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7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1]
《阿房宫赋》同步百分测验
《阿房宫赋》同步百分测验
一.基础检测(25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u) 辘辘(lulu)远听 鼎铛(dang)玉石
B.囷囷(qunqun)焉 尽态极妍(yan) 架梁之椽(yuan)
C.阿(e)房宫 剽(piao)掠其人 金块珠砾(li)
D.尽锱铢(zhizhu) 妃嫔媵嫱(yingqiang) 逦(liyi)迤
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二.阅读欣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25分,每小题5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浏览完整试题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7.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8.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9.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20分,每小题4分)
余玠
王介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王介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 、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王介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王介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王介 将谢之,乃为设宴,王介 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王介 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王介 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王介不 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王介大喜曰:“王介 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王介 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 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王介 ,即余王介 ,南宋淳礻右 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朝廷不吝以报功。 B.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
C.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王介 大更敝政 更.集众思广忠益,
B.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贤于十万师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刺入即出见之。(余王介 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王介 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在余王介 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王介 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王介 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三.写作训练
16.写一段话,介绍某小区的建筑布局,200字左右。
1、C 。
2、C。A项“一”:统一;数词 。B项“爱”:喜欢;吝啬,吝惜。C项“取”:动词,拿。D项“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3、D。A 项“焉”:形容词词尾;代词,代宫女。B项“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项“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项的“于”都为“比”。
4、C 。
5、C。《阿房宫赋》是文赋。
6、B。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一为结构助词;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承接。
7、B.略。
8、B.略。
9、C.同情不正确。
10、略。
11、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12、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
13、D.两个“于”字均为介词,表比较。A项,两个“更”字分别解作“改革”、“更换”。B项,两个“谢”字分别解作“感谢”、“告诉”。C项,前句“所以”表原因,后句“所以”即“用来……的”。


展开余下试题14、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15、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16、略。
参考译文
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
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说:“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己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又转移金州的军队到大获,以守护蜀中关隘;转移沔州的军队到青居城;兴州的能军队暂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共同防备内水一带(的敌扰)。转移利州军队到云顶城,以防备外水一带(的敌扰)。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的)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61.185.119.24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阿房宫赋》”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