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89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2011年高三第一次综合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综合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由许多原因综合而成的,道德缺失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消费不是经济学所理解的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而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促完善,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通过生理代谢和精神代谢,人不但可以维持生命、积蓄精力、强健身体,还可以储备知识、活化思维、吸纳价值。当然,消费何种质量的生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人的体质、心理、素质、能力和品质。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和在消费方式的实现上,就存在一个合不合理、健不健康的问题。什么是健康合理的消费,什么又是道德的消费,这不仅是个生活智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人对“应当如何生活”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其次,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精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人的生活经验和支付能力;最后,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还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只不过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倘若倒过来把手段当做了目的,那么,结果就会蜕变成是商品在消费着人、奴役着人。
随着全球经济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和人类消费能力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未来的能源使用前景和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感。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必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更加符合一定的道德价值要求。归结成一个思路便是:要开源节流。要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同时,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转变不环保、不生态、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活消费限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道德性消费不仅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还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和谐消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资料一定的条件下,有些人的多消费就意味着另一些人的少消费。这说明,消费资料和消费需要之间会构成一对矛盾,不同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会牵动到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消费行为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拨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会诱发有些人的消费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影响社会和谐。所以,道德的消费就应该是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消费,从而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应当知道,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没有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就不会有丰裕的劳动产品可供选择;反之,若是消费者都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肆挥霍,骄奢淫逸,那么最终或许也就不会再有消费品可以选择了。
浏览完整试题
搞清楚消费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作用,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种符合道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就目前来看,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模式最新、最集中的代表。低碳经济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低碳消费问题上,我们要将其厘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效。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倡导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
1.下列关于“道德性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性消费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
B.道德性消费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人与人和谐的消费方式。
C.道德性消费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
D.道德性消费是降低自己消费需求以满足别人需求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消费方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实生活中的人要维持生命、保养身体、学习知识、完善自己,不仅需要生理代谢,还需要精神代谢。
B.由于部分人们道德缺失,社会上就产生了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C.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转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符合道德性消费的理念。
D.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合理适当的道德性消费其实就是尊重劳动者的正当劳动。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应该降低生活标准由高碳消费转为低碳消费。
B.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是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并不符合现实中的生活消费现象,因此倡导低碳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经济学无关。
C.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就会蜕变成商品在消费着人,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房奴”“车奴”现象。
D.奢侈消费只要不诱发人们的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不影响社会和谐,还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它能够促进奢侈品生产厂家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5、6、题各3分,7题10分)
《范文正公文集》叙①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①叙:序,序言。 ②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示:给……看 B.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 翰:笔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爱”的一组是:( )
①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④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⑤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入乡校时,从先生那里得知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苏轼极其仰慕范仲淹,却没见过他。
B.苏轼考中进士后,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并得到这三人的赏识;他一生遗憾的是没见过范仲淹,以为其文集作序为弥补。
C.苏轼举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淮阴侯、诸葛孔明等古之君子的事迹,是为了衬托范仲淹的品德和才华“非仕而后学者”。
D.在这篇序中,苏轼或叙或议,饱含深情。前部分重在记叙,饱含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之情;后部分夹叙夹议,表达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7.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3分)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3分)
(3)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4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落 日 怅 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8、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5分)
展开余下试题
9、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首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文天祥《过零丁洋》)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荀子《劝学》)
(3)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三、文学文本类阅读(25分)(任选一篇)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补记:据说,他并不如愿。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他发现,除了拉琴,自己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包括体力活——多年的校园生活,他已不具备别人的强壮体魄,除了拉琴的手是有力的。后来,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人,毕竟要生活。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第三自然段点明了他对小提琴没有感情,并以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练琴是由于他父亲的强迫,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在长期的机械练琴中所形成的习惯。
C、毕业考试的演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他自己创作的,表现的是自己的生活——他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D、小说的“补记”,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交代了他进入社会后难以实现“不拉琴”的愿望,照应题目,突出主题。
E、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着重展示了作品主人公在“强迫”下学琴的心路历程。
第四段“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他为什么会在毕业考试演奏成功的时候说“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句话的含意。(6分)
作者极力渲染他拉琴的技术好的同时又大写特写他的被迫无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的主题进行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所认识的易中天
前不久,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问:“你考取武大研究生以后的最大感触是什么?”答:“最高兴的是从今以后有很多的书可以看了。”
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痛苦。在长达十多年的封闭中,对一个想读书又无书可读的有志青年,这种折磨恐怕不为一般人所能够理解。中天生在书香家庭,其父在50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几百首唐诗、宋词早就烂熟于心,文学功底极好。但时逢动乱年代,除了“红宝书”再无新知识的补充,其心境可以想见。当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能有读不完的书时,中天正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那种喜悦兴奋之情,实在无以言表。
1990年8月初,我到武汉出差,顺道去看了看中天老弟。他1975年离开莫索湾,算起来已整整15个年头没有见面了。在我的想象中,一个已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且颇有些名气的大学副教授,理应有个明窗净几、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料跨进武大南三区他住的教工宿舍,我便大跌眼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徒四壁,唯书而已。”
我爬上二楼,从迎面敞开的大门内,一眼就看到易中天只穿着一条短裤,一件背心,正趴在一个旧竹床上奋笔挥毫。大概是我的身躯挡住了光线,他这才抬起头来,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忙收拾纸笔叫道:“是哪股风把你老兄吹来了?你先坐,我去烧水泡茶。”
我见一个大竹床横在厅中后,行动已经不便,顺势就坐在了竹床上。环顾四周,只见水泥地面上已经坑坑洼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然而给我印象极深的是,除迎着大门和厨房一面墙外,其他三面的墙边,都放的是书架。这些书架也很奇特,无窗无门,上顶着天花板,下立在地面上,像图书馆的书架一样敞开着。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类书籍。粗略看了看,古今中外的名著,诸子百家应有尽有。特别是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书籍格外显眼。随手抽出两本,明显留有阅读过的痕迹。有很多书都磨出阅读多次后的毛边来,绝不是现今的某些款爷们为点缀气氛的摆设。
展开余下试题
15年不见,中天显得清瘦而黑,人也好像矮了许多。我开玩笑说:“真是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么热的天,你还写得下去么?”
