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48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6]
九下第五单元测试题
九下第五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公输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④公输盘不说。
⑤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⑥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⑦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⑧公输盘服。
⑨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⑩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⑾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⑿公输盘曰:“诺。”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2分)
(1) 公 输 盘 为 楚 造 云 梯 之 械
(2) 宋 无 罪 而 攻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起于鲁(    ) (2)公输盘不说(        )
(3)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 (4)不可谓知类(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1)夫子何命焉为?                         
(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3)宋何罪之有?
4、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你从段中“行十日十夜”读出了哪些信息?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2分

5、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2分

6、墨子将欲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置于理亏境地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最能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极具欺骗性的一个句子是什么?(2分)
7、“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试简析文中墨子的论说技巧。(2分)


8、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2分)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9、本文与战争话题有关,联系现实,请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2分)

                         
(二)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浏览完整试题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2分)
① 子墨子九距之。 距:______________ ②以牒为械。 牒:______________
③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______________ ④于是见公输盘。于是:
2.找出选段中的通假字。(3分)
(1) 通  :      (2) 通  :     (3) 通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________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1分)
5、公输盘说:“吾知所以拒子矣。”他的办法是什么?(2分)

6、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2分)
  
7、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爆发的事例很多,请你略举一例。(2分)

8、 从选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最少说两点)。(2分)

9、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3分)


10、综观全文墨子劝说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3分)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8、天下顺之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A、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故: 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C、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三、翻译下列句子:(6分)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2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五、理解回答:(10分)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            ”,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展开余下试题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 解释加点词语:(6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6、空乏其身
7、行拂乱其所为             8、人恒过                   
衡于虑 10、而后作                  
征于色                   12、入则无法家拂士 、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A、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    国恒亡C、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翻译下列句子:(6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理解回答:(14分)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四、《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本文以 和 作喻,巧妙地回答了人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人人都有所欲,但所欲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就要有所取舍,当与发生矛盾时,就应 。(2分)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贤者能勿丧耳 4、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9、乡为身死而不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翻译下列句子:(7分)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展开余下试题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用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理解回答:(22分)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2、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   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     面举例。5、“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6、从全文看,本文的论点是 7、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____________。8、孟子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九下第五单”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