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80
标签:
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0]
韶关市2011年高考语文一模分析会
韶关市2011年高考语文一模分析会
一、全市考试情况
(略)
二、考试情况分析
第9题(1),断句:
1、学生作答情况:
4分的题普遍能拿到2—3分。(错漏一个不扣分,2个扣1分)
2、复习备考建议:
断句的要领在于领会全篇(至少是全段或者全句)的大意,要告诉学生凡是能够表示一段完整的意思的地方或者能够清楚地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的地方都应该断开。
比如“命朝义”不能单独断开,因为语意不完整,未说清楚命令朝义做什么,所以应该在“命朝义筑三隅城”后断开。又如“命朝义筑毕”语意已经很完整,所以应当在其后断开;再如“未泥”是说“(朝义)未泥”,语意完整,也要单独断开;“思明至”是说“思明至(筑三隅城处)”,语意完整,要断开;“诟怒之”是说“(思明)诟怒之”,语意也完整,也应该断开。
第9题(2),翻译:
1、学生作答情况
6分的题学生普遍拿到3分左右。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1)许多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不能做到逐字逐句落实,只图个大概,一旦碰上评分点,便很容易失分。
比如有学生把“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译成“下属不合他的意愿,他甚至会杀掉下属的全族”,大意是没问题,但是“小”和“动”这两个词是命题者预设的评分点,很多学生都没译到。
(2)很多同学对文言中的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依然不懂,这是基础不扎实的表现。
比如“史思明猜忍好杀”中的“忍”字,是很常见的一个实词,但是依然有同学未掌握,把它译成“忍心”,实际上只要代入原文串一下语意,便会发现这样翻译是不通的,应该把它翻译成“残忍”。
又如“人不自保”中的“自保”,许多同学认为现在我们也还这么说,于是便在做翻译的时候直接抄下来,不作翻译,其实高考题中的翻译题是要译得平白如话的,这个句子应当是宾语前置句,翻译的时候应该把它调整为“人不保自”,译成“人人(都)不能保护自己”。虽然命题者并未在这个地方预设评分点,但是万一设了,那么很多同学就不能得分。
(3)现代汉语词汇量太少,导致翻译的时候找不到恰当的词去翻译。
比如“王亦不全矣”中的“全”字,有同学译成了“成全”,但是就没有想到,如果用“全”字来组词,还可以组成“保全”。
2、复习备考建议:
(1)要强调学生今后的翻译一定要以直译为主,力求做到字字落实。
(2)要强化文言基础,文言训练不要中断。
教师可带领学生重温经典课文,通过回归课本来强化文言基础;另外,教师也可以从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精选出一部分给学生做限时训练,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对答题时间的把握,培养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老师可以在讲评的时候精心串讲,通过这样的方法带动学生温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
第10题,诗歌鉴赏:
1、学生作答情况
7分的题学生普遍只拿到3分左右,得分还是太低。
暴露出以下4个问题:
(1)答题格式不规范。从两个小题的答题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答题杂乱无章,没有层次,不会先点出手法然后再结合文本作分析,并指出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
(2)堆砌鉴赏术语,不能深入到文本中去解读阐释。有的学生,在一道题的答案里,句句都有术语,处处都是套话,但是却没有一句是能结合文本来阐释的。这样是不得分的。
(3)不重视文本、不理解文本。
浏览完整试题
例如第一小题其实应当是答,作者写柳絮和芭蕉是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可是因为学生不重视研读文本,所以学生连文本中很明显的“梦如柳絮”中的“如”字,“愁似芭蕉”的“似”字,都视而不见,这样,答题的时候就写不到比喻了,只好随意扣顶帽子上去,比如“借景抒情”“虚实相生”什么的,然后便是乱说一通。
有些同学虽答到了比喻,可是因不理解文本,不理解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到底有何相似性,所以在结合文本阐释运用比喻的手法的时候,就说得不够清楚甚至是乱七八糟了。
比如有同学答道“柳絮像梦一样飘飞无定,芭蕉像愁一样卷起来”,如此作答,连本体喻体都没搞清楚,根本就没读懂文本。
又如,有同学答道“梦像柳条一样飘飞,愁像芭蕉这种弯曲的水果那样卷着”,柳絮和芭蕉为何物都没搞清楚,把柳絮等同于柳条,把芭蕉说成是水果,连常识都没有,诗意就更不懂了。
再如,有同学答道“作者就像柳絮一样飘飞无定,无依无靠,居无定所,漂泊流离”,学生没细看文本,诗中说是“梦如柳絮”而不是“吾如柳絮”之类的。
还有,有同学答道“梦就像柳絮,愁就像芭蕉”,本体和喻体间到底相似点、关联点在哪里,没点出来。
