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0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4]
漳州八中2011—2012学年高三国庆月考语文试卷
漳州八中2011—2012学年高三国庆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诗经 氓》)
(2) ,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3)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
(4)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6) ,延伫乎吾将反。(屈原《离骚》)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八年①,(长孙皇后)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②,太子承乾入侍,密启后曰: “医药备尽,尊体不廖③,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歔欷。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以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从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选自《旧唐书•后妃列传》)
[注]①八年:唐太宗贞观八年。②惙(chuò):气息微弱。③廖(chōu):病愈。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幸九成宫 幸:宠爱。 B.吾素非为恶 恶:坏事
C.时玄龄以谴归第 第:府第。 D.与太宗辞诀 辞:辞别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长孙皇后美德的一组是( )(3分)
①请奏赦囚徒,并度人人道。 ②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③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 ④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⑤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 ⑥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长孙皇后思想通达,认为生死听之命运,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所以人的生命不能靠“修福”之举来延长。
B. 长孙皇后认为房玄龄追随太宗时间最长,如无特别的原因,不可弃用。太宗接受了其意见,不将房玄龄谴归。
C.长孙皇后临终提请太宗千万不要把长孙族人置于权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长孙家族永久平安。
D.长孙皇后主张身后丧事从俭,认为“葬”就是藏,就是想人看不见;“俭薄送终”才是自己的心原。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后闻之固争,乃止。(2分)
(2)自古圣贤,皆从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4分)


浏览完整试题(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兰竹诗
(唐)钱起 (清)郑板桥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2分)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
点?(4分)
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7、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仲被认为不节俭是因为家中有三处藏钱的府库和不兼职的家臣。
B、管仲在家中和国君一样树塞门,有反坫,孔子认为其违背了等级制度。
C、子路认为管仲不能为公子纠而死,因而不能够被称为仁人。
D、孔子认为管仲的功劳在于使普通百姓死时不用再在沟渎里上吊。
(2)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关于长篇小说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虽然实力较弱,但他知人善任;袁绍虽然兵多粮足,但他优柔寡断,目光短浅。因此,曹操掌握了主动,烧了袁绍的粮草,使得袁绍兵败如山倒,逃回了翼州。(《三国演义》)
B、佗曰:“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曹操的头疼病复发,华佗提出了要想根治就要打开头颅的治病方案。曹操担心他是要谋害自己而不同意,华佗以关羽刮骨疗毒为例劝说曹操,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就将他下大枷关进牢狱,长期监禁折磨他。(《三国演义》)
C、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骑救幼主,被后人敬仰并尊奉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就是关羽。
D、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要收兵回去,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有人问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鸡肋。杨修听说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会意,让杨修收兵而归。(《三国演义》)
E.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得胜之兵,往西追袭,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9、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
(2)简述三国归晋的情节。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扁平时代的写作 韩少功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几年前推出《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来,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但谈得不够多和不够深的是文化,其中包括文学。“民主化”的文学是否可能?如果说“民主化”意味着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那么这一前景是否值得万众欢呼?或者是否仅仅值得欢呼?
这当然是更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众声喧沸。从原则上说,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胡说比深思容易,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者至少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文化产量中庸质与恶质的占比大大攀升,低端文化产能不仅无法淘汰,还可能日益滚大和坐大。一些优秀作品即使生产出来,也可能在过量的文化淹没中,在受众们暴饮暴食式的阅读之后,在食欲不振的这些快餐者们那里,出现影响力的严重折扣。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多数为王。在一般的情况下,有些潮流可以修复民众良知,是真理的脱颖而出;有些潮流泯灭民众良知,是泡沫和垃圾的霸道横行。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那么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尚有机会,而冷门的、偏僻的、艰险的、高难的——又常常是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可能缺氧。一种品质趋下的文化诱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几乎难以避免。
