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230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0]
高一语文必修①结业水平测试
高一语文必修①结业水平测试(一)
第I卷
一、基础知识运用:按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每小题3分,共12分。)
1.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可是在这时节又有谁愿意________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
②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________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③她________“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________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A.接受 舞动 不仅是 也是 B.接受 挥动 不是 是
C.接收 挥动 不是 是 D.接收 舞动 不仅是 也是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C.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D.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某些大国不改变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狂妄自大的态度,那么,谁也难以预料这世界是否还会有和平的一天。
B.旨在培养中小学生爱国热情的德育打卡制度,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的认识问题,出现“走过场”现象,的确让人叹息。
C.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D.通常,在脑肿瘤患者手术前,医生要获得其大脑的扫描图像,以便确定肿瘤的位置和了解肿瘤附近血管的状况。
4.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阴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森,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⑤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部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曲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仅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支撑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能见到它的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浏览完整试题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Lamb)的《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他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氏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的“趣味”。
5.本文中所谓的“趣味”指的是什么,找出解释不准确的项( )
A.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的了解和喜爱
B.对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和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的了解和喜欢
C.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一点必须引起作者和读者的重视
D.对故事后面的情趣及表现它的艺术本领的了解和喜好
6.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这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诗里的故事,而是隐藏在故事后面的“情趣”。对两首诗中“情趣”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两首诗都不着一色,白描无华,但人物、景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B.贾诗中有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C.崔诗中女主角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表现了她境遇和内心的孤寂
D.贾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诗人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
B.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
C.第一流小说家是不大会讲故事,但所讲故事中又有诗的人
D.“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其中的诗即指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1]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仁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2]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二十四史•宋史》有改动)
8.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居无私书 书:藏书
B.闻者皆惮之 惮:害怕
C.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推:推举
D.请去刻薄,抑侥幸 刻薄:刻薄且不厚道的风气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人遂无以对 ②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B.①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②顷之,烟炎张天
C.①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②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会
D.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明包拯“清廉自律”和“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
A.①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 ②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B.①犹徘徊不忍去 ②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C.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②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D.①尝曰:“后世子孙仁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②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第II卷
1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3分)
(2)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4分)
(3)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3题:(每空1分,共8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展开余下试题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2.“卜算子”是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 。
13.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___。
14.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 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 。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 ,大礼不辞小让。
(5)沉默啊,沉默啊, ,就在沉默中灭亡。
(6)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
四、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选做)(25分)
16.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回答(1)—(5)题:
《青春万岁》序诗
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注释】选自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之序诗。《青春万岁》是作家王蒙的长篇小说,写于1953年,当时作者19岁。小说用激情洋溢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学生生活,充满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青春气息。
(1)诗人借助哪些意象,表现了当时中学生怎样的生活情境?(5分)
(2)具体分析第4节画线诗句的含意。(5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第1节开头说“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第5节开头却说“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写从诗意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五、现代散文类文本阅读:(选做)(25分)