(4)不懂得去琢磨题目中暗藏的玄机。
例如第二小题,题目中说“在这首诗的尾联,作者不问别的,只问……”,所谓的“不问别的”实际上就是“不直接问故乡、家人;不直接抒发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那不直接,就是间接,间接问,就能够使思念故乡家人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另外对于故乡、家人的思念诉诸一栏红药,红药便成了情感的寄托物、具体而形象的载体。因此第二小题回答表现手法的时候,可发挥的空间是很大的,借代、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等都是可以的,能紧扣文本来阐释这些写法,言之成理都是可以赋分的。
当然出题的人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命制成“在这首诗的尾联,作者不直接问故乡、家人/作者不直接抒发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只问……”,我想这是有考虑的,如果这样命题,那么实际上等于给第一小题透露了答案。所以考生在考场上就要懂得自己去琢磨题目中暗藏的玄机了。
2、复习备考建议:
(1)要向学生反复强调答题的格式和答题的规范。
(2)要提醒学生,把鉴赏术语记住了是好事,但是前提是要真正理解这些个术语,只有这样,在作答的时候才能够结合文本自圆其说。
(3)要重视文本、理解文本。否则即使记下了诗歌鉴赏的所有术语都是没用的。深入研读文本,结合文本来阐释分析,这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作答的基本思路。我们老师不妨让学生做些诗歌翻译训练,经过字斟句酌的翻译训练,相信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4)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学会揣摩题目中的话外话,弦外音。
第11题,默写:
1、学生作答情况
6分的题学生普遍能拿到4分或5分。
失分原因:(1)学生背不出来。(2)学生不理解诗句的意思而瞎背了一通,背得出来却写不出来,一下笔写便是错别字,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暖”写成了“暧”,“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啄”少了一点,“哀吾生之须臾”的“哀”写成了“衰”,甚至把“哀吾生之须臾”整句写成了“哀无声之虚欤”。
2、复习备考建议
要充分利用早读、晚读、晚练、课前五分钟的时间,逐篇(首)默写过关,并定期印发默写检测题检测背诵效果。像《逍遥游》这样难度较大的,不能全篇默写的话,起码要能默写其中的一些名句。
很多同学背得出来,但是一下笔写就有错别字,很可惜。复习备考后期主要是要多对学生强调:准确的记忆基于对语句的意义的准确理解。
第三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1.命题意图:
选择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以及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简答题则侧重考查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归纳内容要点以及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2.得分情况:
14题得2分以下的较多,15题得分较高,多数考生可得3分。
3.主要问题:
14题做答时不能根据题干要求组织答案,而是仅仅简单照抄原文,出现答案与要求不能很好对应的情况,这是考生出现的最大问题。审题不严,缺乏相应的概括能力是失误出现的根本原因。15题对题干的两问只作一问回答,也是不该出现的。还有就是,考生分点做答的意识不强,分点的角度不当,将原本一个角度的内容分为两点、三点来答,也是不妥当的。
3.备考建议:
⑴强化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将对文本整体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综合能力、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⑵强化对文本中不同观点的梳理、辨析能力的训练。辨清作者的基本观点与援引的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学会进行适当的比较辨析。对作品基本的态度倾向要能结合文本及相应的背景进行分析。
⑶对文本中提及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更要学会辨析和提取,因为往往这会成为命题的重点。
第四大题,选考类文本阅读
1、得分情况
文学类与实用类的选做比例大约为3:7。文学类平均分大约8.0分,实用类平均分大约7.5分。
2、存在问题
(一)文学类
16.吕西安•里歇是个怎样的人?请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概括。
(1)审题不到位,题目是“简要概括”答成了“简要分析”。
(2)要点不全,遗漏了一些人物形象的特点。
17.说说题目“出乎意料的结局”指的是什么?