一个“扁平”的世界还有易破难立的特点。特别是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敬畏感随着上帝一同消失。叛逆比服从更流行,权利比责任更动心,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在获得解构主义一番学术装备后更是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旦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一个扁平的世界就是没有方向的世界,是无深度和无高度的世界。即使有成打的托翁和莎翁再世,他们通常也形同刺猬而不是狮子,是暗燃而不是火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高达47%左右的公众已经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网络。时值二十一世纪,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由选择权,但为什么从这时起人类倒变得如此犹疑不定、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茫然无计,竟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那么这种所好即所疑、所乐即所耻、所爱即所憎的左右两难,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
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


展开余下试题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
这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即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是的,在这里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人类几百年来钟情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奇诡历史之中。
(摘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随着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以及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的同时到来而发生着深刻改变。
B.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因此,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
C.如果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可能被接受,冷门偏僻、艰险高难但又十分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容易被冷落。
D.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叛逆,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以至发展到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11.下列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学“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被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取代。
B.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作品在数量上没有优势,并且影响力下降。
C.容易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缺乏方向、深度和高度。
D.拥有文化自由选择权,但缺乏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
12.根据文意,分点概述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滑一刀
“滑一刀”是酒城有名的外科大夫,“滑一刀”的大名叫滑儿。
滑儿出身贫寒,儿时家境极差。父母辛苦工作,勉强维持个不饿肚子。母亲操劳过度,在滑儿五岁的时候,得了重症。因无钱医治,只得在家硬挺着。母亲临终前,捧着滑儿的小手,放在嘴边轻轻地亲着,说:“孩子,长大了当医生,给老百姓治病。”又对滑儿的父亲说:“再苦再难,也要供滑儿上学读书。”父亲外出打工,把滑儿托付给堂兄。父亲愿意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只要工钱给得高。
滑儿上学后,聪颖勤奋,成绩一直在学校里拔尖儿。考大学时,滑儿的成绩可以上最好的学校,可他却填报了一所医学院。他忘不了母亲临终前那期待的眼神,他也知道,如果当年家里有钱,母亲是可以去医院做手术的。
滑儿大学毕业,成绩优异,保送做了全国著名医学教授魏征的研究生。毕业后,滑儿放弃了考博和留在京城任教的机会,申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酒城。
滑儿被分配在酒城医院。虽然滑儿是院里唯一的硕士生,但在论资排辈的医院里,滑儿只被分配去做些割阑尾之类的杂耍手术。滑儿对什么样的小手术都极端认真负责,对患者温暖有加,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和红包。
滑儿参加工作第二年,出了一个事。当时省里的一位副省长到酒城农村视察工作,结果在崎岖的小路上发生了车祸,人被送到酒城医院时已昏迷不醒。病情危急,加之伤者的特殊身份,医院没人敢做主处置。院长只得向市急救中心求援,可无论是把病人送去还是等专家来,都有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滑儿是当班医生,查了病人的情况后果断地说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半小时后就来不及了。看到周围疑虑的眼光,滑儿自信地说,手术我来做,一切后果我来负责。
结果滑儿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从市里赶到的专家都啧啧称奇。病人也很快康复,临行前拉着滑儿的手说:“我看你就是名副其实的滑一刀啊!”“滑一刀”的名号很快传遍了酒城的沟沟坎坎。
酒城有了“滑一刀”,来找“滑一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再重再难的病,只要让“滑一刀”划上一刀就能刀到病除,即使“滑一刀”划过一刀没能留住患者,患者家属也都无怨无悔,“滑一刀”每天都被手术挤得满满当当。有几次市里省里要调“滑一刀”,酒城人都排起长队阻拦,患者当街跪倒一片,声泪俱下。“滑一刀”也就留下了。“滑一刀”的手术越做越多,越做名声越大,传说也越来越神奇,就连省城的和外省的病人也慕名而至。
“滑一刀”的导师魏征专程到酒城来调研。魏征教授调阅了大量的病历,越看眉头锁得越深。傍晚,已经是副院长的“滑一刀”陪着导师在河边散步,看着沉默不语的导师,“滑一刀”说:“我知道老师不愉快的原因,有些手术是不需要做的,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案也会达到相同的目的。”魏征看了“滑一刀”一眼,缓缓地说:“你只顾自己痛快地划一刀,可这一刀带给一些患者原本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你就心安理得?”“滑一刀”叹了口气,说:“老师,我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我手中刀子的名气已经远远大于科学的道理了。”
第二天,魏征和“滑一刀”一起查房,对一位从外省来的病人家属详细说明了病情和治疗建议,做手术意义不大,采取保守治疗更妥当些。没想到病人家属齐刷刷跪在“滑一刀”跟前,痛哭哀求,只要“滑一刀”给做了手术,什么后果他们都认了,不然就跪着不起来。魏征看着这场面,无奈地摇摇头。
没过几年,“滑一刀”的父亲患了顽疾。“滑一刀”向父亲说明了病情,建议采取保守疗法。父亲说:“滑儿,爹知道你说得在理。只是,你要是不给爹划上一刀,你就会背上不忠不孝的名声。爹不怕死,爹怕毁了你一世的名声啊。就算做做样子,你也得给爹划上一刀啊。”
“滑一刀”给父亲做手术时,手竟然第一次发抖,虽然只是拉开一刀就又缝合上了。
“滑一刀”处理完父亲的后事,递交了辞职报告。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酒城留下的只有他手术刀的传奇故事。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滑一刀家境贫寒,牢记母亲临终前的嘱托,从小就立志学医,长大后救治和母亲一样的病人。