17.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4)题
爆炒米花
丰子恺
楼窗外面“砰”的一响,好像放炮,又好像轮胎爆裂。推窗一望,原来是“爆炒米花”。
这东西我小时候似乎不曾见过,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个名称我也不敢确定,因为那人的叫声中音乐的成分太多。字眼听不清楚。问问别人,都说“爆炒米花吧”。然而爆而又炒,语法欠佳,恐非正确。但这姑且不论。总之。这是用高热度把米粒放大的一种工作。这工作的工具是一个有柄的铁球,一只炭炉,一只风箱,一只麻袋和一张小凳。爆炒米花者把人家托他爆的米放进铁球里,密封起来,把铁球架在炭炉上;然后坐在小凳上,右手扯风箱。左手握住铁球的柄,把它摇动。使铁球在炭炉上不断地旋转。旋到相当的时候。他把铁球从炭炉上卸下,放进麻袋里。然后启封,——这时低发出“砰”的一声响,同时米粒从铁球中进出,落在麻袋里,颗颗同黄豆一般大了!爆炒米花者就拿起麻袋来,把这些米花倒在请托者拿来的篮子里,然后向他收取若干报酬。请托者大都笑嘻嘻地看看篮子里黄豆一般大的米花,带着孩子,拿着篮子回去了。这原是孩子们的闲食,是一种又滋养、又卫生、又经济的闲食。
我家的大姐主张不用米粒,而用年糕来托他爆。把水磨年糕切成小拇指大的片子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拿去托他爆。爆出来的真好看:小拇指大的年糕片,都变得同十只香烟簏子一般大了!爆的时候加入些糖,吃起来略带甜味,不但孩子们爱吃,大人们也都喜欢,因为它质地很松,容易消化,多吃些也不会伤胃。“咕隆咕隆”地嚼了好久。而实际上吃下去的不过小拇指大的一片年糕。
我吃的时候曾经作如是想:倘使不爆,要人吃小拇指大的几片硬年糕,恐怕不见得大家都要吃。因为硬年糕虽然营养丰富,但是质地太致密,不容易嚼碎,不容易消化。只有胃健的人,消化力强大的人,例如每餐“斗米十肉”的古代人,才能吃硬年糕;普通人大都是没有这胃口的吧。而同是这硬年糕。一经爆过,一经放松,普通人就也能吃,并且爱吃,即使是胃弱的人也消化得了。这一爆的作用就在于此。
想到这里,恍然若有所感。似乎觉得这东西象征着,另一种东西。我回想起了三十年前。我初作《缘缘堂随笔》时的一件事。
《缘缘堂随笔》结集成册。在开明书店出版了。那时候我已辞去教师和编辑之职,从上海迁回故乡石门湾,住在老屋后面的平屋里。我故乡有一位前辈先生,姓扬名梦江,是我父亲的好友,我两三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他为义父,我们就变成了亲戚。我迁回故乡的时候,父亲早已故世,但我常常同这位义父往来。他是前清秀才,诗书’满腹。有一次,我把新出版的《缘缘堂随笔》送他一册,请他指教。过了几天他来看我,谈到了这册随笔,我敬求批评。他对那时正在提倡的白话文向来抱反对态度,我料他的批评一定是否定的。果然,他起初就局部略微称赞几句。后来的结论说:“不过,这种文章,教我们做起来,每篇只要廿八个字——首七绝;或者二十个字——一首五绝。”
我初听这话。未能信受。继而一想,觉得大有道理!古人作文,的确言简意繁,辞约义丰,不像我们的白话文那么噜里噜苏。回想古人的七绝和五绝,的确每首都可以作为一篇随笔的题材。例如最周知的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个题材,倘使教我来表达,我得写每篇两三千字的两篇抒情随笔。“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长安买花者,一枝值万钱;道旁有饥人,一钱不肯捐”这两个题材,倘教我来表达。我也许要写成——倘使我会写的话——两篇讽喻短篇小说呢!于是我佩服这位老前辈的话,表示衷心地接受批评。
三十年前这位老前辈对我说的话,我一直保存在心中,不料今天同窗外的“爆炒米花”相结合了,我想:原来我的随笔都好比是爆过、放松过的年糕!
(1)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2)文中说“请托者大都笑嘻嘻地看看篮子里黄豆一般大的米花,带着孩子,拿着篮子回去了。”请你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这时孩子的举动和表情。(6分)
(3)通读全文,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4)作者在文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8. 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4分)
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斯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展开余下试题
19.(1)连线题:请将下面汉字的相关信息用线段连接起来。(4分)
灾 象形 独体字
车 指事 合体字
泥 会意 左形右声
本 形声 上下结构
(2)请你填对子:(2分)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请化用李绅的诗歌《悯农》中的有关语句填入上联)
六、作文:(60分)
20. 根据下面这段话给你的启示,按要求作文:
人生很多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有的蕴涵着人生的真善美,有的却践踏着道德良知;引发感悟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一生。有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请以“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必须写成记叙文,且有一波三折之效;(3)要写出个性特色,材料真实典型,感情真挚动人,800字左右。
答案:
1.B 2.A(解析:A.短小精悍: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符合题意。B.慷慨解囊:轻财仗义,毫不吝惜地捐助,带有褒义,而句中没有此意。C.弹冠相庆:弹除冠尘,以示庆幸。比喻喜得出仕为官,可贺可庆。多用作贬义。D.磨洋工:懒散地工作,含贬义。)
3.C(解析:C.前一句只有主语和状语,缺少谓语,然后就转换到另外的主语“局势”上了。)
4.B(解析:解答排序题,应该先通读各句,确定语段的中心或话题,选准第一句,然后用排除法筛选排序。通观语段,是写从车上所见,故句⑤排在首位,句③“白杨林”呼应句⑤中的“白杨夹道”,然后依次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续接②④①。)
5、C 6、A 7、C 8.A书信 9.D①不久②寻找(A表目的,来;B结构助词,无意义;C时间副词,适逢) 10.C(A进谏,清廉;B孝敬父母,清正;D正真,军事才能)
11、(1)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2)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3)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
附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吕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天长县的知县。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任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他)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
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又上奏章陈述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意见,一共是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朝廷召任权知开封府,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即:难得见到包拯的笑脸),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因为)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手下的官吏不敢欺辱他们。朝中官员和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12、词牌;题目
13、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14、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15、(1)万类霜天竞自由(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3)风萧萧兮易水寒(4)大行不顾细谨(5)不在沉默中爆发(6)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16. (1)(把握意象内涵)诗人借助小船上的歌笑、月光下的欢舞、细雨中的踏青、晨雪里的行军、热烈的争论等场景或意象,表现了建国初期青年人饱满的、燃烧的、沸腾的生活。 (2)(品味诗句韵味)在经历了战争和苦难之后,面对新中国,面对火热的生活,青年人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感到惊奇、激动、兴奋,因此所有的一切,包括眼泪、欢笑、思索,都是全新的,因而全是第一次。 (3)(体会诗歌情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人生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展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青年人特有的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自豪与责任、豪情与壮志。(4)(分析诗意结构)不矛盾。开头写“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表现对新生活的无限渴望与向往;结尾写“所有的日子都去吧”,表示对过去的日子不留恋,同样表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这样写,从诗意上看,前呼后应,共同表现对未来新生活的呼唤;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5) (赏析艺术特色)与内容的激情相一致,这首诗节奏明快,语言豪迈,富有朝气,很适合表现青年们纯真、乐观、热烈的心声。
(举一反三——现代诗歌阅读鉴赏方法
现代诗歌阅读鉴赏,要在认真诵读、仔细体味的
上一篇:
达一中高2012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高考作文之精彩段落篇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高一语文必”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