(1)只答到了一个要点。
(2)考生能感悟到“出乎意料的结局”是指两个方面,但表述不清,导致扣分。
18.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1)说理不清,不会扣住文本分析。
(2)角度单一,不会多角度分析。
(二)实用类
19.邓亚萍有哪些优秀品质
(1)答案没有分点,笼而统之。
(2)答案要点答得不全,或重复啰嗦。
(3)只答出一点“优秀品质”,然后重点分析,没满足命题要求。
20.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追述邓亚萍的苦读经历?
(1)绝大部分考生只答到参考答案要点之一,不会全面分析。
(2)答案表述逻辑混乱,不能有条有理地分点作答。
21.你认为邓亚萍能胜任吗?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分析说理要点单一。
(2)说理时没结合文本分析,或所说理由脱离了文本,甚至不能证明观点。
(三)常规问题:
(1)大约有百分之三的考生没有按规定填涂选考信息点而得零分,这要引起我们注意。
展开余下试题
(2)思考问题时,不能从文本整体入手,导致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3)答案不能结合文本做必要分析而丢分。
(4)缺乏要点意识,不会分点作答,导致答案逻辑混乱,条理不清。
(5)答案过于简单或啰嗦。
3、备考建议:
(1)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读懂文本。
(2)加强审题训练,准确揣摩命题意图。
(3)指导学生了解命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及答题模式。
(4)要强化答题基本功训练,要求学生做答时字迹要清楚,卷面要整洁,语句要通顺,要分点作答,答案长度要适中。
第五大题,语言运用
1.基本情况:
两道题,每道6分,共12分。
平均得分约6分,得分还是很不理想。
2.主要问题:
【22题】
(1)学生没有细读材料,没有把握消息的重心所在。误以为是交通拥堵问题、道路建设问题,误以为是亚运会后不再免费,只针对“背景”来评论(如:外地人来广州也能享受免费公交,真公平!)。
(2)不理会答题要求。没有注意到“分别”这个词,所以两条评论的意思雷同或相近;没有“另选角度”,和例句很相似,这样也不得分。
(3)针对性不强。
A.空泛、笼统:如写成“实事求是,好!”、“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不表达意见:如写成“免费还是补贴,我无所谓”、“跟我没关系”……
(4)瞎用“热词”。“政府不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等。“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和句子网络上很流行。
【23题】
得分较高,大都能拿4分,且几无零分,但满分极少。原因是
没有整体把握材料,没有细辨其中的三层意思,因而遗漏信息要点
没有准确切分出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结果成了随手摘抄
语言组织不讲究,不成句,不连贯。
3.备考建议:
不要去猜题押题。语用题历来的变化多,题型也最灵活,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宗”是什么?就是审题、分析、理解与表达等这些语文的基本素养,也不必过于计较其具体形式及其特点,是短信、串台词、漫画、图表还是发网贴,把考前训练的重心放在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其理解与文字组织表达能力上就最为实在和稳妥。当然,这些基本素养不单是语用题需要,也并不是只能通过语用题才能训练出来,专题讲解和训练是必要的,但不能忘了每个专题每个考点背后所需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是什么。
语用题很有训练价值,抓好这一块,不单单是那12分的事情,更应该看作是写作的分解练习或者说是前期准备,有些题做出来其实就是篇小作文。压缩题难度大要求高应用广,牵涉到多方面的能力,应该把它列为训练重点,在上面花多些时间是值得的。这方面的备考,我想用历年的高考题来训练最好,这些题目比较规范严谨。
第六大题,作文
