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723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23]
南充市2011—2012学年度上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南充市2011—2012学年度上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工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将第H卷交回。
第Ⅰ卷(共30分)
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第Ⅱ卷的密封线内指定的位置。
2.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阜盛(fù) 瘦削(xuē) 孝悌(tì) 盥洗间(guàn)
B.肖像(xiāo) 青冢(zhǒng) 砧板(zhēn) 国子监(jiàn)
C.句读(dòu) 拓片(tà) 执拗(niù) 扪心自问(mén)
D.商贾(gǔ) 马嵬(wéi) 炮烙(páo) 天梯石栈(zh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笑靥 溯漠 厮打 孽根祸胎 B. 膏粱 纨绔 嗔视 竭泽而鱼
C. 朦胧 蛰居 相貌 神志不清 D. 松弛 船舶 文彩 长吁短叹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一来到风景秀丽的九寨沟便被其美丽的景色震撼了,那里有高耸云天的古树,清澈见底的七彩池……真是秀色可餐。
B.时下一些中学教辅书良莠不齐,低劣、拼凑、抄袭的居多,有的甚至错误百出、以讹传讹,对孩子们造成误导和伤害,令人担忧!
C.他不仅没把居委会王大妈的话听进去,反而变本加厉,一步步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D.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4.下列语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季羡林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文思敏捷,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为国学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B.奥兰多魔术队的球星霍华德逐渐成长为NBA第一中锋,其原因是他超强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战术意识分不开的。
C.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中肯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D.唐代,诗歌的发展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5—7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各级学校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浏览完整试题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高呼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o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今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互补共生。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入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全球眼光,谦虚好学。当年鲁迅、胡适这一代中国精英大力引进西方文化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机制,裨益了当今无数的中国人,培养了很多能与世界对话和竞技的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如今,我们在为国家忧心、为民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不分好坏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摘自《人民日日报》
5.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易于陷入误区,下列对这一误区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族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儒家古典文化。
B.“国学”指的就是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
C.重视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等汉族的所有文化,而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
D.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缺少世界眼光。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外来文化的不断涌人,使中国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文景观不断消失。
B.‘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是在“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C.鲁迅、胡适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是有着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的中国精英。
D.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由步自封自恋,不思向别人学习和创新,那就无法得以发展。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传承有斩断历史来进行的倾向,所以文化焦虑有深沉的忧患意识。
B.要想真正复兴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让“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远离课堂。
C.如果完全认同传统的汉文化,就难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D,要想重建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必须改变以汉文化为主的格局,倡导各民族文化互补共生。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二)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即晏婴)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8.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B.王无罪岁 罪:归咎
C.雨雪三日而不霁 霁:雨雪天晴
D.士既事者兼月 兼月:几个月
9.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是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申之以孝悌之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D.乃令出裘发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下列对节选文段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和晏子都敢于讽谏,力荐君王要施行仁政,使民不挨饿受冻。
B.孟子认为要想称王就要做到不仅要让人们有吃有穿,还要兴办教育使社会上形成孝敬老人敬爱兄长的好风气。
C.梁惠王和齐景公—开始都是无德的君王,都是在二人的辅佐下才施行仁政,治理好国家的。
D.孔子赞扬晏子能明白自己的职责,景公能去施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南充市2011—2012学年度上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第Ⅰ卷答题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选项
总分栏
题号 第Ⅰ卷 三 四 五 六 总分 总分人
得分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
(2)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译文:
展开余下试题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这首诗从体裁上分类属于 诗,从题材上分类属于 诗。(2分)
(2)此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简析之。(6分)
答:
13.名句填写。(任选一题,每空1分,共5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过秦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诗人常用“猿”这一意象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请写出下列诗文中写“猿”的诗句:
(《琵琶行》),
(《登高》)。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寡人之于国也》)
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认为秦的过失在于: 。
千载琵琶作胡语, 。(《咏怀古迹》)
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唐朝的牛
李汉荣
①当然,唐朝的牛是辛苦的,也没什么文化,这一点,与现代的牛类似。
②但是,唐朝的牛背上,时常有牧童跳上跳下,含着一枚柳笛,有时是一支竹子做的短笛,被他们信口乱吹起来。有时,对着河流吹,把一河春水吹成起皱的绸子;有时,对着新月吹,把月牙儿逗得久久合不上嘴;有时,竟对着彩虹吹,把天上那么好看的一座桥就眼睁睁吹垮了;有时,竟对着不远处的大人吹,你骂他吧,又怕他不警惕从牛背上滚下来咋办;牛听着,倒是觉得不错,还算悦耳,尾巴就微微卷起来,摇啊摇,春天或五月的夕阳,就缓缓地从牛背上摇落进了小河,牛和牛背上牧童的倒影,倒影里的涟漪,始终在夕光里连续了好长时间,被一位漫步的画家临摹下来,成为一幅名画,至今还珍藏在博物馆里。
③唐朝的牛,有时拉犁,有时拉车,还曾拉过婚车。你想想,一千多年前的那位新婚女子,坐在牛拉的车子上,她曾有过怎么的心境?不像马车走得飞快,不像驴车走得颠簸,牛走得很稳很慢,这正暗合了女子的心事:谢谢你,牛,就这样慢慢走吧,让时间慢慢走,让我一步一回首,再看一眼我青春的容颜,看清楚老家的炊烟,在门口大槐树上转了几个弯,才慢慢散入屋后的远天。牛啊,再慢些,忘不了你送我最后一程,我青春的最后一程,是你陪我走过的。但愿千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你,还有人记得,一个小女子渐渐走远的年华。
④唐朝的牛,辛苦难免辛劳,但早餐、午餐、晚餐都是相当不错的,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隐隐春色,那“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萋萋芳草,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的古原春草,除了一小部分被踏青、采青的人们采走了一些,被重逢、惜别的人们撩乱了一些,被马和驴吃过一些,大部门都做了牛的美餐,吃饱了,就在原野上卧下,反刍一阵,觉得韶光不可蹉跎,就又站起来,在无垠旷野里漫步闲逛,向远方发出几声深情长哞。这时,就看见几位行吟的诗人迎面走了过来,牛觉得应当为这些儒雅的人们让路,就静静地站在一旁。诗人走过去,回过头目送牛,却发现牛正回过头目送诗人。呀,他们互相目送,人相互凝视,诗与自然互相目送。于是诗人感叹:是这遍野芳草,赡养了牛,也养育了诗歌的春色啊。
⑤我们只知道唐人的诗好,却不知道,唐诗的深处,有青翠的草色,有鲜美的春色,有旷远的天气;而且,我们读过的某几首春意盈盈的诗,正是诗人在牛的背影里构思的,是在牛的眼光里写成的。你知道吗?唐朝的牛,辽阔旷野里漫步的牛,是常常会碰见几位诗人的,它们经常 主动为诗让路,诗也自动为它们让路,这时候,诗,就停下来向它们致意。
⑥那么,现在呢,被软禁在豢养场里的牛,被饲料和激素重复刺激、毒害的牛,被市场的屠刀宰来宰去的牛,被疯牛病恫吓、折磨的牛,牛啊,你们那辽阔的旷野呢?你们品味、同时也被白居易先生欣赏过的那无边春草呢?
