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729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2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韩国民族文化
周国平
韩国民族文化缤纷优美,摇曳多姿。它与中国古代唐朝及之前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渊源甚深,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根系上与中国的儒道佛文化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与积淀是不可否认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种被命名为“唐乐”中国化的韩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丰富多彩而又流露出个性化的特质。
民间社会的世俗生活不仅在礼仪、节日的安排上体现一致性,而且民间化的儒家文化传统在两国都是如影随形。从韩国最常见的传统图案龙、风和太极图便可见一斑。龙、凤同是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频繁出现的彩绘符号,也同是令人景仰的高贵的文化图腾。从中国古代易经学说八卦图源生而出的太极图,是韩国国旗的基本图案。它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太极图均分为二,十分对称。上面红色部分代表阳,下面蓝色部分代表阴,阴阳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臻于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等。
同为东亚地理版图一员的韩国,处在儒家文化圈中。辐射而生的韩国儒家伦理是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儒家工商资本主义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亲情关系、地缘关系等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生活、企业管理,大到选举活动、政府体制。
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这样,韩国民族文化既有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又有西方文化神本思想的融合;既与华夏炎黄民族文化有着系出同缘的类似,而又有着高丽民族自成一家的韩风韩韵。
一衣带水,期月相随梦魂归。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丽大藏经》,到世代相传的“玄鹤琴”;从高丽王朝期间取代了“乡歌”的“长歌”,到简单、凝重、优美的响亮瓷器;从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的韩国书法,到新罗时代用音乐伴奏的由舞蹈动作演绎成的叫“处容”的戏剧;从上短下长的传统韩服,到韩国建筑彩绘的“丹青”;从味道香辣的韩国泡菜,到独具特色的高丽参;从正月十五吃核桃,到立春吃春天的野菜;从夸张怪诞的韩国面具和纵情歌舞的面具舞剧,到韩国知名的佛教寺庙浮石寺、海印寺、华严寺;从精美悠久的风景名胜石窟庵,到绿意盎然的雪岳山;从音调柔和、富有韵味的韩语,到结构组合科学而且简单易学的韩文。都浸透着韩国民族文化的丝丝点点,无不令人心动。
一花一国度,一景一世界。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韩国国歌《爱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一个民族弘毅进取的精神写照。
而无穷花坚韧的性情也告诉我们:韩国与朝鲜隔着三八线的分离,也是如同我们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苦痛与等待。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1日,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韩国民族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韩国民族文化源出东方文化根系,并深受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
B、唐代文明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很大,之后华夏文化与韩国文化逐渐脱钩。
C、在韩国民族文化中可以看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子。
D、融合东西文化精华的韩国民族文化又自有其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韩文书写形式与汉字完全相同,但又有结构组合科学、简单易学的特点。
B、龙、凤图案在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同是高贵的文化图腾。
C、韩国民族文化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长歌”“处容”“丹青”等都是代表。
D、韩服、泡菜等日常生活物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韩国民族文化特色。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国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浸润与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B、“唐乐”是一种经韩国人之手进行个性化改造了的,但仍具有大唐遗风的传统音乐形式。
C、《高丽大藏经》和浮石寺在韩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说明了佛教在韩国是最普遍的宗教信仰。
D、韩国国花无穷花,不仅美丽,更体现了韩国民族坚贞弘毅的民族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4—6每小题3分,7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4、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5、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6、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
春夜喜雨 杜甫 春雨 周邦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耕人扶耒语林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花外时时落一鸥。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欲验春来多少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野塘漫水可回舟。
8、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5分)
杜诗:
周诗:
9、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就此诗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3)、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无题》)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色雾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展开余下试题
②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一蓬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也就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临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牙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⑥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年届不惑的人。去年深秋时,我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沾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的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晾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⑦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飞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⑧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⑨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又将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为生计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什么时候能让灵魂回到生育和养育自己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⑩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地苍凉,不管脚步多么地蹒跚,不管回家的路多么地漫长,不管生命多么地沉浮,它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稔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蒲公英有哪些特点?(7分)
(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②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
(3)、第②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任举两例加以简析。(6分)
(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的含义和作用。(6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怯弱(qiè) 纨绔(kù) 两靥(yè) 讪讪(shàn)