【原题回放】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主导的社会中,互联网、广播、电视、书报、户外广告、人际交往、各种讲座……都会向我们传递大量的信息。有些可能是我们需要的、感兴趣的,有益于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启迪人生;而有些可能是与我们无关的、让我们厌烦的甚至是有害的,它可能成为我们的负累,毫无价值……信息社会如何学会利用信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生存智慧的重要标准。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信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
1. 题目类型:这是一次“导语+话题”的作文类型。形式比较陈旧,但在广东仍有考查的价值。话题“信息”比较有时代感,符合“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其创新性思维”的考查目的的要求,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联系现实,感悟生活,摒弃不正确的作文备考策略,杜绝套作。
2. 导语解读:导语就是提示语,共四句话,每一句都可以作为立意的一个角度。第一句话提示我们,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周围存在大量信息;第二句提示我们有些信息是有益的;第三句提示我们有些信息是无益的;第四句提示我们要学会面对、处理或利用信息。考生可以根据这四句话中的任一句来立意,也可以根据话题写出其它的生活体验或感受。
3. 话题解读:“信息”,一般指音信、消息。这是一个独词话题,可以写作的内容比较宽泛,审题难度不大,应该不容易跑题,但也不容易发挥,不容易写好。
【审题指导】
由于是“独词”话题,可以写的角度很多。
考生可以谈谈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看法(是什么),可以谈谈如何处理(面对、利用)“信息”(怎么办),为什么这么看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为什么)。
还可以对这个词进行修饰,缩小立意角度。比如:好(坏、真、假)信息,什么是“好(坏、真、假)信息”;传播(传递)信息,传播什么信息?为什么要传播?传给谁?怎么传;接收(利用)信息,接收什么信息?为什么要接收?怎么接收?……
还可以以“信息”为修饰语,组成句子作为论点、论题。记叙类文章可以写一个以“信息”为主要情节和中心的故事。
【作文情况】
作文总体情况比预计的要糟糕。本次阅卷涉及市区高三毕业班共132个试室,估计平均分不到39分,甚至更低。主要是未完卷和偏题、套作、贴标签的作文较多所致。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9个方面:
1. 受导语的提示影响,思路打不开。内容立意千篇一律,几乎全是写信息有好有坏,要善于辨别利用。
2. 对话题理解不准确,搞不清楚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甚至泛“信息”化。有部分考生将文化、故事、哲理、知识、人言(鼓励、批评、讽刺、教育等)、爱……将信息传播的途径、载体等全都等同于“信息”。
3. 偷换话题。将话题换成“广告”“网络”“手机”“网游”“书本”“阅读”等与信息相关甚至无关的话题。有些则是中途易辙,开头还是论“信息”的,写着写着就与“信息”这一话题渐行渐远了,如写“慧眼”“辨别”。还有一些是完全离题的,如写“环保”“发现美”“传统文化”等。犯这些错误,后果很严重。老师们要引起高度重视。
4. 强贴标签,甚至套作。比如:所举例子本身与“信息”无关,只是在分析时指出作者从这则“信息”(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是不符合题意的,充其量也就是为读者提供了一则“信息”。又如:将磨练、挫折、微笑、坚强等贴上“信息”的标签,有的同学写一个母爱的故事,内容根本无关“信息”,只是在文章最后点一下“这就是母爱的信息”,这种文章再催人泪下,阅卷人也得“含泪”判你离题。有些考生平时背了很多中外名人材料,觉着不用到作文里很浪费,于是屈原、苏轼、司马迁、刘翔、爱迪生等人又一次轮番登场。还有,在一些人的笔下,凡是成功者一定是“信息”的功劳,唐太宗、牛顿、毛泽东、姚明、马云等无一例外,“信息”几乎是万能的。
5. 东拉西扯,泛泛而谈。从“信息”的发展谈到“信息”的好坏辨别利用再到“信息”传播与管理……什么都扯进来,什么都没说清。写成了无角度、无中心、无思路的“三无”大杂烩。
6. 文体不清。尤其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作的文章,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很混乱。还有些议论文,举例像记叙文般详细,而不会概括叙述。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议论文是讲道理的,不是讲故事的。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分。
