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8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8]
2011年沂源一中考前模拟(一)
2011年沂源一中考前模拟(一)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戏谑(nüè) 陨落(yǔn) 夙兴夜寐(sù) 含情脉脉(mò)
B.窈窕(yǎo) 模样(mó) 沧海一粟(shù) 亘古不变(gèn)
C.绸缪(móu) 漫溯(sù) 向隅而泣(yú) 断壁残垣(huán)
D.点缀(zhuì) 攘袂(mèi) 丢三落四(là) 接踵而来(zh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逾庖而宴 桅竿 力能扛鼎 毁家纾难 B.哀声叹气 衣砧 衰鬓先斑 绰约
C 水面清圆 萦纡 自出机杼 或棹孤舟 D.诚皇诚恐 箜篌 茕茕孑立 梵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商报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工资低、待遇差,2011年春节过后,众多零售企业出现了一线员工 的状况。
②以旭日阳刚为 的励志影片《白马王子的春天》即将开拍,制片人东方骏透露,旭日阳刚有可能出演剧中角色。
③青州市邵庄镇设立村、镇两级“计生接待室”,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把计生信访矛 在基层。
A.紧俏 原形 化解 B.紧缺 原型 化解
C.紧俏 原型 调解 D.紧缺 原形 调解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红旗中学虽然建校不久,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第三中学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B.温总理日理万机,百忙中到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对其使用的地理教材鸡蛋里挑骨头,见解精到,深受大家敬重。
C.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老人生前三令五申强调,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
D.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B.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
C.华罗庚除致力于数学研究外,还非常注意培养和提高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万哲先、王元、陈景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D.在汉语语义形成初期,狗不但和鸡鸭,而且猪和龙马都是平等的,很受宠爱的,它们和龙同属十二生肖之一。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慎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 刘建军
当某些人被视为弱势群体时,他们便觉得受到莫大的刺激。我的住房是差了一点,收入是低了一点,但我在人格、自尊、权利等方面一点也不弱。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这些被划为弱势群体的人有问题吗?不是!问题的关键出在“弱势群体”这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上。因为它把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研究社会群体结构的多重变量交织在一起了,从而造成了概念内涵上的混乱。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群体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收入,这本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
但问题在于,在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时候,许多人还是不能认同这一点,以至于还在希望通过计划的手段消灭这种市场逻辑所导致的差别。市场经济尊重勤劳肯干的人,青睐那些依靠知识、能力和自立劳动吃饭的人。如果那些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的人是因为他们不劳动而面临如此困窘局面,那么拯救他们的就不是别人的施舍和社会的帮助,而是他们的自立和勤恳。如果那些被划归弱势群体的人是因为不平等的竞争和权力经济的资源剥夺而造就出来的,那么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经济问题了。换句话说,他们的“弱”只是暂时的,企业家、社会和政府应该通过“资源补偿”来消除这一暂时的“弱”,社会应该通过还他们以公正使他们强起来。


浏览完整试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群体确实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这样的不同或差别是否就意味着强弱之分呢?一般来说,所谓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下岗工人、农民工、无家可归者等等。这些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低收入。但是,低收入并不必然等于他们就是弱者。一个低收入的人在心灵上可能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在人格上可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在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自立的人。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人格健全、自立自强的人因为自己被划为弱势群体而耿耿于怀,他们接受不了这样一种带有歧视性的“社会身份”。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弱势群体其实并不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会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划分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被划归到弱势群体的人在利益表达、权利保障上可能处于一种弱势。这种弱势地位使其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实现利益表达,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保障自身的权利。于是,他们觉得弱势群体这个概念填补了他们处于弱势的心灵,是对其社会地位的准确描述。实际上,这并不是群体强弱的问题,而是一个制度是否完善和机制是否畅通的问题。如果把制度和机制问题转化为一个不同群体的对立和冲突问题,显然是不对的。这一转换非但没有激发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反而引发了日益累积的社会不满和社会冲突。因此,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是不成立的。弱势群体背后隐藏的不是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而是制度的缺陷和机制的不畅通。
在政治层面上,本没有什么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分。过分渲染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没有裨益的。当然,没有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分并不等于没有差别,一个有差别的社会并不等于是不和谐的社会,也不等于这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基于市场逻辑而产生的收入差别是正常的。任何一个社会的做法不过是通过政策来缩小这种差别。那些被称为弱势群体的人,其共同特征就是低收入。所以,我们应该用“低收入群体”来替代“弱势群体”这一概念。
6.下列关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的解说,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这一概念把研究社会群体结构的多重变量交织在一起,从而导致了其内涵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
B.这一概念对拥有不同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群体进行了二元切分,是不平等竞争和资源剥夺的产物。
C.这一概念的出现,涉及到了利益表达和权利保障等问题,填补了处于弱势的人的心灵,是对其社会地位的准确描述。
D.这一概念是基于市场逻辑而产生的,符合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是可以通过计划的手段来消除强势和弱势的差别。
7.以下说法不属于作者主张慎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从经济层面看,容易助长那些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的人的依赖心理,从而使他们失去自立人格和进取精神。
B.容易对那些收入低但在心灵上坚强、人格上健全、生活上自立的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C.可能会使不同的社会群体处于对立和冲突状态,从而引发日益累积的社会不满和社会冲突。
D.从政治层面看,过分渲染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没有裨益的。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上被称为弱势群体的人,在作者看来其共同特征就是收入低。
B.弱势群体背后隐藏的不是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而是制度的缺陷和机制的不畅通。
C.要从根本上解决所谓弱势群体“弱”的问题,社会应该通过还他们以公正使他们强起来。
D.作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层面分析问题,认为应该用“低收入群体”来替代“弱势群体”这一概念。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展开余下试题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贷:饶恕,宽恕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    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D.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 B. 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C.乃如绍言以闻   D.权势因取为己有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②③⑤ D. 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第Ⅱ卷(共1 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3分)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4分)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 分)
夜 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l)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 分)
(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4 分)
15、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⑵ 惟草木之零落兮, ; ,何不改乎此度? (屈原《离骚》)
⑶ 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是 (4分)
①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②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③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
④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
⑤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
17.“给力”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网络走红的词语,官方盘点2010年汉语热词位居榜首。它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师!”请根据它们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4分)
(1)“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啊,老师!”
