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159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9]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三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三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下载/载誉而归 鲜活/鲜为人知 测量/量入为出
B.盖冠/沐猴而冠 呼吁/长吁短叹 学识/博闻强识
C.缜密/半嗔半笑 炮烙/刨根问底 诏书/昭然若揭
D.沉疴/百舸争流 徜徉/庠序之教 蛮横/瞒天过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蒙蔽 威慑力 班师回朝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B.候补 谐奏曲 秣马厉兵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C.泻漏 活性炭 以逸待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骁勇 挖墙脚 美轮美奂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广告一直是电视剧的捞金法宝,观众对此却一直颇有 。广电总局下文规定,2012
年1月1日起电视剧中将严禁插播广告,这立即得到了电视观众的一致拥护。
②事故井下那些在尘世间摸爬滚打的兄弟,吃树皮,喝脏水,把矿灯 起来,以保证救援到来的那一刻它们还能准确指示自己的方位。
③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 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A.质疑 搜集 突现 B.置疑 收集 突现 C.置疑 搜集 突显 D.质疑 收集 突显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道德模范是影响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必将强力引领公众见贤思齐,从善如流。
B.出狱后的高晓松“拿自己说事”,义务参拍劝诫酒驾公益宣传片,但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C.在以“绿色科技和谐未来”为主题的广州国际车展上,记者发现,新能源汽车与寻常百姓的距离正在缩短,绿动未来,倚马可待。
D.建设和谐校园,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的主人公地位,政治上关心,使用上信任,业务上培训,生活上照顾,体现具体而微的人文关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食用富含叶酸含量高的蔬菜、水果能延缓跟老化有关的记忆力、思考力和语言
能力的衰退。
B.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其检测的全国67个城市公告可查的土地
交易成交金额比去年减少近三成。
C.从华尔街发端的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令世界经济至今惊魂未定。目前美国民众针对华尔
街的抗议活动,再次引发全球对华尔街的关注。
D.苹果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乔布斯的个人魅力和灵感建立起来的,在“果粉”眼里,乔布斯无疑是神一
样的人物,以一己之力将苹果带到了辉煌。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程方平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现,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故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历经1300年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这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是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
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已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年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节选自2011年7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改动)
6.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指某个民族在其文明发展历史上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总体表征。
B.传统文化属于一种民族文化,它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
C.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构建自己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
D.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发展可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否则中国教育就缺少了特色。
7.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教育尊重传统”的一项是
A.中国教育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在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方面也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B.中国的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C.中国教育既注重“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也有家学、书院、师徒制等教育传统。
D.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己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在评价选拔人才方面是最公平合理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需要我们重视继承和发扬光大。
B.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哈佛教授加德纳电是借鉴中国的教育传统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
C.中国教育的传统需要我们尊重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都是不对的,都是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
D.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能靠对经典的死记硬背,不能机械地重复和照搬,而重在传承弘扬其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日:“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日:“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日:“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日:“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日:“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日:“所忧何也?”对日:“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日:“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日:“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日:“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国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 贱:轻视 B.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 崇:推重
C.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 贼:盗贼 D.公令趣罢守槐之役 罢:免除
lO.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展开余下试题
C.不为禽兽伤人民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国君“以私恚害公法”的一项是
①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②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
③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 ④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⑤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 ⑥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这棵树,遭到拘捕。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伤心事。
C.女子向晏子陈述其父因醉酒而误撞槐树,她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当,是悖逆民心的做法,会被邻国非议。
D.景公知错就改,虚心接受了晏子的劝谏,并废除了伤害槐树便治罪的法令,释放了因触犯槐树而被捕的囚犯。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0分)
(1)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4分)
(2)“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3分)
(3)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个小题,6分)
