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试卷
阅读:1450
标签:
语文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0]
2011辽宁高考试卷解析
名师简评: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惊心动魄的2011年高考已经降下帷幕。2011年是我省课改后的第三个高考,从《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来看,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遵循了“平稳过渡”的原则,体现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跟前两年差不多,只是今年的语文试题相对简单,如果工夫下到,获得高分应该是不成问题。
今年语文试题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有一个变化。往年是虚词填空,比如“不仅”“虽然”“但是”等,而今年是由长句变短句,虽然属于新题型,但显然很简单并且也是传统的语言表达题,学生不难把握其核心。
从题型上来看,基本没有其他变化,文言文还是人物传记,但阅读第一题“判断实词含义”四个选项都很有价值,考生看后有“似是而非”之感。而成语方面的考题也比较简单,都是平时大家经常练习的,失分可能性较小。
社科文阅读能力的考核是阅读理解,而三道题型相同,各题间、各题的选项间,学生对信息的把握必须做到“精读中理解”“细读中判断”。可以说每个题判断难度都很大,细致揣摩方能判断准确。这与09年试题很像,对学生影响较大。
今年的作文很有哲理性,属于较为典型的新材料作文,相对较为简单,跑题的可能性较小,但考生可能偏题。作文的方向应该是从实际出发,坚持独立思考不应该人云亦云,不能随波逐流等,而如果写“诚信”方面,角度可能不太好。
其实纵观全国高考作文题,其实有一个核心,就是任何题目都是人类生活这个长河中的子题目,都带着生活的基因,我们所记录的就是生活的运动和生活的发展变化。都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内在的方面就是道德观、价值观;外在的方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 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浏览完整试题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 长 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A项是解释天文学,“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但绝不是“已经形成了”。 了解远古时代天文历法更有助于正确理解本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唐书•历志》记载了大衍历,“其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是作者说的,注意“它 ”的指代性。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3.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要原因”原文没有提及,强加因果“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无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
4.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充,指充任担任。因为原文中“仍”是“依然”的意思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③是宋庆礼奉命在柳城筑立营州城,不是“雅有方略” ⑤说的是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不属于雅有方略”⑥ 说的是百姓官吏不敢冒犯宋庆礼,是“为政清严”的结果与题干无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展开余下试题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6. 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B项原文是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并没有说“另址再建”。
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7. (1)(5分)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2)(5分)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3分;“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 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人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返回画面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黄庭坚这首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赏析画境是关键。
9(5分)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理解诗人身心沉浸在画境之中。
赏析: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
(2)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3)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紧扣课标要求。其中《离骚》在10年高考中考过。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怪 人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 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展开余下试题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 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村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鸟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问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 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 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枯和心似铁石的人。
D.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品格。
E.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1)(5分)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 C 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A 项“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属强加因果,无中生有。C项“马乌罗的强盗经历”那是加乌乔们的猜想而非现实。
(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6分)
①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②性情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③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参照原文九、十四、十五、十七段落。
(3)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6分)
①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②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③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情节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作用有: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
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
b.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
(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8分)
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 地域文化内涵;②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
① 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
上一篇:
2011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解析
下一篇: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标点符号
标签:
语文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11辽宁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