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578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8]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阅读及答案
一.读“设计者和匠师们”到“如在画图中的”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中的“败笔”可否改成“有毛病的地方”,为什么?
不能,这里指苏州园林建筑上的欠缺,与“完美的图画”相呼应。
3.给选文划层次 ①②||③④||⑤
4.文中的“似乎”一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表明作者用推测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是设计者介绍的,所以不能用肯定的语气。
6.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二、读“我国的建筑”到“是不讲究对称的”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文字说明的中心。
说明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2. 这段文字可分两层,怎样分?
①②③||④⑤
3. 本段运用了呢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
4. 本段紧扣全文总说部分的哪句进行说明的?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5. 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图案画和美术画的特点?
图案画讲究对称 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不讲究对称
6. 文中的“同样”不能去掉的原因
不可以,因为它强调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的特点,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到“又是入画的一景”回答问题
1. 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说明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眼于图画美。
2. 选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仅是手技术。
3. 游览者“忘却了苏州城市,只觉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说明了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
5.“这也是为了---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作用是:
说明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处处体现图画美的特点,照应和突出苏州园林的景物特点。
6.第一句中的“艺术”和“技术”可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强调技术而把建筑艺术放到了将要地位,
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了。
7. 文中的“大多”和“很少”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
“大多”概括一般现象,并非都引用活水;“很少”突出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的自然之趣,
砌成齐整的石岸少。
四.读“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到“可是没法说出来。
1. 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2. 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 作比较 举例子 摹状貌
3. “这就一年四季不敢寂寞”的“这”与“这是不足取的”的“这”各指代什么
第一个“这”指“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第二个“这”指“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
4. 找出本段中的议论句并说明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
例如:“因为依据中国的审美观点来看,这是不足取的”阐述了这样栽种树木的艺术效果
(选其他议论句皆可)
5.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
栽种:“高树与低树┄┄花树相间” 修剪:“没有修剪┄┄道旁树”
五.读“游览苏州园林必然”到“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回答问题
1. 概括第一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说明苏州花墙和廊子的特点(答:“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也注意图画美”也算对)
2. 选文第二段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
3. 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是怎样体现的
阶砌旁边栽几丛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4. 从文中看“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
六.读“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到“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回答问题
1. 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2. 找出最能表现门窗是“工艺美术上品”艺术效果的句子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3. 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是美术画,而它的门窗组合则是:
图案画
4. 说说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 极少使用彩绘
5.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 举例子
《苏州园林》语段阅读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________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
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________[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4.把文中划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1.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3.C4.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________(h8),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⑧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在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2.根据文意解释加粗短语“生平多阅历”的意思。
3.画出和本篇文章前面段落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4.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
A.总——分B.总——分——总
C.分——总D.分——总——分
5.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6.这段文字中标出序号的八个句子是说明池沼的。请用简明的话指出下列句子说明的侧重点是什么?
(1)①句写:
(2)②句写:
(3)③④句写:
(4)⑤⑥句写:
(5)⑦⑧句写:
参考答案:1.壑2.有生以来有丰富的见识和经历。3.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A5.假山的堆叠,假山与竹子花木的配合,形成不同的山景,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真切感受。6.(1)引用活水(2)宽畅的池沼作为全国的中心(3)桥梁不雷同(4)池沼或河道边沿高低屈曲(5)“鱼戏莲叶间”的美景
(三)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景致”中“致”的意思是________;你能再说出几个和“镂”同义的词吗?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一句中“补”字用得准确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征(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1.情趣;雕、刻、镌、锲、铭 2.有墙壁隔着 墙上有镂空图案 有廊子界着 廊子两边无所依傍3.“补”写出了匠师们的细心、匠心,说明他们注重图画美,善于将单调化为多彩。 4.举例子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展开余下试题
《苏州园林》语段阅读及答案
(2009-06-26 08:10:34)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耕耘语文
语段1.“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本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
2.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应怎样理解?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中所说“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什么?
5.选文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你能从中举出一例来说明吗?
1.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2.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3.不能,因为一调换,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筑艺术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4.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5.示例:“大多”引用活水,表明也有极少数不引用活水,这样说符合实际,表达准确。点拨:也可列举“往往”
语段
2.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根据文意填空: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能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池沼的相同点是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
2.用简明的话概括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的侧重点(每处不超过八个字):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第③④句: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⑥句: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⑦句: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和“技术”两词为什么不能调换位置?
4.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语言回答。
5.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结构特点是________。
1.有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的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2.引用活水;宽畅的池沼作中心;桥梁不雷同;边沿高低屈曲;鱼戏莲叶间
3.如果换了,强调“技术”而把“艺术”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
4.假山的堆叠、假山与竹子花木的配合,形成不同的山景,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真切感受。
5.苏州园林里假山与池沼的配合,先总后分
语段
4.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句子“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是[ B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作者从三个方面依次介绍园林中池沼的景物布置,这三个方面是什么?