(2)根除“霸王条款”,监管需“给力”(《济南时报》11月12日)
(3)近日在罗斯托夫州的顿河畔上演的一场太给力的花样驾驶秀,穿越火圈等高超技艺似好莱坞动作大片。
(4)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11月10日)
18.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请任选两个场所为之各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每条不超过20 字)
学校
医院
茶楼
六、(18分)
本题为选择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秋天,沿着乡路回家 彭学明
  ①我是从祖国的心脏北京出发的。
  ②坐在飞机上时,我就对每一片云朵,格外亲切。因为这些云朵都是飘往故乡的,都带着阳光的韵脚,与我一同赶路。
  ③现在,我出差邵阳,走在邵怀和怀新的高速公路上。那些云朵,也赤着脚板跟了过来。一朵,两朵,三朵,碗碗花般开在天上,与地上的野花遥遥对望。
  ④虽是秋天,万物却都刚刚苏醒一样,一切正在生长。春天的脑袋在山影间露出来,对我们挤眉弄眼。雨洗晴好,风揉地绿。这新的绿,这鲜的色,这柔的光,这嫩的唇,都湿湿的、亮亮的,染山山青,染水水绿,染花花开,染鸟鸟鸣。那些鸟,就站在秋色的枝头,新奇而快乐地转着头,点着尾,原地转身一跳,又一跳,那树上树下的景色就被它看了个够。它也许很奇怪,已是秋天了,这树上树下怎么还会长出这么多绿色的小芽,奇怪那花骨朵儿怎么还一山一山地凝结着,奇怪那花朵绽放时怎么那么好看。于是,这些鸟就高兴地在那里拼命地跳跃、歌唱。
  ⑤这鸟,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描绘这秋天的春色,就只好在长一声短一声的鸣叫里,打量十月。十月笑了,深一脚,浅一脚,走进了乡间的田野,走进了农家的庄园,和乡亲们一道打扮秋天。乡亲的泥腿,裹满了十月的阳光,一片金色。金色染上稻谷,四处翻滚金色稻浪;金色染上包谷,包谷好像肥牛壮马;金色染上大豆,大豆爆裂一阵阵芳香。那红红的李,那刺刺的栗,那黑黑的葡萄,都一山一山地挂着,一个比一个香甜,一个比一个好看。它们是乡亲们在春天里栽种的汉字和音符,现在熟成文章和锦书了,比作家们的小说耐读,比画家们的丹青好看。
  ⑥一个个村庄掩映在一片片绿色里,散落在一片片金色中。或密密麻麻一大片,相亲相爱,或稀稀落落几小栋,寂静安详。虽有琉璃的瓷砖楼阁不时跳出视野,但更多的是木板瓦房忽隐忽现。儿时的农家就是这样的,朴素、端庄、恬静、大方。那木板的瓦房,那飘荡的炊烟,那长满庄稼的田野,那没有高墙的院落,才是乡村的正色,很地道,很民间,也很中国。如果,农村都变成了瓷砖和琉璃,变成了街道和高墙,那么乡村的滋味就没了。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以一大片乡村的终结为代价,每一个乡村的变化也不以牺牲其本质为目标。
  ⑦是的,有乡村,就有城市。乡村和城市,是公路两边的客人,打马而过,就安家落户了。乡村悠闲古朴,显示的是宁静和强劲的生命;城市忙碌新鲜,彰显的是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城市和村庄,本互不相识,但因了高速公路的联姻,有了感情,成了亲戚。城市里的人到乡村来踏春野炊,村庄里的人到城市里去打工挣钱,一来二去,城市和村庄就相互依靠,血脉相连了。城市有难,村庄会给城市修一栋楼,送一袋粮;村庄有难,城市会给村庄搭一座桥,给一只船。上次南方的雪灾,这次四川的地震,我们就充分感受到了城市与村庄的这种默契和深情。现代的高速公路,是什么呢?是连着城市与乡村的筋骨,是连着乡村和城市的血脉,是人类写在大地上的、最长最美的诗。


展开余下试题  ⑧离开湖南短短5年,高速公路居然星罗棋布、四通八达了,这不免让我有很多感慨。现在,又欣闻我湘西吉首至茶峒的高速公路很快就要全线贯通了,我更加欣喜若狂,因为那是我的根和家,是我留在家乡的一颗永不停息的心脏。有一条最近的路连通我跟家的距离,接通我与家的血脉,哪能不高兴?
