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279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9]
人教版八年级上《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诵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桃花源记》及写作背景。
二、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你能给下列生字注音
俨( )阡( ) 陌( )髫 ( )怡( )诣( )遣 ( )骥( )津( )
语( )云 便要( )还家
三、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圈画重点词语
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准备小组交流。  
四、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本文渔人的行踪。在括号里填写一个合适的词语。
( )桃花源— ( )桃花源— ( )桃花源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3、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什么“不复出”?
5、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7、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8、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9、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五、深入探究
1、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六、迁移延伸
1、以“桃花源美,美在……”开头,写一句赏析的话。
2、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式的社会,还是喜欢现代社会呢?
3、、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七、学习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反馈练习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默写(1)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 。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 。
(3)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
(4)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5)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6)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7)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8)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9)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


浏览完整试题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2)
5、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交通(古义________ 今________ )(2)妻子(古义________ 今________ )
(3)绝境(古义________ 今________ )(4)不足(古义________ 今________ )
(5)无论(古义________ 今________ )(6)鲜美(古义________ 今________ )
(7)如此(古义________ 今________ )
6、一词多义辨析
舍:(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 寻:(1)寻向所志( )(2)寻病终( )
志:(1)处处志之( )(2)寻向所志( ) 向:(1)寻向所志( )(2)耽耽相向( )
遂:(1)遂与外人间隔( )(2)遂迷( ) 为(1) 捕鱼为业 ( )(2)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之(1) 渔人甚异之( )(2)闻之( )(3) 处处志之( )
乃:(1)见渔人,乃大惊 ( )(2)乃不知有汗 ( )
7、解释以下词语
落英 缤纷 仿佛 俨然 属 交通
相闻 外人 黄发垂髫 绝境 无论
具言 叹惋 扶 向 诣 志 规
未果 寻 问津 如此 妻子 缘
鲜美 穷 才 豁然 悉 怡然 延
语 足 遂 即 欣然
8、翻译重点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9)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 志之。

(11)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1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3)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14)后遂无问津者。
(1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
(1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中考链接】
(一)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5-13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③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 ④便要还家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咸来问讯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指出这段文字中的四个成语
(1) (2) (3) (4)
5、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6、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8、第2段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一)1、略
2、①沿着 ②整齐的样子
3、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5、C
6悉、并、咸、皆
7、活动、穿戴、心情
8、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9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


展开余下试题(二)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
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参考:四、1、发现、访问、离开
2、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3、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 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6、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7、“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8、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9、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五、深入探究
1、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2、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222.133.51.90)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人教版八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