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1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0]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惊蜇 张弛有致 徇(xùn)情 不着(zháo)边际
B.纹身 插科打诨 尽管(jǐn) 箪食 (shí)壶浆
C.蝉联 金榜题名 透露(lòu) 韦编三绝(wěi)
D.峰会 蛛丝马迹 登载(zǎi) 俾(bǐ)有所悟
2.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件丑事即使不宣传,也会有人知道的。
B.在学习上也是这样,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C.夏越对来自各方面的刁难从容应答,对主持人巧妙设置的障碍一一化解,他真可谓金玉满堂。
D.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接着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再看了一阵。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3月24日,对中国观众陌生在希腊却家喻户晓的女明星玛利亚,在古奥林匹亚遗址为北京奥运会采集圣火。
B.人生的目标要专一,抱定一个志向并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目标就很可能实现;否则,目标太多,结果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
C.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人人希望在拥有良好体魄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精神。
D.世界卫生组织称,到10月20日,在越南共有9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41人死亡,成为最大受害国。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特别是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早晨, ,在青青苍苍中,乳白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傍晚, ,转眼间, ,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顶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
①千山初醒,朝云出岫 ③万山倾泻霞光,重峦映照夕阳
②朝云出岫,千山初醒 ④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
⑤太阳落山,霞光消退
⑥霞光消退,太阳落山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
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浏览完整试题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亨”。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读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足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I0月6日16版)
5.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 )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6.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愚 溪 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①,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②也;浊、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③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④。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纟希;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⑤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B. 有余矣,其及我也。 及:连累
C. 有饮而南者 南:往南方
D.不足以申吾喙 喙:言论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且汝不见贪泉乎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①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展开余下试题C.①是则汝之实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因俯而羞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与《愚溪诗序》一样,也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五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3分)
译文: 
(2)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3分)
译文: 
(3)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4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 从军行
陈羽 王昌龄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 琵琶起舞换新声④,
梧桐叶落枝梢折 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 撩乱边愁听不尽,
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④新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
13.名句填空(任选五题 5分)
(1)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
(4)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6)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___________,_______。
(7)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父亲的树
阎连科 
 ①记得的,有段年代的1978年,是这个时代中印记最深的,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让人以为天蓝是染杂了一些假——忽然的,农民分地了。政府都又把地分还给了农民们,宛同把固若金汤的城墙砸碎替农民制成了吃饭的碗,让人不敢相信着。让人以为这是政策翻烧饼、做游戏中新一次的躲猫猫和捉迷藏。
②田是我的了,物随地走,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财产和私有。先把树伐掉,抬到家里去,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册账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几棵树。这样儿,人心学习,相互比攀,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③我家的地是分在村外路边的一块平壤间,和别家田头都有树一样,也有一棵越过碗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的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样。为砍不砍那棵树,一家人是有过争论的。父亲也是有过思忖的。他曾经用手和目光几次去拃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持,就是把它卖了去,也可以卖上几十近百元。
④几十近百元,是那年代里很壮的一笔钱。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邻居说:“不砍呀?”父亲在田头笑着回人家:“让它再长长”。路人说:“不砍呀?”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小盆一样粗,两丈多的高,有许多“杨眼”妩媚明快地闪在树身上,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与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还有一部分政府要重新收回去,分给那些新出生的孩子们。于是间,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别家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⑤可在成了人家后的第三天,父亲、母亲和二姐们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还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茬。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一家人立在那树桩边,仿佛忽然立在了悬崖旁,面面相觑着,不知二姐和母亲说了啥,懊悔、抱怨了父亲一些什么话。父亲没接话,只看了一会那树桩,就领着母亲、二姐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锄去了。
⑥到后来,父亲离开人世后,我念念想到他人生中的许多事,也总是念念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父亲入土为安了,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树。不是箭杨树,而是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柳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的粗状。在酷夏,烈日如火时,那树罩着父亲的坟,也凉爽着我们一家人的心。因为至今乡村的人多还有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和大地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寂时伴你说话和私语,闹时你可躲在树下寻出一片寂。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也正是上天和大地对人生因果的理解写照和诠释。我为父亲坟头有那棵树感到安慰和自足。每年上坟时,哥哥、姐姐也都会把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但却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虽然寂,却更能寂出乡村的因果道理来。
⑦可是今年正月十五间,我八十岁的三叔下世时,我们一片雪白地把他送往坟地时,忽然看见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也都一律不在了,被人伐光了。再看远处、更远处别家坟地的树,原来都是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荡无存、光光秃秃了。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今天各村村头都有昼夜不息的电锯轰鸣声,与公路边上的几家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造厂的经营和发达;想到那每天都往城市输运的大车小车的三合板、五合板和胶合板;想到路边一年四季都赫然竖着的大量收购各样木材的文明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荡荡洁净和富有,w也就只有了沉默和沉默,无言和无言。
⑧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
⑨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
选自《散文选刊》2009.10有删节
14.文中几次把树比喻成旗或旗杆?分析这个比喻的含义。(4分)

15.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 子的含义。(6分)
① 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

② 我为父亲坟头有那棵树感到安慰和自足。
16.文章倒数第三段连用 “想到”引起五个句子,有何作用?(6分)
17.“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展开余下试题六、语言表达运用。(15分)
18.请为下面一段话加一个结论性的句子。(3分)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今天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
19.有些对作家的评论,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概括作家的人格精神,或巧妙地表现其作品的典型风格。如:
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写的诗人。
海子——在尘世中孤独地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精神守望者。
请参照以上示例,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位作家各写一则简短的评语。(4分)
鲁迅 朱自清 沈从文 余秋雨 史铁生 顾城
20.艾佛山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的一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和体会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要求:(1)60字以内;(2)必须有细节;(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4分)

