒石碑碣。每当国家发生战争,或者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胜利,抑或是新皇登基,总忘不了到老祖宗陵前祭祀,祈愿祖宗保庇。辛亥革命胜利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自撰写祭陵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离开轩辕庙,向西不远处便是举世闻名的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桥山。漫山遍野是巨大的松柏树,林涛轰鸣,苍苍莽莽茫茫。那树根深扎于大地,树梢直薄云天,庞大的根系支撑着参天巨树。我漫步在陵前的柏树林里,呼吸着古树粗犷的气息,北国是属于树而不属于花的世界,这里蒸腾着阳刚的氤氲,弥漫着皇天后土的浑厚凝重之气,我想只有这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峨峨巨柏,参天之木;只有这巍巍巨树才能撑起这寥廓的天穹!
  陵园管理者是一个老汉,典型的陕北高原农民的装束,他用扫帚清扫着树丛下的落花败叶。我坐在一块石头上,邀老汉聊起天来。
  老汉说,“黄帝是神啊……黄帝年轻时也是干庄稼活出身,黄帝,就是黄土地呀!”老汉的话语无伦次,但一句话:黄帝,就是黄土地!却如雷贯耳,我的心颤栗了,是啊,是黄土地孕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离开土地,人类还能繁衍发展吗?水有源,树有根,这苍莽辽阔的大地,是我们祖先,是我们人类生存繁衍的产床啊!五千年的古老的华夏民族从这里出发,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双手抹去脸上汗水,用泥土涂上伤口,血汗相伴,浇灌着初辟的瘠田,一寸土地,一把血泪,开垦复开垦……几千年的艰难开拓,艰苦卓绝的劳作、挣扎、厮杀、冲击、繁衍、发展……终于从远古走到今天!
  那莽莽苍苍的松柏树,正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
1.文章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 (4分)
答:

2.(1)文章多处写到黄帝陵的松柏,这些松柏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2)这些松柏有什么象征意义?(6分)
答:(1)
   (2)
     3.(1)老汉说:“黄帝,就是黄土地呀!”听了这话,“我”为什么感到“如雷贯耳”,“心颤
栗了”?
(2)联系上下文来看,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话?(7分)
答:(1)
(2)
4.文中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和孙中山先生祭陵辞,各有什么作用?(8分)
答:



五、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 5分 )
1.扪参历井仰胁息, 。 ( 李白《蜀道难》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
3.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甫《登高》 )
4.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震四海。 ( 贾谊《过秦论》 )
5. ,初为霓裳后《六幺》。 ( 白居易《琵琶行》 )
6.吾师道也, ? ( 韩愈 《师说》 )
7.夜深忽梦少年事, 。 ( 白居易《琵琶行》)
8. ,望帝春心托杜鹃。 ( 李商隐《锦瑟》)
六、语言文字运用(6分)
1.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2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4分)(不超过35个字)
2月下旬,商务部、工信部已联合展开针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测试。3月下旬财政部或将派出调研组赴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及上海市进行范围更广的人民币汇率压力测试,以期掌握不同贸易类型行业、不同贸易企业在应对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压力差异。如此频繁的压力测试背后,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贸易问题上的激烈交锋。美国国会130名议员致信财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奥巴马政府在4月份发布有关汇率操纵的定期报告时,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之一。
答: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蛹与蝶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飞翔?”
   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
   蛹就问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
   蝶告诉它:“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从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含义范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题 目 :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马鞍”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