B、监生(jiān) 陈抟(tuán) 桌帏(wěi) 炮烙(páo)
C、歆享(yīn) 牲醴(lǐ) 绰号(chuò) 吞噬(shì)
D、掌舵(duò) 桅杆(wěi) 暮砧(zhēn) 荻花(dí)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B、由山东和内蒙古联合培养的运动员韩刚,不仅为内蒙古代表团夺得了本届全运会的首枚金牌,也因为双记分制度使山东分到半块金牌,可谓一举两得。
C、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D、2010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1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2011中国广州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将于2011年6月2日到4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举行。为此中国葡萄酒协会围绕以提升葡萄酒品质、打造中国葡萄酒品牌为中心工作全面布展。
B、根据《中国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至2015年,我国将继续加强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应用,提升极地考察站的保障能力。
C、通过震惊中外的“伊春空难”,使得更多人对选择飞机作为出行工具产生了动摇,这让本来就不景气的中国航空工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D、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和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以“献礼”的名义,西影同时推出两个项目,一个是投资6000万的《钱学森》,一个是已经在北京开拍的《盲人电影院》。
15、将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使上下文语义连贯。(只填序号) (5分)
虽然我国农村历来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但是在商品
经济和市场经济中, , 。 , , , 。
①由于商品意识的侵入和年轻一代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
②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以及竞争能力都有所下降
③对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构成了直接的冲击
④其经济收入远远落后于年轻人,自我保障能力相对弱化
⑤代际之间的经济和伦理关系发生分化 ⑥对农村的社会化养老提出了新的要求
序号:
16、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6分)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1、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2、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3、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4、失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6、考落榜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8、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9、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10、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
五、写作(60分)
17、以“行走”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试卷参考答案
展开余下试题
1、B(解析:原文中说“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未体现“华夏文化与韩国文化逐渐脱钩”。)
2、A(解析:韩国书法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不等于书写形式完全相同。)
3、C解析:“佛教在韩国是最普遍的宗教信仰”的推断在原文中无依据。
4、C.解析:①惑:名词,疑难问题;②惑:形容词,糊涂。③所以:……的原因;④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5、A.解析:A与题目中的句子同为判断句。B项的句子是宾语前置句,“之”用在倒置的动宾词组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应是“不知句读”。C项被动句。
6、B.“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有误。
7、(1)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3)他和他的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8、答案:(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9、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象,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10、(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 一夫作难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只是当时已惘然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同是天涯沦落人
11、(1)解析:作答时,应该找出文中与蒲公英密切相关的语句。第①段“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田塍上、小道两侧、一片一片残雪里、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残墙败垣上”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第②段“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第⑤段“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第⑥段“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第⑧段“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概括出信息。
答案:①花开得早,随处绽放;②花色金黄鲜亮,花期长;③可食用,能败火祛毒;④生命力强;⑤种子回归乡野。
(2)解析: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应该结合语境,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1)应结合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内容,抓住句子中“它们”“亲戚”的含义。(2)应结合第⑨段和第⑩段的内容,抓住句子中“灵魂”“某一粒土”的含义。
答案:①新鲜的蒲公英运到城里,被那些从乡间走进城市的人们买走。(意思对即可。3分) ②漂泊在外的人对故土和亲情有着永久的眷恋依归。
(3)解析:语言特点是指运用表现手法的效果,第②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其效果是生动、传神、细致。举例简析时,应该指出修辞方法的具体运用。
答案:语言特点:细致、生动、传神。 (示例)①运用比喻,“微微燃烧的火苗”形象地写出了花开的形态、色泽和动感。②运用拟人,“醒着”“沉睡”,赋予泥土、村庄、鸟、虫以人的神态,生动地写出了蒲公英和时令的关系、时令对村庄的影响。③词类活用,“金黄”“黄茸茸”原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用做动词,突出了蒲公英明亮的色彩和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解析:题目“回家的花朵”中心词是“花朵”,即指“蒲公英”,以此为题目,文章一般情况为“借物抒情”,内容应包括物(蒲公英)的情况,作者由此抒发的情感。“回家的”透露出重要的信息,应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答案:(含义)蒲公英无论在哪里都要飞回到乡野;漂泊在外的人无论游离多久,灵魂终会回到故乡亲人中间。 (作用)点明文章中心,抒发对故土的眷念与热爱之情。
12、A
13、A 。解析:A项,“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B项,“一举两得”:做一件事,能同时得到两种好处。C项,“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D项,“叹为观止”:是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不符合句意。
14、B 。解析:A项,句式杂糅,“围绕×××工作全面布展”和“以×××为中心工作全面布展”杂糅,两种句式保留一种即可;C项,缺少主语,可删掉“通过”;D项,主宾搭配不当,应将“纪念日”都删掉。
15、序号是②④①⑤③⑥,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材料中的“虽然……但是”这一组关键词。
16、参考答案:生活中缺少什么,什么就是幸福。
17、写作指导:“行走”这一概念,既可指人生姿态,也可指精神成长,它指向个体和人类的存在,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可以联想到古今中外诸多“行走”:拥有四个博士学位的史怀哲行走在非洲贫瘠的土地上;轮椅上的史铁生凭借手中之笔行走于精神的广袤领地;毛泽东行走于革命路途,陶渊明行走于田园,追求的是一份心灵的自由与精神的安顿;孔子行走列国,只为恢复古道。甚至你还可以联想到唐僧的西行和马尔克斯笔下一个家族的迁徙。人类,就是在行走中存在、发展和延续并体现其人生选择以及选择的价值。也可以写在自然山水中行走的发现和感悟。在苍茫人世,你行走过哪些地方?你愿选择怎样的行走姿态,你愿拥有怎样的行走意义? (114.139.169.89)
上一篇:
2010—2011学年石屏一中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
下一篇:
茂名市2011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人教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