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6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0]
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
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打印整理:永州一中 刘小忠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龋齿(qǔ) 亚洲(yǎ) 粳米(jīng) 自给自足(jǐ)
B.纰漏(pī) 租赁(lìn) 邂逅(hòu) 佶屈聱牙(jié)
C.殡葬(bìn) 咋舌(zé) 龟裂(jūn) 溘然长逝(kè)
D.偌大(nuò) 内讧(hòng) 膀肿(pāng) 剜肉补疮(wān)
1.C(A亚洲yà;B.佶屈聱牙jí;D.偌大ruò)
2.下列各句书写正确且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记者在查询后发现,“吃桃罐头逃灾辟邪”的闹剧去年就在沈阳风行过。
B.日本核电站废弃物处理设施预计可储存3万吨污水。但是储存作业可能要发费一段时间,由于东京电力公司需先使用涂层剂以确保污水不会外渗。
C.记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是多如牛毛的小事件、小线索,因此要善长小题大做,这样反而能写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来。
D.四川省白庙乡政府在网上“晒账本”不为当地群众知情,这和在网络上被热炒形成鲜明对比,如此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财政公开更像是一场政府自秀。
2. A.(发费应为“花费”;“由于引导因果关系复句只能放句首,故改为“因为”。C.“善长”应为“擅长”;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含贬义。用在此处望文生义。D.“帐本”应为“账本”;墙内开花墙外香:比喻人才或技术发明等不为本处重视而流誉他处。也比喻人做出了成绩,内部还不知道,外面人倒先知道了。比喻成绩不受本部门重视,却为其他部门赏识。引申为某事物在出产地不如在外地受欢迎。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美国达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飞行途中与一群飞鹤相撞,机头被撞出一个大洞。飞机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洞,是因为撞击飞机的巨鹤有4米长、10公斤重。
B.学校资深名师充分肯定了四位毕业生的勤奋与聪慧,认为他们不仅有踏实的行动、坚韧的意志与科学的方法,更有与名人一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C.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成员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宣称,他们在过去几天军事上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官兵装备差,训练不足,外加缺乏统一军事指挥所致。
D.网友对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3.A (B。“不仅”和“更”后面的内容要调换,逻辑错误。C.“原因是”与“所致”杂糅。D.“气愤”的是“曝光”还是“瘦肉精事件”,有歧义。)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内地的土地财政与限制土地供给的一整套政策是从香港学来的。 , , , , 。抄袭香港土地财政和限供土地政策给中国内地带来严重经济社会问题。
①是世界上所有发达经济体中最坏的例子
②这在所有民主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可能通过
③因殖民者需要郊野公园,甚至猎场
④香港的土地政策是殖民时期的政策
⑤而无需顾及殖民地多数百姓的生活空间
A.④②①⑤③ B.④①②③⑤ C.④③⑤②① D.②①③⑤④
4.B (根据语境,横线部分的句子应是关于香港土地政策的,故④排第一;③与④间无因果关系,故不能选C;由句④中的“是……”可知,④之后接①,故正确答案为B。)


浏览完整试题二、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灵王为章华①之台,与伍举②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③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④,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问谁宴焉,则宋公、郑伯;问谁相礼,则华元、驷騑;问谁赞事,则陈侯、蔡侯、许男、顿子,其大夫侍之。先君以是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侯。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无有至者。而后使太宰启疆请于鲁侯,惧之以蜀之役,而仅得以来。使富都那竖赞焉,而使长鬣之士相焉,臣不知其美也。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望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⑥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其所不夺穑地,其为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瘠硗之地,于是乎为之;城守之木,于是乎用之;官僚之暇,于是乎临之;四时之隙,于是乎成之。故《周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夫为台榭,将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匮之也。若君谓此台美而为之正,楚其殆矣!”
