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03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2]
09年度高一语文期末测试题
高一语文期末测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塞(sài)外 苑 囿(yòu) 残羹冷炙(zhì) 淆(xiáo)乱乾坤
B.镂(lóu)空 伎俩(liǎ) 妄加揣(chuǎi)测 爱憎(zèng)分明
C.内疚(jiū) 夯(hāng)筑 半晌(xiǎng)疑云 大吹大擂(léi)
D. 汾(fén)河 绵亘(gēn) 安土重(zhòng)迁 疾恶(wù)如仇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 )
A.林阴 荫蔽 璀璨夺目 感人至深
B. 炫目 穹隆 生机盎然 怅望低徊
C.房檩 斥堠 自渐浅薄 不期而遇
D.旖旎 睚眦 众口铄金 积毁消骨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_______其他国家。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_______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_______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_______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 择要 而是/或者 B.涉及 择要 就是/或许
C.涉及 摘要 而是/或者 D.波及 摘要 就是/或许
4.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无全牛,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出错。
B.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确乎少了些刚烈。
C.我们努力坚持自己所认识到的思想与认识态度,虽有刀锯斧钺,也甘之如饴,愿以此报答生平知己。
D.一个月后,他的病逐渐好起来了,这已是他第四次起死回生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 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思想要通过或者依附于一定的东西——画家用色彩线条,音乐家用音响旋律,文学家用的主要是语言。
D.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消费体制改革,努力完善消费环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价格欺诈行为。
6.下面这段话的顺序需要调整,选出调整正确的一项 ( )
①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②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 “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③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④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⑤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⑥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⑦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A.①②③⑥⑦⑤④ B.②①④③⑦⑥⑤
C.⑥⑤②⑦①③④ D.④①⑥②③⑦⑤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
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进行了多次地下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些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又对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放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或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浏览完整试题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时,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核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 ,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来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7.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意识到的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指的是 ( )
A.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
B.地下核爆炸能消除地震
C.地下核爆炸既能引发地震又能消除地震
D.地下核爆炸有的能引发地震,有的能消除地震
8.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可消除地震。
9.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震应力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是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张力和地震应力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C.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相遇时增强应力,对地震就不起作用。
D.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抵消应力,从而遏制或减弱地震强度。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要以控制地震应力方向、正确测定和计算地震位置和强度为前提。
B.根据地震预报情况确定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就可以成功消除地震。
C.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提出了准确控制核爆炸冲击波方向的技术难题,将促进地下核爆炸技术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研究。
D.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必须坚持核专家和地震专家的合作,必要时还必须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5 题。
司马芝字子华,少为书生,避乱荆州。太祖①平荆州,以芝为菅长②。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③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④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⑤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三国志•魏书十二》)
注释: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菅长;菅县县令。③主簿:县令或太守的下属,主管文书。④掾吏:县令的属官。⑤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地方的官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 奉:执行
B.节家前后未尝给徭。 给:提供
C.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具:具体
D.昭犹惮芝,不为通。 惮:担忧
1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因人之力而敝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勋与芝书,不著姓名
A.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与”字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与”字也不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与”字也相同
D.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与”字不同
13.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昭犹惮芝,不为通 犹:也
B.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乃:于是
C.会内官欲以事托芝 以:把
D.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 而:并且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司马芝在菅县任内,不畏权势,为了削弱主簿刘节的势力,他不听下属的劝阻,征调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入伍当兵。
B.当刘节将王同等人藏匿起来时,司马芝让督邮到县追责,又向太守报告刘节的罪状,在太守支持下打击了刘节的势力。
C . 对于刘勋以旧部下属名义的请托,司马芝虽然仍按他的请求照办但却留有一手,并不复信,所以能避过了后来的灾祸。
D.司马芝教育下属奉公守法,不要因为君主软弱而违反教令,并且认为违反教令必然招致祸害,所以他的下属都能尽心于政事。
第Ⅱ卷
四、15.翻译上文加横线的语句


