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77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7]
苏教版九上1、鼎湖山听泉
1、鼎湖山听泉
第一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肇庆(zhào) 歇住(xiē) 泠泠淙淙(zōng)
B、迸跳(bìng) 一泓(hóng) 佯作(yáng)
C、童稚(zhì) 楹联(yíng) 怅惘(wǎng)
D、嬉戏(xī) 崇祯(zhēng) 繁衍(yǎn)
2、选词填空。
①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路,泠泠淙淙的泉声就 (A.迎  B.扑 C.拂)面而来。
②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 (A.绕  B.趴 C.偎)我膝下的爱女。
③泉声 (A.浸  B.映  C.伴)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④每见我伸手欲 (A.拉  B.揽  C.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
3、对下列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句中“扑面”一词很生动,写出了泉声来得猛烈而有热情的特征。)
B、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句中“精神”指的是: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C、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句中将树木的湿绿比作大海的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绿意盎然,浓密而有层次的特点。)
D、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句中“大约”一词表估计和推测,使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肯定,所以“大约”一词可删去。)
4、参照例句,仿写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例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醇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仿写:
5、“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放声朗读下面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妙处。(可从修辞手法或传神的词语表达方面分析)
①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②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③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知识延伸】
6、文中说:“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这“潜在的威胁”具体指什么?假如你是一个旅游者,你在旅游中将注意哪些问题?
7、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细的感官,盲人阿炳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就在于他让心灵长出了眼睛,看清了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作者身在山中,心在物在,用心聆听,切身感悟,你是否也能达到此种境界,试着以“听雨”为灵感的契点,写一段心灵雨声。
第二部分:
(一)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浏览完整试题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一句中,作者深夜听泉,听出了泉声的哪些层次?请用文中的四个词语回答。作者用什么方法把泉声描绘得既具体又清晰的?
泉声层次:
方法:
9.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⑴“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作者感悟到的最强音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⑵“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句中,“看不见的指挥棒”是什么意思?
10.画线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自古代的哪篇文章?作者是谁?你能补写出下句吗?
篇名《 》,作者 ,下句 。
11.“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长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听泉
东山魁夷
(一)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掉队。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园,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间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是着了迷似的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二)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三)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湲湲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13、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第(一)部分描写了“鸟”飞翔的哪些特点?
⑵第(二)部分描写了“泉水”的哪些特点?
⑶前两段文字联系起来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4、为什么说泉水知道鸟儿的飞行方向(  )
A、因为鸟儿可以在泉水旁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
B、因为泉水自鸟的心底里流出。
C、因为泉水从古到今不停地奔流,阅尽了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
D、因为泉水映出了鸟儿的身影,让它们明白了自己已不是天之骄子了。
1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鸣泉其实能给鸟儿指出方向。
B、作者认为,美,正在于诚实。他讴歌诚信的道德品质,反对弄虚作假,反对自私。
C、文中所说的“舍弃自我”是指人类放弃自大、偏执,作者号召遵从规律。
D、本文用比拟的手法阐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关系的重要性。
16、通读全文,我们可以说,这是篇寓意性散文。文中的“鸟儿”是指代 ,“泉水”是指代 。
17、“美,正在于此”中的“此”指 。
第三部分:
18、名著赏读。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课标”要求阅读的课外名著,学校开展了“话说名著风流人物”征答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的练习,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⑴你最喜欢的名著中的风流人物是 ,来自《 》。作者是 。
⑵他(或她)的风流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你有何影响?
⑶他或(她)做的哪些或哪件事最让你佩服?请简要说说。
19、能力拓展:
校园内有一方曾给同学们带来欢乐的池塘,曾经也跟鼎湖山一样美,但现在却有各种漂浮物。为了保持池水的清净,学校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恰当的标语。(不要用“禁止”之类的词语。不超过20字)


展开余下试题【知识链接】
鼎湖山概况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于肇庆城区东北18公里。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鼎湖山面积1133公顷,最高处的鸡笼山顶高1000.3米,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等森林类型。而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森林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原始次森林。这里有野生高等植物1856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为原生地的植物有30种。鼎湖山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这里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很多,有鸟类178种,兽类38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15种。在宝鼎园下的“鼎湖”(山顶之湖)及相连的山谷,能观赏到黑桫椤等国家一级珍稀植物及自然林景色,有七、八个瀑布,其景美不胜收。
(参考答案:1、C 2、依次填:扑、绕、浸、揽 3、D 4、注意用上“那……,是……,那……,是……”的格式,注意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即可。 5、①比喻,先把“山泉”的调皮比作“娇儿之态”,接着又将“泉声”比作“孩子如铃的笑语”富于情趣,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也是溢于言表。②比喻,以静写动,巧妙的把静态的景观通过想象赋予动态美,使景物顿时“活”了起来,表现了鼎湖山的勃勃生机。③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钟声和泉声相互呼应,不绝于耳的特点,极富情趣。 6、“潜在的威胁”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意的问题,可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谈。示例:注意保护环境;“除了美好的回忆,什么都别带走,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7、注意用上多种修辞手法,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写出对雨声的感悟即可。答案略 8、柔曼、清脆、厚重、雄浑;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泉水的声音,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意近即可) 9.⑴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为主旋律。⑵指大自然造就了鼎湖山,是鼎湖山变化多姿的山势指挥着流水。 10.《陋室铭》;刘禹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既说明了鼎湖山的“功绩”,又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游鼎湖山后的深切感悟,耐人寻味。 1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火热激情 13、⑴接连不断地飞,不明目的地飞,不明原因地飞,着迷似的急剧地飞,不计后果地飞。(意近即可)⑵顺其自然,从容不迫,历久不竭、富有生命力。⑶通过对比来突出中心,希望人类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14、C 15、B 16、人;人的心灵中应有的真、善、美 17、舍弃自我 18、⑴示例:鲁宾孙;《鲁宾孙漂流记》;笛福⑵示例:“风流”之处:他敢于冒险,即使孤身流落荒岛也不决不气馁,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面对人生困境,他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对我的影响: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坚强,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像他那样勇敢面对。⑶示例: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没有房子,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训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 19、符合题意即可。示例:水面如脸面,勿使生“豆豆”;欢迎你来照镜子;我和你一样,都需要洁净的面庞。) (116.208.215.185)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苏教版九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