B、父亲挣钱之难促使后来滑儿想通过多做手术来挣更多的钱,以回报父亲。
C、滑一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优越的大城市生活,回到家乡,但因资历太浅,没有被医院领导重用。
D、面对苦苦哀求的病人,滑一刀无奈地放弃了传统的治疗方案,违心地给病人做手术。
E、滑一刀出名后,影响极大,就连自己的父亲也相信他能够治好自己的病,不让别人给自己做手术。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妙处?(4分)
15、滑儿是“全国著名医学教授魏征的研究生”,也是“院里唯一的硕士生”,但工作的第一年只能做一些小手术;而一旦成名之后,却又不得不做一些不该做的手术,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徐百柯
⑴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文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⑵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癯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⑶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⑷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多久不通信。”


展开余下试题⑸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⑹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⑺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⑻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⑼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⑽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⑾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⑿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即便语气中充满敬意,也会引起他的侧目。在他看来,说“王国维先生”已经大不敬了,何况直呼其名;至于他自己,当然恪守旧例,开口闭口“静安先生”。
⒀同系的名教授朱东润是个性情中人,一次开会,说到得意处随意评了几句“陈寅恪什么什么”,其实未见得有什么不敬之意。还没等在座诸人反应过来,蒋天枢从人群中拔身而起,指着他哼哼了几句,便拂袖而去,只留下朱先生哭笑不得地摊摊手,连声“啧啧”。十足的难堪。
⒁如今复旦中文系的名教授章培恒是蒋天枢的弟子,除了做学问,他显然还受了先生关于“尊师”的教诲。一次,他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上完事后照例送老师回家。途中下了场大雨,车到教师宿舍大门,遍地积水,而蒋先生脚上穿的却是家常的布鞋。章先生提议要背蒋先生,全然不考虑自己也已直逼花甲了,蒋先生自然坚拒了。于是,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洒脱地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雨中着一双白袜跟在老师身后。
⒂蒋天枢在1979年为《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写的“题识”中说:“余欲纂‘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已数年,悠忽蹉跎,今乃得从事辑录,距先生之逝世已将10周年,余亦老矣。”1997年,此书增订再版,章培恒在“后记”中引用了这段文字,随后心有戚戚然:“现在,距离蒋先生的逝世也已将近10周年,而我也已经老了。”
⒃这些都不是虚辞,字里行间,透出师道的重量,后人读来,满页沉甸甸的。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
(选自《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蒋天枢是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陈寅恪晚年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他,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笃忠、值得信赖的人。
B. 蒋天枢晚年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在1981年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并出版了自己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是“陈寅恪”的名字得以重现大陆的根本原因。
C. 出于其传自师门的文化负载感,蒋天枢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而他的一些同行或学生则对王国维大为不敬。
D. 本文对蒋天枢的叙写,除了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之外,还写了朱东润、章培恒等人,从侧面衬托他尊师重道的高尚品格。
E. 本文讲述了蒋天枢尊师重道的感人事迹,紧扣题意选材,叙事简明扼要,细节刻画传神,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他对师道的尊重。
14、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蒋天枢《履历表》中有关“社会关系”的说明文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章结尾说:“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当下青年一代应该如何传承师道?(6分)
四、语言运用题(13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周末,某高校新建的图书馆每个阅览室的书桌旁都围坐着前来读书的学生。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图书馆从建成到现在,每天能借出千余本图书,但借出的图书以考试辅导类为主。记考在调查中也发现:图书馆里,看文学书籍的人 。功利化的大学生读书使得大学图书馆成了功能上的备考场所。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
(2)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存在错误,请予修改。(2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今年5月10日《语文新闻》:一种作文现象正在各中学校园里“时髦”着。作文写得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人们美其名曰“散文”;作文写得毫无头绪、杂乱无章,美其名曰“杂文”;作文写得幼稚、低龄,美其名曰“童话”;作文写得晦涩、朦胧,不知所云,美其名曰“哲理文”,……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内容。(3分)
(2)请就上述现象提出你的看法与理由。(150字左右)(7分)
五、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温暖的巢穴的勇气。”蛹问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蝶告诉它:“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标题,写作记叙文或议论,不少于800字;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漳州八中2011—2012学年高三国庆月考
语文试卷答卷纸
题目 一 二 三 四 五 得分
得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2)
(3) (4)
(5) (6)
2、( )(3分) 3、( )(3分) 4、( )(3分)
5、(1)

(2分)
(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漳州八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