⑦你们曾经听过的牧童短笛,已成绝响,永远失传,只在那些怀古水墨画的皱痕里,模糊残留着农业的诗意和牛的气味。
⑧你们还曾见过诗人吗?诗人和他的诗,一回身早已消散在田园牧歌的深处,背影越来越含混。我判断,如今,全世界的牛,亿万头牛,很可能,再也不会有一头牛能与诗人相遇,与诗相遇。自然死了,生灵死了,田园死了,旷野死了,山水死了,再没有什么与诗相遇,诗也不再与什么相遇,与它相遇的恰正是它谢绝的。就这样,诗人死了,诗死了。
⑨现在,这个世界,有牛,但牛背上没有牧童短笛的风情,牛的身影里没有漫步沉吟的诗的踪迹。
⑩这个世界牛仍然良多,但大致只有两类,一类是供吃肉的牛,一类是供挤奶的牛。
⑾这个世界人当然更多,但大致只有两类,一类是杀牛的人,一类是吃牛的人。
⑿真正的牛,真正的诗,已经死了。
⒀牛的身后,诗的身后,是一片由化学、商业皮革、利润组成的现代和后现代荒原,虽然它有时貌似郁郁葱葱,但毫无疑问,它是真正的荒原。
(选自《散文》2010年第8期,有删改)
14.怎样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15.作者在?段中说“真正的牛,真正的诗,已经死了”。根据全文,请你谈谈什么是“真正的牛,真正的诗”?(6分)
答:
16.从文中看,唐朝的牛和现代的牛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试从牛与人类的关系、牛生活的环 境、牛的生涯三个方面作答。(6分)
答:
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
答:
六、(15分)
18.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4分)
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①
,②
。生活,要有追求永支撑;人生,要有激情常相伴。
19.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6分)
展开余下试题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人肿瘤部位,病毒 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 胞进人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 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 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 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 不超过15个字)(2分)
(2)第二阶段: 不超过15个字)(2分)
(3)第三阶段:
(不超过20个字)(2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末尾写一句画龙点睛的话,用来升华前面的叙述。(5分)
我给孩子们上写作课,让孩子们到园子里感受秋天的风,描摹秋天的风。我以为他们一定 会说寒冷、残酷和荒凉之类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把大剪刀,它剪呀剪的,就把树上的叶子全剪光了,剪完了它让阳 光来住。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魔术师,他会变出好多好吃的,菱角呀,花生呀,苹果呀…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调皮的娃娃,他把树上的叶子,扯得东一片西一片的,那是在 跟大树闹着玩呢。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一个小仙女,她走到菊花旁,轻轻一吹,菊花就开了。
我简直感动了。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鸟类世界》一书中记载一种海鸟,它能飞越太平洋,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飞行时,它 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它把树枝放在水里,然后站在上面休息一会儿;饿了,就站在上面捕食;困了,就站在上面睡觉。谁能想到小鸟飞越太平洋依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试想一下,如果它带上鸟巢和足够的食物,它还能飞得动,飞得远吗?
要求:根据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0
800字
南充市2010——2011学年度上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 肖(xiào)像 ) 2、C 朔漠 竭泽而渔 文采
3、B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色非常优美。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此处不能用来形容教辅书质量参差不齐。变本加厉: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4、D A、改为“晚年的季羡林” B、句式杂糅 C、歧义句“自己”是哥哥还是自己。
5、C不是重视“汉族的所有文化”,这与第四段中“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一句矛盾。
6、A “……不断消失”的原因是“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
7、A B曲解原意,作者认为把传统经典带进课堂并不等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包括这些汉文化。C强加关系;D“改变以汉文化为主的格局”错,应是不能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
8、D 兼月:两个月
9、A“而”都表转折关系“却”B:“代词:他,这里指百姓”“定语后置的标志”C:“介词:和、与”“介词:被,表被动关系”D“就”“却”
10、C 文中无“无德君王”,“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等信息。
11、(1)(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
上一篇: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知识学案 之《朝花夕拾》
下一篇:
鄂州市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南充市2011”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