21.近年来,更改老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请从以下两例中任选一个拟写赞成或反对的看法,要求说出两条理由。(4分)
(1)“砧杵桥”改名为“珍珠桥” (2)“仁怀市”拟改为“茅台市”
七、作文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
  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
  你对“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呢?请联系现实,以“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不得套作或抄袭。
参考答案
1D
2C
3解析 A项“对中国观众陌生”表述不当。B项“否则”与“目标太多”语义重复。
D项缺主语,去掉“在”字。
4A
5D (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不是文化至上)
6.D (是对文化的一种态度,不是自觉)
7.B (“唯一标准”绝对化)
8C(“南”应为动词:往南走)
9A(连词,况且,表递进。B介词,表被动;介词,可译为“和”。C表判断;表转折。D于是;经由)
10.C(应是“表面看来是自嘲自责,实际上是自矜自负”)
11.(1)(你)终究不感激我且还肆意侮辱,难道最终都不能改变吗?(大意1分,“见”1分,“德”1分)
  (2)然而因我这么愚蠢的人却唯独喜欢你,你怎么能回避得了这个名字呢!(“吾之愚”1分,“恶”1分,大意1分)
  (3)什么是失去什么是得到?进仕不觉得圆满,贬斥不觉得抑郁,冷漠昏聩,终究不能自觉醒悟。(“盈”1分,“抑”1分,“克”1分,大意1分)
  文言译文
柳某住在自己命名为愚溪的地方。命名五天后,(柳某)被夜梦中的溪神告知说:“您为什么侮辱我,令我成为愚呢?有那事实的,名字当然合适,现在的我就是那样的吗?我听说闽有条河,产生毒雾瘴气,吸进了那雾气的,温火郁积(而发烧)湿气(重而)拉肚子;暗礁激流,相继而来的船只粉碎解体;其中有一种鱼,牙齿如同锯齿、尾巴锋利、野兽般的蹄子,这鱼吃人,必然咬断并抛起,然后仰头吃。所以那河的名字叫恶溪。西海有湖,涣散没有浮力,连小草都浮不起,丢进去的东西会颓然下沉淹没,沉到底才会停止,所以它的名字叫弱水。秦有一条河,(如)搅和烂稀泥,混杂沙砾,靠近去分辨,正视斜视都如同看一堵泥墙,(那河的)深浅险缓(之处),昏昏然看不清。便有合称泾渭,用来显示自己污秽的样子,所以它的名字叫浊泾。雍的西部有条河,幽暗危险如同一片黑漆,不知道它的源头,所以它的名字叫黑水旷恶、弱,是六种(疾、恶、弱、忧、贫、凶)极端不好的事情。浊、,黑,是卑贱的名字。它们得到那样的名字而不能推辞,历经万世而不变的原因,是有其事实啊。现在的我很清而且美丽,被您所喜欢,而且还有功用可以浇灌菜园田地,浮力可以承载舟船,白天黑夜都可以渡船。您有幸选择了住在我这里,却用不实之名来侮辱我,并把我当作愚来看,终究不感激我且还肆意侮辱,难道最终都不能改变吗?”
柳某回答说:“你确实没有那样的事实,然而因我这么愚蠢的人却唯独喜欢你,你怎么能回避得了这个名字呢!”况且你不知道贪泉吗?有喝了水后往南走的人,看见交趾(地名)宝货那么多,贪婪的目光流露在眼中,想用两只手去抢来放到怀中,那难道是泉水的原因吗?经过它(人们自己)有贪念就因此命名它为(贪泉),如今你唯独招引愚蠢的人(我)来居住,长久留在这而不离去,虽然想去掉这名字,不可能的啊。在明君的时代,智者被任用,愚蠢的人出不了头。用的人应该接近,出不了头的(蠢)人应该远避。现在你托身所在的地方,离京城有三千多里远,偏僻隐晦,与蒸腾的雾气为伴,同蚌壳田螺并居,唯有触犯皇帝被排斥和侮辱、愚蠢鄙陋被罢黜不能出头的人,天天在你这漂游,无所事事守着你。你想成为智者吗?干吗不叫现今聪明、显赫高位、掌握朝廷大权主宰天下的官吏(哪怕)让一个那样的人来你这一趟啊,却(为什么)独独只有我在这呢?你既然不能得到他们而被我所喜欢,这就是你的实情。把你当愚来看,你还认为是侮辱你吗,还有什么说的吗?”
溪神说:“这事确实是这样,敢问您的愚蠢干吗非要连累到我呢?”
柳某说:“你想彻底弄清我关于愚蠢的说法吗?即使你所去过的地方全算上,还够不上用我的言论来申述的;用干你所有的水,还够不上沾湿我的毛笔。姑且告诉你一个大概吧:我茫茫然无知,冰雪交加的时候,众人穿皮衣我穿单衣;闷热的酷暑连金属都要熔化的时候,众人都去有风的地方,而我却去有火的地方。我无所拘束地赶车,不知道太行山和通衢大道的差别,因此损坏了自己的车;我放任随意地行船,不知道吕梁(以水流湍急闻名的河流)和平静的河流的区别,因此沉没了我的船。我脚踩坑井,头撞到树木和石头,冲撞满是荆棘的树丛,直挺挺地摔倒在毒蛇蜥蜴上,却不知道害怕和警惕。什么是失去什么是得到?进仕不觉得圆满,贬斥不觉得抑郁,冷漠昏聩,终究不能自觉醒悟。这还是个大概的情况,要有这些来玷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高三语文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