展开余下试题①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厄,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6.默写下列语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
② ,鱼鳖不可胜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 ,何辞为?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⑦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阅读下文,完成 18—21 题。
峭壁上的树
①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子弹尽粮绝之后你才又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②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达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③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 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气。
④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⑤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李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美土肥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搔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携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⑥那一年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⑦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了!
17.第一段由两个问句组成。
(1)作者写第一个问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不超过 11 个字)
(2)作者写第二个问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不超过 11 个字)
18.第五段写桃李杨柳,有什么作用?□□□□□□□□□□□□□□□□□□□□(不超过 20 个字)
19.体会第三段和第七段中加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外?
(1)使用第三段中加点的句子的好处是□□□□□□□□□□□□□□□□□□(不超过 18 个字)
(2)使用第七段中加点句子的好处是□□□□□□□□□□□□□□□□□□□□□□□□□□□□□□□□(不超过 32 个字)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中的酸枣树是主动选择艰苦的生存环境来锻炼自己的。
B.作者写酸枣树“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形象地阐述了所有奋斗者必定会成功的哲理。
C.原文最后划线句子的含义是:有了崇高的信仰、理想,就会为使整个世界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D.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第六、七段是第三部分。
E.本文是借赞美酸枣树来赞美具有酸枣树精神的人。
六、
21.在下列空格处填写句子,要求内容相关,结构整齐,语气一致,并运用与前句相同的修辞手法。
桥,是泥泞中的一块砖石,是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北京市统计部门发布的最新抽样调查结果的要点,拟一句不超过 40 字的新闻。(4 分)
1999 年第 10 期《内参信息》发布了北京市统计部门最新抽样调查结果:北京市失业人口中,86.8% 是 40 岁以下的青壮年,其中 25 岁至 29 岁的失业人口最多,而 40 岁以上的失业人口较少;失业人口中男性所占比重为 58.4%;失业人口中,3 人户、4人户、5人户、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分别为 42.5% 、20.4%和川 20.2%;失业人口中,95.6% 的人有求职的愿望,但只有 3. 3% 的人正在接受培训,29. 7% 的人准备参加培训。□□□□□□□□□□□□□□□□□□□□□□□□□□□□□□□□□□□□□□□□
六、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快乐的学问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②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Ⅱ卷
15、翻译:
(1)


(2)

16、名句填空
(1)
(2)
(3)
(4)
(5)
(6)
(7)
17现代文阅读
(1) (限11字)
(2) (限11字)
18 (限20字)
19 (1) (限18字)
(2)

(限18字)
20、( )( )
21、

22、




23、作文
参 考 答 案
一、1.A 2.A 3.A 4.C 5.D 6.D
二、7..A(题干指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的认识,应根据“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存在着某种关系”来理解判断,B、C、D俱非当时的认识)
8.C(题干指的是“最初试验研究”,当根据“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来理解判断。地震专家并未参与“地震武器”的制造,故A项错;当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也有消除地震的作用,故B项错;既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有消除地震的作用,当时所制造的“地震武器”也就不可能用于消除地震,故D项错)


展开余下试题9.D(地震应力是一种“积蓄着”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力,不向四处传播,末段中谈到应力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表明不向四处传播,因而地震应力与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不可能必然相遇,故A项错;文章只是谈地震应力在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被“抵消”或加强,并未谈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之间的关系,也未谈地震应力对这两种力的影响,“三种力相互作用”之说不确,故B项错;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不是对地震不起作用,而是加强地震,故C项错)
10.C(地震应力方向不可“控制”,只能“掌握”,故A项错;还需控制核爆炸冲击波方向才能成功消除地震,故B项错;“必要时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的意思不符,故D项错)
三、11.B 12.B 13.D 14.D 15.C
四、16.①百姓已经怨恨责怪,有些流言已经传到朝廷那里。
②后来刘勋因为胡作非为被杀,与他相勾结的都受处罚,但司马芝则因有远见为人称道。
五、18.(1)酸枣树艰苦求生的本领(2)酸枣树坚贞不屈的气节(4 分,答对一小题得 2 分;句子不通顺或有错别字的酌情扣分。意思对即可)
19.反衬酸枣的生长条件的恶劣和品格的高尚(4 分,“反衬”占 2 分,“生长条件恶劣”和“品格高尚”各占 1 正分。意思对即可)
20.(1)形象地表现了酸枣树生长条件的恶劣(2)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升华,形象地赞颂了酸枣的外表形象和内在精神(6 分,每小题 3 分。意思对即可)
21.AB(4 分)
六、22.悬崖上的一根藤蔓,浪涛里的一叶扁舟,宇宙中的一个空间站
  23.北京失业人口“四多一少”:青壮年多,男性多,3 口之家多,想求职的多,愿培训的少。 24.有的人在风雨中勇往直前,炼就了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有的人在风雨中则茫然失措,无所适从,结果被淋成“落汤鸡”,一副狼狈相。 (117.34.172.26)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09年度高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