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013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3]
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能力测试卷(3)
高二第一学期能力测试卷(3)
一、基础知识(4×14=5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的读音全都与所给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藏cáng 矿藏 宝藏 藏头露尾 藏污纳垢
B.劲 jìng 劲敌 强劲 苍松劲柏 疾风劲草
C.处 chǔ 处理 处所 处心积虑 处之泰然
D.横héng 横亘 横扫 专横跋扈 横征暴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抱厦 敲竹杠 引亢高歌 高瞻远瞩
B.部署 荧光屏 老生常谈 和言悦色
C.涵养 龙门阵 饮鸠止渴 韬光养晦
D.额枋 抚恤金 食不果腹 耳濡目染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昔时,潮州的这座湘子桥,是一座亦市亦桥的市桥, ; ; 。
①廿四墩上,有廿四座楼阁、亭台 ②桥下,是盛极一时的花艇“六蓬船”
③五百米的大桥面上,商贾在营利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4.下列各句中修辞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六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是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分不开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二、阅读理解、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2)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3)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车帚”、 “金殿”、 “玉颜 ”、“寒鸦”、“日影”、“团扇”、 “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4)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浏览完整试题
(5)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6)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7)“分想作用”就是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8)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9)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10)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班婕妤好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7.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8.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诗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粗略的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上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
(选自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9.下列关于“内在的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在的孤独感没有由外而内的波动性,不会随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B.内在的孤独感是朦胧的,莫可名状的,具有根本的、永恒的哲学性质。
C.内在的孤独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它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D.内在的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常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
10.下列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人类文化创造是那些具有内在的孤独感的人排遣内心的孤独寻求平安和满足的一种独特方式。
展开余下试题
B. 企图抗衡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的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C.用有限的生命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是所有人类文化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根本动力。
D. 文化创造是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过程。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因为思想深沉,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他们也具有着外在的孤独感。
B. 有根本孤独感的人的作品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攻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
C.唐诗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作品证明,只有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的诗作,才有可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不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一个诗人既然要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篇,他的作品就应该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身孤独感而留下的文化遗产能让今天的人感到温暖,说明人类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孤独感。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shěn)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泷冈阡表》,有删改)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庇为生 庇:依靠 B.间御酒食 御:进用
C.屡废而叹 废:停止,搁置 D.其心厚于仁者 厚:厚道,忠厚
13.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成为欧阳修父亲“必将有后”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②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
③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④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⑤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A. ①④⑤ B.②③⑤ C. ①②④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泷冈阡表》是一篇墓志文。泷冈是地名,阡是墓道,表即墓碑。这种文体是表彰先人生前的德行,刻在坟前的碑石上,以供后人瞻仰的。
B.这段文字借祖母的口述,道出父亲生前从政所持有的执著、仁爱的精神。
C.文章在表现父亲高尚人格的同时,也描写了母亲对他的慈爱和厚望。
D.全段文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不加雕饰,流露出作者对父亲崇敬之情。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8~9题
醉歌(其九) 汪元量
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①上乱啼鸦。
北人②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注释】①万年枝:即冬青树。②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16. 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主观阅读题(见答题卷)(14分)
五.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宣言,明确提出了“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请以“关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记叙文;2.不少于800字; 3.具有真情实感。
高二第一学期能力测试卷(3)
语文答题卷
(请将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
一、选择题:(3×14=42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二、文言文句子翻译:(8分)
(1)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2)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三、诗歌赏析(6分)
16. 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7.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我 在 张晓风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然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为什么痛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里面,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目中的神明之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其“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展开余下试题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渔民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查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1.(1)第四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引用《长干曲》一诗的作用是什么? (2分)
2.(1)从“端午节晚上”的片段,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2)文中提到“亚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2分)
3.“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结合全文,试分析本文作者心中的“世界”。(6分)
五.作文(50分)
(450)
(800)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A.“引亢高歌”应为“引吭高歌”;B.“和言悦色”应为“和颜悦色”;C.“饮鸠止渴”应为“饮鸩止渴”。
3.D
解析:所给三句中,有两句写桥上,一句写桥下,根据一般描写顺序,先写桥上。①句写楼阁、亭台,是写桥面大的景象;桥面上干什么?原语段中有“是一座亦市亦桥的市桥”,那自然就要写桥面上的“市”,即第③句所写。注意把握语段的行文顺序。
4.C
解析:本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寂然无声”与江河面对风暴时的状态不一致,另外,排比的四个句子也不合适。
5.A
解析:A.“殚精竭虑”意思是用尽精力,费尽心思;B项,“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建筑物;C.“炙手可热”的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而不能理解为热门;D.“一劳永逸”的意思是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以后可永远不再费力了。
6.C.解析 A 项依据第三段“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可判断“也就是”属于以偏概全;B项依据第四段“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独立创造艺术”之“独立”缺乏依据,前后矛盾。D项“选择就是创造”错了,原文第七段说:“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该项范围失当。
7. A解析 有效信息在文章第四段:“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据此可判断该项前后矛盾。
8.C解析 按本文第九段“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的说法,可以判断:A项“潜”; D项“ 愁”均为拟人。
9.(3分)C(“内在的孤独感”“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表述错误。原文说“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并未说“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10.(3分)A(B.“唯一的最强大的”理解错误,应为“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C.“根本动力”理解错误,应为“动力之一”;D.“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理解错误,应为“对内在的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11.(3分)B(“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
(
上一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检测题
下一篇:
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益阳市箴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