“这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动笔,欲罢不能!我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写4000字以上,如果无应酬,每天7000字没有问题。”
我和他走进厨房,在那用红砖水泥砌成的灶台上,油盐酱醋瓶和碗筷都堆成一片,连个碗柜也没看见。也不知道他从哪个罐罐里抓出半碗绿豆和米在水池上冲洗。
“老兄远道而来,搞的是突然袭击,没有什么好招待,咱们煮点绿豆稀饭,就几样剩菜,喝两盅,如何?”
两杯酒下肚,谈及在新疆的往事及分手后众兄弟们的去向,不免感叹唏嘘。我又问及他的近况,中天说:“苏轼词云:‘常恨此身非我有’,我现在即深为此苦恼。我爱人李华在《湖北劳动人事》杂志当编辑,每天早出晚归,家务和小女贝贝都要由我‘主管’。系里行政事务繁多,教学科研亦不敢懈怠,各处又常来约稿,却之不恭,案头积稿盈尺,唯恨无分身之术耳。不瞒老兄,这几年来,我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唯有与书稿相伴尔。不过,倒是欢迎你们便中来家小酌。”
现在想来,1990年前后的易中天,正如启功前辈的调侃诗:“中学生,副教授。名虽扬,实不够。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中天正处在这样的矛盾中。当时中天的办法是“生产自救”。一个教书匠只好“挥笔动墨”,他陆陆续续写成的《帝国的惆怅》,《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品人录》,《读城记》等,大约都是这十几年的“产品”。特别是近年来的一部《品三国》,使他名满天下。各类媒体把易中天炒得沸沸扬扬。但又有谁知道易中天这前几十年是如何走过来的呢?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而对于年近六旬的易中天,又岂是十年寒窗?
1990年一别,转瞬又是十五六年,这期间,我们断断续续有些电、信来往。互道一声平安,但各人忙着各人的事,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特别是这两年已经无法取得联系。我知道,他是太忙了!
前几天,我在中天网上见到他的一段话:“退休后,住到别的地方去,到厦门大学是见不到我的……书房里,哪怕是这书房不大,但四周放着自己喜欢的书,很温馨闲适,我可以睡到自然醒,起来以后喝自己喜欢的茶,写一点东西,我估计这是我们这类人最愿意的生活。”
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易中天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他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
B、易中天在武大时的生活可谓“家徒四壁”,十分贫穷:大竹床只能放在厅中,厅中水泥地面坑坑洼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
C、易中天作为武汉大学的副教授,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均有涉猎,特别是对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意兴更浓。
D、本文主要是写易中天酷爱读书、酷爱写作的精神品质。青年时代的易中天把读书当做自己的精神食粮,步入中年的易中天则把写作当做自己的人生要务。
E、易中天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某些特点:不思名利,只爱诗酒茶。但他为人却有点不太地道:老朋友多年不见,他却只用“绿豆稀饭”来招待。
本文为什么要从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落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本文结尾写道“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请问:“这样”具体指代的是什么?你对这个结尾怎么看?(6分)
易中天在谈及自己近况时引用了苏轼的诗句“常恨此身非我有”,请概括说明易中天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你对易中天的了解,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8分)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界的于丹与易中天都很红火,闹得大江南北满城风雨,他们用通俗生动的方式讲授深奥的国学,让国学走出了书斋而倍受追捧。
B、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曾来哈尔滨演出,获得了成功;无独有偶,今年夏天,小提琴女演奏家俞丽拿也来哈尔滨演出,同样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C、高中毕业后,李小海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便整天不学无术,在社会上瞎混。
D、明星出书,风潮渐涨。一旦明星已成气候,他们的书不管内容怎样,往往一出版就意味着畅销。我们说明星出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令人不堪猝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教育应当从“三个面向”出发,确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使之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B、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集中进行了报道,肯定中国政府快速、高效的救援行动。
C、省考试院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媒体、会议等形式,加强对考生诚信考试的教育和宣传,切实防范和制止各种形式的违规情况不再发生。
D、“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流传千古,也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七夕”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面纱,这是只属于中国才会有的浪漫。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⑥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收”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 A.④②⑤③⑥① B.②④③⑤⑥① C.②④⑤③①⑥ D.④②③⑤①⑥
1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中新网12月26日电 2010年12月26日上午9时,2004年11月立项、2005年开工、2009年建成的武广高速铁路将开通运营,这是武广沿线城市和百姓期待已久的大事,它将大大缓解京广铁路运输的压力,方便人们的出行和城市间的经济往来。
这条高速路是世界上一条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武汉到广州的旅行时间将由原来的约10小时缩短到3小时;从广州到韶关约半小时,相当于广州市内坐一趟公交车的时间。
上一篇:
江苏省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二模)语文试题
下一篇:
豫南九校2010—2011学年高三第四次联考(含答案)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1年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