(1)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2)江晚正愁余,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4) ,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论语•述而》)
五、(12分)
16.把后面的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字横线处,使其前后衔接、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音乐是一种文化载体,很多时候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 。现在看来,农民工版《春天里》就是真正“有态度”的文化,如果能够在响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起到哪怕是极其微弱的作用,也就是这首摇滚的最大价值。
①而这二者有时在目的性方面,又会有其统一性
②甚至两次推荐这首摇滚
③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或者是批评,或者是建设
④一首农民工版《春天里》不仅唱哭了千万网友
⑤由此,很多人也期待能有更多的权力去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权利
⑥还打动了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让他也听得热泪盈眶
17.请以介绍“杜鹃”的特性为重点内容,将下面一段话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不超过45字)(4分)
在草长莺飞,春雨淅沥的时节,人们的耳畔便多了这样一种清脆悠扬的歌声。这歌声从春天持续到仲夏,从清晨飘荡到深夜,这就是杜鹃的啼叫。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杜鹃也因一遇春种来临就会适时地催人“布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布谷鸟”。陆游有诗云:“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然而杜鹃自己不筑巢,到了生殖季节,杜鹃妈妈会在产卵前用心寻找其它小鸟的巢穴。选定目标后,便产卵在别人的巢中,让它们帮忙孵化,小杜鹃孵化出来之后,每每将那些小鸟的雏儿挤出巢外,自己独霸着母鸟的哺育。因此,也有不少人对它颇有微词。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示例:
真诚是冬阳,融化脚下的寒冰;真诚是春风,拂云身上的疲惫;真诚是夏雨,涤尽心里的尘埃。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睁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霹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才会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目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展开余下试题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坯坯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19.文章开头说“祖先是寂寞的”,第④段又说“祖先们不再寂寞”,应如何理解?(4分)
20.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21.文章第⑦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2.请结合文章探究“活着的祖先”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这样一条标语:
慢慢走,欣赏啊!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二语文周练习十一参考答案
1.B 2.A(B项,谐一协:C项,泻一泄;D项,剑一箭) 3.D(质疑,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突显,突出地显露;突现,突然出现。“显”重在由暗到明、由模糊到清晰的显现,“现”重在由无到有的出现) 4.B(A项,从善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像流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自然。B项,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C项,倚马可待,靠着战马起草文书可以立即完稿。比喻文思敏捷,写作速度很快。D项,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规模较小。)
5.C(A项,成分赘余,“富含”与“含量高”重复,去掉一个。B项,句式杂糅,“据……显示”杂糅,去掉“据”。D项,成分残缺,“带到了”缺宾语,可加上“的巅峰”) 6.D(对中国教育发展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的不是传统文化) 7.D(这项是说国外关注中国教育传统,不属于“中国教育尊重传统”) 8.c(A项,“科举制度……合理的”错,“需要我们重视继承和发扬光大”错;B项,“哈佛教授加德纳也是借鉴中国的教育传统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错;D项,“不能靠对经典的死记硬背”错,原文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 9.C(贼:残害) 10.A(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前一个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个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C项,前一个为介词,因为;后一个为介词,替,给。D项,前一个为连词,来;后一个为连词,因为)
11.D(②④两句是说明君的做法,⑤说国君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做法是贪婪残暴;这三句不属于国君“以私恚害公法”)
12.C(“陈说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当,是悖逆民心的做法”的不是女子,而是晏子劝谏景公时说的话)
13.(1)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4分。其:难道;淫:沉溺;见:我;奔:投奔) (2)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派人送她回家。(3分。甚:过分;“言之于君”即“于君言之”;使人送之归:派人送她回家)
(3)如果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几乎要犯大错,从而危害到社稷。(3分。微:如果没有;几:几乎;累:危害)
参考译文:景公有一株心爱的槐树,命令官吏们小心地守护着它,树旁立了一根木桩,上面悬挂着牌子,写着他的命令:“触碰槐树的人应受刑罚,损伤槐树的人应处死刑。”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一命令,喝醉酒后误撞了这棵槐树。景公听说后说:“这是第一个触犯我命令的人。”派官吏拘捕了他,将要治他的罪。
那个人的女儿前往晏子家中,托守门人传话说:“我是一个家背靠着外城居住的女子,有话请转达相国,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甘愿在相国的后庭里充一充数(做侍妾)。”晏子听了这话,笑着说:“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虽然这么说,这件事一定有原因吧。”于是传令把那个女子带进来。
那女子进了门,晏子远远望见她,说:“奇怪呀!从她脸色上看,心中一定有深深的忧伤。”于是上前问那女子说:“是什么事情让你忧伤呢?”女子回答说:“国君种了棵槐树,旁边悬挂着命令,触碰它的人判刑,伤害它的人处死。我的父亲迟钝愚昧,没有听到命令,喝醉酒后触碰了槐树,违犯了命令,官吏将要对他治罪。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设置政令,不随意削减俸禄,不私自增加刑罚,也不因为私怨而破坏国家颁布的法令。不因为保护禽兽而伤害人民,不因为保护草木而伤害禽兽,不因为保护野草而伤害禾苗。我们的国君因为要保护他所喜爱的树木,就要杀死我的父亲,让我成为孤儿。这个命令已经对人民实行,成为国家的法令了。虽然如此,但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勇敢之士是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有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好比亲手烹饪鱼鳖的人那样,只要除去它们的腥臊部分就可以了(不应该把好肉也去掉)。现在国君向百姓发布的命令,如果有利于在国内建立良好的秩序,而且对后世也有好处,那么我父亲被处死也是应该的,我为他收尸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的命令却不是这样,太过分了呀!因为碰了一下树木,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明察是非的官吏所执掌的法令,也会损害英明君主的道义。邻国要是听说出了这件事,都会说我们的国君喜爱树木而看轻人命,怎么可以这样呢?希望相国明察我的话,来正确裁决违反君主禁令的人。”晏子说:“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派入送她回家。
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晏子向景公报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做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做残忍暴虐。这三种行为,是治理国家的大祸患。现在国君耗尽人民的财力,来置办漂亮的饮酒膳食用具,准备了众多的钟鼓乐器,修建了极度豪华高大的宫室殿堂,推行这么大的暴政。您推重观赏玩乐的东西,为喜爱的槐树悬挂上特别保护的命令,乘车经过的人要加快车行速度,步行经过的人要快步离开,槐树的威严竟然和君主相当,这分明是悖逆民心的做法。触碰槐树的人要判刑,伤害槐树的人要处死,这分明是罪与刑不相当,轻罪或无罪却处以重刑或死刑,这是对人民最严重的残害。君主您享有国家,没有向人民展现出仁义道德的行为,可是暴、逆、贼这三种邪僻的行为在国内却很盛行,我担心这样做是不能够治理国家、爱护人民的!”景公说:“如果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几乎要犯大错,从而危害到社稷
上一篇: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二
下一篇:
合肥八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烟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