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部分 36分(每小题3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6 A答 案 A C B A C D B D B C D A B答 案 C D A D B A B C B D C B 1.A(加点字分别读chuài、chuǎn、tuān、zhuì。B组中“浚”和“峻”的读音相同,C组中 “柑”和“竿”的读音相同,D组中“劾”和“核”的读音相同) 2.C(A组中的“掾”应为“椽”,B组中的“殇”应为“觞”,D组中的“轮”应为“伦”) 3.B(“头角峥嵘”本是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此处望文生义,使用不恰当。A项中的“发布”通常是用来宣布命令、指示、新闻等,而“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属于新闻类,在语境中使用恰当。C项中的“枕戈待旦”是形容时刻警惕,准备作战,在语境中使用恰当。D项中的“赞不绝口”是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在语境中使用恰当) 4.A(B项搭配不当,“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可以说“从拍摄到如今在各地方台播出”,而“中国女性导演李少红”却不能“在各地方台播出”。C项否定失当,句中“避免”与“不要”连用,表意相反。D项成分残缺,应在“与”字的前面添加“和”字) 5.C(两个问号都应改为逗号) 6.D(根据文意,“巨大的代价”既指“直接的经济成本”,也指“间接的心理成本”,但文中没有任何信息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更为高昂”才是“巨大的代价”,所以D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而A项是从“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两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B项是从“心理成本”这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C项是从“经济成本”这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在A、B、C三项中都没有使用比较法来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更为高昂”,因此都是符合文意的) 7.B(根据原文信息,当年取名“荆沙”是为了照顾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的干部情绪,而后来由“荆沙”变回“荆州”则不是“为照顾两地情绪”了) 8.D(属于“要慎重”的表现或做法,而非“原因”) 9.赞同恢复历史地名,不怕为改名而花钱。(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都体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赞同恢复历史地名”在原文中的依据是“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怕为改名而花钱”在原文中的依据是“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对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要概括全面,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给2分;能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 10.B(“其”在此句语境中不是指代第三人称“他”,而是指代第一人称“我”或“自己”) 11.C(①是作者感叹同年中进士的一帮人平时能经常聚在一起不容易;④是作者介绍老百姓乐意向官府缴纳事先规定好了数额的赋税等;⑤是作者向外派做官的同年“丁君”讲述为官之道;只有②③⑥都是直接表现了作者在“同情百姓”) 12.D(“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应该是有的官员没有急着向老百姓催交赋税,最后却也办齐了,并且还升了大官离开了此地) 13.⑴本来不指望它(赋税)减少,却只害怕它一天天增加。 (“固”“日”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⑵则应该在里面根据实情酌情调整,这是做地方长官的所应该留意的啊。(“调停”“委曲”“令宰”译对各1分,判断句式1分,共4分) ⑶也一并把它作为对到东南一带做官的各位同年官员的告诫吧。(“以为”“吏”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