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54  
标签:沪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4]
上附中2010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2010.3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上海的风格
上海的雅致其实是很明显的。
上海无疑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然而,上海虽然大,却不粗。在上海,无论你是站在摩天大楼下,还是走在逼仄里弄中,都不会有“粗”的感觉。因为上海是按照工业文明最雅致时代的理想模式打造出来的。如果你能比较爱哦细心地早外滩走一走,就一定能感受到上海那种雅致风格的气派。那些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无论古典式的(如上海总会)也好,哥特式的(如通商银行)也好,巴洛克式的(如东方汇理银行)也好,文艺复兴式的(如字林西报馆)也好,都气派而雅致。尤其是如果你能到当年的汇丰银行、现在的浦东发展银行的大堂里去体会一下,则对于所谓“上海风格”,对于上海式的“雅致的气派”,便会有一个鲜明而深刻的感受。
这种风格是不同于北京的。北京也是最有气派的城市。但北京的风格不是雅致,而是庄严、雄浑、雍容、华贵、典雅、厚实。这种风格在经历了时光的磨洗和历史的积淀后,就变成了醇和。北京最让人心仪的就是它那醇和的气派。这种醇和的气派里有“王者风范”,也有“平民风情”,而且是中国风格的,因此让人发到亲切。而上海这种雅致的气派,却让人发觉你是在面对一位衣冠楚楚的英国绅士,必须彬彬有礼地和他保持距离。
上海当然也有平易近人的雅致,那就是市民生活的雅致。一般地说,上海市民的生活相对其他城市而言是比较雅致的。他们并不富有,旦也不显得寒酸。当然,也只是不“显发”而已。比方说,居家,总有一两件像样的家具;出门,总有一两套像样的衣服;吃饭,总有一两道像样的小菜。数量不多,但很精致。这就是雅致,或者说,是对雅致的追求。北京没有这份雅致,因此北京的风格是大雅大俗的,北京的市场也是两极分化的。在北京,除非你很有钱,能够穷奢极欲,否则便多半只能享用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大体上说,北京只有排场和马虎,没有雅致。好在北京有一种醇和的气派,所以北京人也不在乎。
上海却有一个广大丰厚的中间消费层,这就是上海的普通市民。他们无缘奢华,也不愿马虎。即便是家常小菜,也要精致一点;即便是路边小店,也要干净一点;即便是吃一碗阳春面,也要吃得文雅一点;即便是穿一件两用衫,也要穿的体面一点。这就是雅致。有人说这是因为上海人要面子,宁愿吃泡饭也要穿西装。其实,它更多地还是体现了上海人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何况上海人并不只吃泡饭,他们也吃生煎包子。更何况上海人的泡饭也不马虎。不是极好的朋友,他们还不会请你吃。
最能体现所谓“雅致风格”的也许还是上海人的服饰。他也往往是最能提供“奢华”证据的一个领域。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的女人,在穿着方面是舍得下本钱的。她们的全部体面往往就在那一身衣着上,因此有“不怕天火烧,就怕摔一跤”的说法。但,所谓“穿在上海”却并不奢华,而在雅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奢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奢华。50年代以后,奢华因为“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有直接的联系而几乎在上海销声匿迹,雅致却因为事关大众而薪尽火传。虽然孙夫人也不得不脱下旗袍换上列宁装,一些习惯了西装的人也不得不换上中山装,但一些北方南下而又比较敏感的人都发现,即便是列宁装和中山装,上海生产制作的也有一种“上海味”。结果,同样的面料同样的样式,在上海人身上穿出了体面,在自己的身上却显出了寒酸。秘密就在于上海的服装总是比北方的多了一份雅致,一种体现在裁剪、做工等方面不经意流露出的、其实是十分考究的雅致。