  ⑨春天时,我带着春天离家。秋天时,我把春天留下。
  ⑩不管那琴弦一样悠远的高速公路,会不会为我弹上几曲家乡小调,我都会年年如此,携乡愁回家。
我要去家乡看望我的乡亲。我要去家乡看望我的乡情。
我要昼夜不舍地,带去所有游子对家乡的问候和报答。
19.文章第②小节“坐在飞机上时,我就对每一片云朵,格外亲切。因为这些云朵都是飘往故乡的,都带着阳光的韵脚,与我一同赶路。”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20.④⑤两小节在描写上有哪些主要特色及表达效果?这与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21.“春天时,我带着春天离家。秋天时,我把春天留下。”请结合前文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22.第⑥节写道“如果,农村都变成了瓷砖和琉璃,变成了街道和高墙,那么乡村的滋味就没了。”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这样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大师去也•费晔
①2009年7月11日,一天之中,我们少了两位大师:4时30分,北京医院,93岁的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家任继愈先生,静静地合上了双眼;4个半小时后,在北京301医院,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也驾鹤西去,享年98 岁。
②大师去也,失不再来!
③何谓大师?《辞海》 说:“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大师之“大”,不是因为年龄大、职权大、帽子大、袍子大,而是因为大学问、大智慈、大境界、大人生。真正的大师从来不自封“大师”,因为他们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的使命就是在人生、学问的路上奋力“向前走,向前走”。
④曾有学生问任继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他沉思良久,缓缓答道:“只讲自己弄明白了的话。”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任先生在80岁时却特地请人治了一枚印章:“不敢从心所欲”。在医院的6年多时间里,季羡林写下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书中阐明了他对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看法——请人们把“头顶上的这三顶桂冠摘下来”。他还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得时间长些罢了。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 ”
⑤但是,1983年;已70多岁的季羡林仅从一本《弥勒会见记》残卷开始,以10年时间一个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吐火罗文研究,以中、英文写成专著,并把世界吐火罗文的研究提高了一个台阶…… 正是在这精进的求索中,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一辈子不做挂名主编”,这9个字是任继愈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上宣言”。107卷中国汉文佛教资料汇编《中华大藏经》;煌煌7亿多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跨世纪出版工程《中华大典》——仅此两项,耗费了他十余年的宝贵光阴,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尽管先生的右眼20多年前就已失明,左眼视力也只有0. 6左右,但生前依然习惯了每天早晨4点即起床工作。“我始终记着我的老师熊十力先生的勉励: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难挫折不能乱其气。”
⑥“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曾悬挂在任继愈的老师熊十力先生北平的书斋里。一代大儒们正是怀着共同的心志,凭藉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挚而悲苦的责任感,汲汲遑遑,四处奔走,著书立说,开门授徒,不遗余力振兴中华文化。
⑦今时之日,大师去也,后世之人,又当何为?
⑧大师肉身已逝,灵魂扰存。大师遗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而必须经由我们之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⑨“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记住大师们的这句话,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虽然,学或有不逮;精神,却真的不容稍怠!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9.试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 分)
20.分别体会句(l)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和句(2)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l)不过是个杂家,……不过生得晚些,……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
(2)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
21.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体会其用意。(4 分)
22.“后世之人,又当何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的想法。(6 分)
七、(6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陆续报道,当年北京外国语学校的红卫兵,今年60多岁的申小珂等人向当年被打的北外党委书记程璧等老教师、老领导致信道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痛心。《雅虎视点》就此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如果您或亲朋曾受到折磨、伤害,您会原谅道歉者吗”这一问题,3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意义,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在所有的答案中,这样的回答比例是最高的。
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二)你也许常常感叹自己:相貌不够俊美,身材不够健美,衣着不够华美,言谈不够优美,歌声不够甜美,字体不够秀美,……反正,你总会觉得自己有某些方面的不美。然而,因了某(些)人,因了某(些)事,你终于睁开眼睛发现:原来,我也是美的!而且是如此之美!
请以“原来,我也是美的”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有真情实感。
附语言运用:
1.下面是某市某日当天夜里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概况图,请你阅读后根据要求答题。
日期 2009年某月某日
天气
小雪转多云
气温 -5℃/-3℃
风力 3~5级
由图中提供的信息,请你对人们的活动作出得体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1年沂源”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