【注】①章华:楚地名,当在今湖北监利离湖上。②伍举:楚大夫,为伍子胥的祖父。③金:钟。石:石磬。匏:笙。竹箫管。④豆:盛食品的高脚盘。⑤富都那竖:富,指富于容貌。都,优美的样子。那,美好。竖:小臣。⑥大卒:君王的士卒。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以察清浊为聪 聪:听力好,听觉灵敏
B.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 罢:废除
C.举国留之,数年乃成 留:治理
D.愿得诸侯与始升焉 升:登上
5.B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B项,从语境看,该句是说现在您建造了这高台,使国家和百姓疲惫不堪,可知 “罢”当通“疲”,可译为“疲劳”“疲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问谁宴焉,则宋公、郑伯 项王曰:“壮士!——刚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C.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D.故先王之为台榭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D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D项的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意义。A项的两个“与”字,前者为介词,相当于 “和”“同”,如《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一句中“与”的用法;后者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这与06年湖南高考题同。B项的两个“则”,前者为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可译作“是”“就是”;后者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C项的两个“而”字均为连词,前者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后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却”。)
7.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周/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B.故周/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C.故周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D.故周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7.C(《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8.本文中伍举论述的美是怎样的?(4分)
答:
8.①伍举认为土木建筑的高大和雕梁画栋不算美,有德而受到尊崇才算美;②统治者搜刮民财使自己富有却让百姓贫困,不算美;把美德布施给远近的人,使大小国家都得到安定,才算美;③目观的美不算美,对一切都无害的事物才算美。(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可得满分。大意相近即可。)
9.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君以是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侯。(3分)
译文:
(2)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4分)
译文:
(3)若君谓此台美而为之正,楚其殆矣!”
译文:
9.(1) 先君就靠这些做法消除祸乱,战胜敌国,而且对于各国诸侯都没有坏处。(“以是”可译为“靠这些做法”或“靠这样”或“因此”;“克”译为“战胜”;“无恶于诸侯”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这是三个得分点。)
(2) 德义不能实行,就会使近处的人忧愁叛离,远方的人抗拒违命。(“不行”为古今异义词,可译为“不能实行”或“不能实施”;“迩”跟“远”相反,是“近”的意思;“骚”是“忧愁”之意,此处为使动用法;“距”是通假字,通“拒”,“抗拒”的意思。这是四个得分点。)
(3) 如果您认为这高台很美,建造高台做得正确,那么楚国恐怕就危险了! (“为之正”中“为”是动词,“之”是代词,代前文的“此台”,“为之正”译为“建造高台做得正确”;“其”表推测、估计,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殆”译为“危险”。这是三个得分点。)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到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展开余下试题〔译文〕 楚灵王建造了章华台,和伍举一起登了上去,说:“这高台真美啊!”伍举回答说:“我听说国君把有德而受到尊崇当作美,把安抚百姓当作快乐,把能听从有德的人当作听觉灵敏,把能招致远方的人归附当作贤明。没有听说把土木建筑的高大和雕梁画栋当作美,把钟磬笙箫等演奏乐队的盛大和喧哗当作快乐;没有听说把观赏的场面大、看到的东西奢侈、迷乱于姿色当作目光明亮,把能分辨音乐的清浊当作耳朵灵敏。
“我们先君楚庄王建造的匏居台,高度不过可以观望国家吉凶的气象,台大不过能够容纳宴会的杯盘,用的木材不占用国家的守备,财用不增加官府的负担,百姓不误农时,官吏不打乱日常的政务。说到宴请的有谁,是宋公和郑伯;说到有谁导引朝见的礼节,是华元和驷騑;说到有谁辅佐宴会事务,是陈侯、蔡侯、许男和顿国国君,他们的大夫们各自陪侍自己的国君。先君就靠这样消除祸乱,战胜敌国,而并不得罪诸侯。现在您建造了这高台,使国家和百姓疲惫不堪,钱财都用光了,年成不好,百官烦忙,举国上下都来建造它,化了好几年才建成。希望有诸侯来庆贺,和他们一起首次登上高台,可是诸侯们都拒绝没有一个来的。后来派太宰启疆去请鲁侯,并用蜀地之战威胁他,他才勉强前来。又叫俊美娴雅的少年辅佐宴会事务,长髯美须的士人导引朝见,我不知道这有什么美。
“所谓美,是指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都没有妨害,所以才叫美。如果用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财用却匮乏,这是收括民财使自己富有却让百姓贫困,有什么美呢?当国君的人,要与百姓共处,百姓贫瘦了,国君怎么能肥呢?况且私欲太大太多,就会使德义鲜少;德义不能实行,就会使近处的人忧愁叛离,远方的人抗拒违命。天子的尊贵,正是因为他把公、侯当作官长,让伯、子、男统率军队。他享有美名,正是因为他把美德布施给远近的人,使大小国家都得到安定。如果聚敛民财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使百姓贫耗失去安乐从而产生叛离之心,那作恶就大了,眼睛看上去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先王建造台榭,榭不过是用来讲习军事,台不过是用来观望气象吉凶。因此榭只要能在上面可以检阅士卒,台只要能登临观望气象吉凶的高度就行了。它所在的地方不侵占农田,它的建造不使国家的财用匮乏,它的工作不烦扰正常的政务,它占用的时间不妨碍农时。要在贫瘠的土地上建造它;以建造城防剩余的木料建造它;要让官吏在闲暇的时候前去指挥;在四季农闲的时候建成它。所以《周诗》上说:‘经营建造灵台,经营它,建造它。百姓来营造,没用几天就完成了。经营建造的时间不急迫,百姓像孝顺儿子一样都来了。周王来到了园林,母鹿悠然卧伏。’建造台榭,是为了要让百姓得到利益,没听说是为了使百姓匮乏的。如果您认为这高台很美,事情做得正确,那么楚国可就危险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7分)
[双调]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①。枕上十年事②,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孤馆人留:用唐代初期大臣马周的故事。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②枕上十年事:用典自唐传奇《枕中记》,成语“黄粱梦”由此而来。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中分别连用三个数量词“一声”、“一点”、“三更”,请具体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妙处。(4分)