浏览完整试题其实从“三反五反”到“十年动乱”,一直在接受“改造”的上海和上海人,小心翼翼而又坚韧顽强地守护着的,正是这一份雅致。它默默的蛰伏在弄堂里,悄悄的弥漫在街道上,让人发觉不太对劲却又无可指责地体现在领头、袖口、裤脚、纽扣等细微末节上 ,或者体现在用小碟子盛菜,买两根针也要用纸包一下之类的鸡毛蒜皮上,不动声色却又坚韧不拔地维系着这个城市文化的根基和命脉。
上海的另一种风格是开阔,正如北京的风格是大气。北京大气,上海开阔,这正是两地各有所长之处。北京的大气无疑来自它那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以及由此而生成的雄视天下、包容四海的气度。上海的开阔则因于它是一个建在长江入海口滩涂地带的“不设防城市”。上海这个城市似乎没有什么边际的。它好像一直对五湖四海敞开着门户,也一直在壮大着自己。欧美风雨吹拂着它,华夏文化也滋润着它。它是高雅文化的中心,也是通俗文化的渊薮。事实上上海文化和北京文化一样,也是兼容并包的,但又不完全一样:北京兼容并包是因为它大气:堂堂京都,什么包不下?上海兼容并包则是因为它开阔:坦坦滩涂,什么进不来?同样,上海和北京都是最能吸纳精英人才的城市。但人们向往北京,是因为欣赏它的大气;看好上海,则是因为喜欢它的开阔。尽管上海有许多眼界和心胸都很狭窄的小市民,但这些人的小市民气并不能遮盖上海的开阔。上海的开阔是毋庸置疑的。在国内众多的城市中,唯有上海,能慷慨地接受无法统计其数量之多的移民,能随和地包容无法形容其内容之杂的文化,甚至不怕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恰恰因于其开阔的品格。而且,正是因为上海在本质上有着开阔的品格,它才会在短短一百年间崛起为远东最大的城市。
开阔是上海的品质,雅致是上海的情调,精明则是上海人的特征。上海人的精明可以说是全国公认的,上海人自己也不讳言。正是上海人的精明,使上海这个无比开阔的城市有了雅致的情调。开阔、雅致、精明,这大约就是上海和上海人。北京的品质则是大气,而他的情调则是醇和。因此我们可以说,上海的风格是“开阔雅致”,北京的风格是“大气醇和”。北京是“最大气的城市”,上海是“最雅致的城市”。
1、 根据文意,上海的“雅致”在建筑方面主要表现为
(1分)
2、 根据文意,除了建筑,上海人的“雅致”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3分)

3、“薪火尽传”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 文中有许多处将上海的风格与北京的风格作比较,有什么用意?(2分)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2分)
A.上海的“雅”与“俗”之间其实没有明显的界限。
B.上海人“爱面子”反映出上海人对“雅致”的追求。
C.上海的“开阔”和北京的“大气”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D.上海人对于生活细致入微的执著正反映出的上海文化特征。
E.上海服装的“雅致”是上海人生活奢侈的表现。
F.上海的“精明”和“雅致”是相辅相成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展开余下试题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
6、文章的开头的“东坡居士”是宋朝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出自我们曾经学过的他的文章《 》。(2分)
7、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2分)

8、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1)
(2)
9、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1)浩歌的境界:
(2)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3)相同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只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大生命。
三、古诗词鉴赏。(6分)
破阵子 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1、这【破阵子 春景】的体裁是词,别称 。(1分)
1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描绘春景,生活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春,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13、联系作品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3分)



14、默写句子。(5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2)闻道有先后, 。
(3)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4)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5)位卑则足羞, 。
四、文言文阅读。(13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5、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必浚其泉源( ) (2)虽董之以为严刑( )
(3)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4)简能而任之( )
16、选出下列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 必固其根本 B.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宏兹九德
17、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 戒奢以俭 B. 虽董之以为严刑
C. 振之以威怒 D.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8、翻译句子。(2分)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本文第一段在阐述论点时运用了 和 的方法。(3分)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同“蹴”,踢)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
20、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1)径至父所( ) (2)亟乘以归( )
(3)暴皮于庭( ) (4)言未及竟( )
21、解释下列句子。(2分)
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

22、“必为是故”中的“是故”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点有: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六、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相传,一位先哲曾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么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回答不上来。先哲说:“把它放到大海去。”


展开余下试题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答案:
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 具有风格各异、气派雅致的西洋建筑。
2、 (1)有一个广大丰厚的中间消费层,对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追求。
(2)对吃的精致。(3)上海人的服饰体面。(4)注意生活的各个细枝末节。
3、奢华之风已销声匿迹,但对雅致的追求仍然没有改变。
4、用意是为了通过和北京风格的比较突出上海的特征“雅致”、“开阔”。
5、C E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6、苏轼 《前赤壁赋》
7、(1)美丽;(2)纤弱,稚嫩;(3)顽强,不怕困难;(4)充满活力。
(答出2点即给满分)
8、(1)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2)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9、(1)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2)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3)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10、C E
三、古诗词。
11、长短句(或诗余)
12、D
13、略(要点:景物描写有“翻空白鸟”、“照水红蕖”、“林舍”、“古城”等,自然清新,情趣盎然,夏末初秋的三更雨,带来凉爽舒适的一天,作者心情悠然安闲,享受着村居闲步的超逸。)
14、默写。(略)
15、(1)疏通、深挖 (2)监督 (3)排斥 (4)选拔
16、C
17、D
18、虽然用严酷的刑法来监督人民,用威怒来威吓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
19、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对比和类比。
20、(1)直接 (2)急忙 (3)同“曝”,晒。 (4)完
21、马领会她的话意之后,于是挣脱缰绳离(家)而去。
(“承”是领会的意思。“绝”是断,即挣脱的意思。)
22、这位女子对马戏说,如果马能够把她父亲迎回来,她将嫁给这匹马,但这位女子并没有这样做。
23、(1)中国古代小说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2)富有想象,运用虚构。
(3)重视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
(4)通过外部语言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5)通过动作表现人物。
作文略 (124.74.77.178)
标签:沪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上附中201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