7. 思路混乱。想到哪写到哪,没有在下笔之前对全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胸有成竹。
8. 其它问题:表达粗糙,词不达意;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没有完篇,缺标题;还有错别字的问题也很突出。
展开余下试题
最后提一点:就是对于什么是“不良信息”有相当多考生没把握好。文强等贪腐案被曝光是不是“不良信息”呢?再者,有考生说要拒绝这类信息,怎么拒绝?难道只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才是有益信息?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理解“信息”的含义。
【作文备考建议】
1. 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至少要学会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或道理讲清楚。这一点都做不到,神马都是浮云。
2. 加强审题指导,要贯穿高三作文备考整个过程。
3. 多关注现实社会,选择新颖的、有时代感的材料,不要老是惦记那些所谓的万能素材。
4. 高考作文要鼓励创新,更要“稳”字当头,不要盲目求新立异。
5. 要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要有这样的意识:假如不是写作文,我怎么把这个问题向他人阐释清楚?这就关系到表达和行文思路。
三、相关信息
1、作文要注意材料作文,近年一直没有考。如果是材料作文,审题难度不会加大。广东60万考生,作文只有几十篇满分。湖北只有20多万考生,却有400多篇满分的。作文不设审题障碍,和高中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有话可写。大部分老师都不认同陈妙云的观点:凡是写古人、死人的文章一律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等次,但今年还是不是她当作文组长呢?我们有的教研员参加了评卷培训后就走人,不参加评卷,就是不认同组长的观点,觉得这样没有办法评下去。
普遍教师要求将作文难度系数降到0.7。全卷会再降低难度。好几个省的平均分都已经超过100分,我们才超过90分。
3、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在阅读方面基本不设障碍,所设的问题具体、明确、规范。鉴赏的内容无非是艺术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和技巧的作用等。
4、高考默写范围。
2007年开始明确只考60篇(初中46篇,高中14篇):文言文18篇,诗词曲42篇。2010年增加了10篇,但2010年不考。原来计划2011年变化默写范围,省考试院的学科秘书报请院领导没有得到批准,还是维持原状:60篇(初中46篇,高中14篇)。
四、总的备考建议
1、教法和学法相结合。用邹寿元老师的话说就是“两支翅膀同时煽动,鸟儿才能展翅蓝天”,其实学生的学法比教师的教法更重要,老师每节课要渗透具体的方法。从大处说就是要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两条线索同时推进。要周密安排好课内外训练,如早读测验系列、50题训练系列、全卷训练系列、专项训练系列、写作训练系列、培优系列等。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多给学生加油,尤其是认为考得不那么理想的学生,要找他们谈话。和他们分析:是知识漏洞还是思维不严密,答题不规范?或者是还没有实现能力迁移?要指导学生去总结。另外,我们老师要做好教学反思总结工作,反思我们备考工作中的得与失。
3、要关注,特别是评价较高的那些题目要重点关注。(研究近三年全国和广东省的试卷是命题组要做的其中一项工作)
4、作文备考不要去猜题、押题。每种类型都要训练,到了最后阶段才有所侧重。建议大家针对学生实际,多进行学生作文升格训练:如选材、立意、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升格。 (113.243.12.231)
上一篇:
济南市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下一篇:
汕头市潮南区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前练兵测试试题
标签:
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韶关市2011”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