答:
(2)哪一句可看出全曲意旨?请简析这首元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0.(1) 连用“一声”,既描写梧叶声声,又点明秋天来到。连用“一点”,既描写点点雨滴落芭蕉,又写出不尽乡愁滴心头。连用“三更”,既写诗人夜不能寐,好不容易满怀乡愁入梦,又凸显诗人梦醒在夜半三更之后,更添愁绪的怅惘。(2分) 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郁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细腻真切地表达了光阴易逝、羁旅惆怅的感慨,道出了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2分)
(2) 叹新丰孤馆人留。(1分)全曲抒写诗人在萧瑟落寞的秋色里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烈的思念和对自己潦倒落寞、郁郁不得志的际遇倍感无奈和惆怅的情怀。(2分)
【译文】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赏析一】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古人云,一叶而知秋。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再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满目凄凉,更添愁思。所以这里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灯花棋未收”,写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梦醒后,首先看到一盏残灯,由灯光看到凌乱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化用宋代赵师秀的名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残棋未收,灯花已落,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第五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备受冷落的情怀,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
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虚写),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愤慨,令人回味无穷。游子思乡之主题,在传统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而此曲把游子思绪刻画得细致入微,颇具典型意义。特别是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说一声桐叶,一点芭蕉,即意味着一声秋意,一点愁思,而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则秋意无边,愁思无限的意蕴可以想见。曲中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


展开余下试题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赏析二】“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子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尝病店,梦白衣妇人歌词劝酒,云:“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落灯花棋未收” 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宋贺铸有词云:“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徐氏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甚浓,遂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民,故曰新丰。《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氏只做过“嘉兴路吏”。《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由此可见徐氏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水仙子》])、“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均可见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怎能叫人不惆怅呢。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叙,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徐氏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自己之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阙如,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徐氏此曲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此曲层层递进,表达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感慨,将游子思家,浓浓秋意,桐叶声声,蕉雨滴淅,愁思无限,忐忑难安的情景描写的栩栩如生。可以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因曲而灵动。这一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双调•水仙子]《春情》)表现的更加突出。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已落曲之精神第二谛。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做。
王国维《人间词话》点明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徐再思正是借助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 “旅思”之情。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4)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5)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11..(1) 其势不俱生 (2) 而人之所罕至焉 (3) 戎马关山北
(4) 开琼筵以坐花 (5) 侵晓窥檐语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福岛核电危引发核安全关注
核电是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利用核能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据预测,全球的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内将会提高1倍。当然,核电也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曾用“悬崖边的核能”来形容核电业的发展,核电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雅礼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