(3)这一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作者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语言角度看是运用了________说明,从说明方法上看是运用了________的方法。
(6)联系全文,从假山和池沼的配合上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追求自然之趣。B.不仅是技术而且更是一项艺术。
C.假山的重峦叠嶂和池沼的屈曲自然。D.从任何一点看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7)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2)水面、河沿、池中。(3)空间顺序。(4)假山的堆叠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给游人忘却城市,身处山间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更依赖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5)生动 打比方(7)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
语段
5.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
①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_
②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_。
2.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分成哪两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作者在此强调的是“艺术”还是“技术”?为什么?
1.①丘壑(或邱壑) ②雷同2.宽畅的,成河道模样的。特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4.强调的是艺术。因为艺术不等于技术,艺术需要技术,但是层次比技术高。
语段
7.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文中加粗的“雷同”能不能换成“相同”,为什么?
2.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这种配合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苏州园林的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4.你认为现代城市中那种整齐划一的建筑布局美吗?和苏州园林所讲究的美有什么不同?评价一下这两种美。
1.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是败笔,是贬义词;而相同是允许的,是中性词。2.追求的目的是使游览者产生置身于山间,如在画图中的感觉。3.力主表现一种自然美。4.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说美和不美都可以。苏州园林讲究的是自然美,城市布局注重整体划一有多种原因,较为偏重于人的创造,也是一种美。评价这两种美,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谈。
语段
8.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用“‖”线在原文上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为主
3.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________
6.池沼的相同点是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
7.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
A.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B.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的特点
C.苏州园林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D.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8.“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________”相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美
9.画线句子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10.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11.这段文字中标出序码的八个句子是说明池沼的,用简明的语言指出下列句子说明的侧重点(每处不超过8个字)
①句:________②句:________③④句:________⑤⑥句:________⑦⑧句:________
12.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1.……池沼。‖……身在山间。‖……一景。 2.假山和池沼,池沼 3.不能。这是一个段首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 4.有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6.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7.D? 8.妄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9.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 10.假山的堆叠,假山与竹子花木的配合,形成不同的山景,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真切感受。 11.引用活水,宽畅的池沼作中心,桥梁不雷同,边沿高低屈曲,鱼戏莲叶间 12.A
展开余下试题
语段
10.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_。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_。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3.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A.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美。
1.丘壑,雷同 2.B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4.C
语段
11.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上述文段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________的特点。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把句中“不仅”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3)文中写池沼用了七句话,层次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4)在空格里依次填上适当的词语是:□□□□ □□ □□
(5)“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两句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
(1)“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具有图画美”;(2)不好。因为假山的堆叠需要技术,去掉了“不仅”一词,不但句子不通顺,而且表达不出“说明假山堆叠要求之高”的意思;(3)C;(4)珠光宝气,繁华,欢悦;(5)打比力,写出了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整齐、对称的布局。
语段
13.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上面是《苏州园林》中的两段文字,文中这两段文字前面有一个地方写道: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据此,你觉得这两段文字分别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文章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写法。
2.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突出了苏州园林的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________。
这个特点,你是怎样从文字中看出来的?试说说你的理由。
3.从这两段文字来看,你觉得参观苏州园林要不要选择最佳时间?在园林里要不要选择最佳观察角度?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4.下面几个句子都是从游览者感受的角度来写的,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5.第一段文字中使用了不少的“或者”(“或”),如“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你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总说,分写 2.每处看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一段写假山池沼的设计“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即使只是看“鱼戏莲叶间”,也是“入画的一景”;第二段写“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甚至“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遣词造句,评说点拨,文章无处不突出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这两段也不例外。3.参观苏州园林不需要选择最佳时间,因为“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不需要选最佳观察角度,因为“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4.从游览者感受的角度写,既显示园林设计者的匠心,也增强说服力、感染力。5.文章写的不是某一处园林,而是苏州的若干园林,所以使用了不少“或者”(“或”),这样写表现了苏州园林在具有共性的前提之下又各具个性,林林总总,绝不雷同,从而增强文章的魅力。
语段
15.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山的堆叠讲究艺术,技术并不重要。B.假山的堆叠是艺术的产物,但也少不了技术。
C.假山的堆叠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D.假山的堆叠既讲究技术,更讲究艺术。
3.“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说明苏州园林中的桥梁形式多样。
B.突出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绝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C.强调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的多样化。
D.说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4.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①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②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5.写出“鱼戏莲叶间”这句诗的出处。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A(“技术并不重要”的说法不恰当) 3.B(回答本题要联系全文的内容,着眼于“不讲究对称”这一点。) 4.都不能删掉。“都有”表明假山和池沼在苏州园林建筑中的重要位置,“大多”“很少”这些词语很讲究分寸,对句子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限制,显得十分准确。 5.《汉乐府¡江南》 6.说明苏州园林假山池沼配合的特征。 (112.254.169.76)
上一篇:
运城市2011--2012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下一篇:
南昌现代外国语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八年级上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