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58  
标签: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58]
深圳红岭中学高三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三)2012-3-6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弹劾/弹丸之地 哽咽/狼吞虎咽 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 泊位/淡泊明志 迸发/间不容发
C.大度/审时度势 长进/身无长物 解救/浑身解数
D.参差/参禅悟道 披靡/风靡一时 畜牧/六畜兴旺

2.下列句于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参加公务员面试要注意把握二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随机应变,三是言之成理。这也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素质。(见风使舵)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擢发难数;战后,几经谈判,犹太人终于从联邦德国获得了34亿多马克的赔偿。(罄竹难书)
C.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中午,他来到学校食堂,和同学们谈笑风生,并共进午餐。(谈笑自若)
D.汉末文学家祢衡才思敏捷,擅长辞赋,他应黄射邀请一挥而就的作品《鹦鹉赋》,寓意深刻,文采斐然,得到世人的赞赏。(一蹴而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如何避免农民工不要“老无所依”,不要在城市奉献了青春后“悄然离去”,是所有有良知、对公平正义心怀向往的人无法漠视的问题。
B. 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用她稚嫩的双肩全力撑起了几经风雨的家。她的行为,使养母有了生存的勇气,更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C. 在大多数普通乘客看来,高铁是否便民利民,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购票方便,换乘畅通,服务到位,旅途安全等。
D. 在张承志的散文中,对中国当今所处的社会形态抱有很大的遗憾与批判,特别是对当今中国人奉行的“犬儒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
②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 感情理出个头绪,就是所谓思路
③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 、理解、认识的反映
④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⑤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⑥人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文章的。因而,文章的结构组织形式是否清晰严密,就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①④②⑥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①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浏览完整试题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选自《朱熹诗文选译》)
注释:①荆州:宋时为江陵府。②晻(yǎn)霭: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直其南凿门通道 通行的过道
B.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出现和隐藏
C.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不能实现
D.乃天理之固然 本来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天理之固然 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B.敬夫于是顾而叹曰 昔公去相而守于此
C.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 得以览观焉
D.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 是则是非邪正之实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
A.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
B.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C.顾亦何预于后之人
D.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敬夫担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因学府的南面有高墙阻挡,便凿墙开出城门,并在新城门上加筑一座楼台,取名“曲江楼”。
B.张敬夫与朋友登上曲江楼,观赏了眼前壮观的景象,对曾贬官于此的张九龄的遭遇慨叹不已,于是请朱熹为曲江楼题写牌匾。
C.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探讨成败兴亡,饮酒咏诗。
D.朱熹认为,登上此楼的人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只可惜自己未能前往观赏,不无遗憾,唯有遵嘱写下这篇文章。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3分)
②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4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晚渡咸阳
明•马中锡①
野色苍茫接渭川②,白鸥飞尽水连天。
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
表里山河③犹往昔,变迁朝市④已多年。
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
【注】①马中锡:成化己未年(1475)进士,屡次得罪权贵被革职。②渭川:即渭河。③表里山河:指有山河作为屏障,地势非常险要。④变迁朝市:指秦、汉、北朝、隋、唐等朝代都以此为京城,而今已成历史陈迹。
(1)这首诗前两联写景有什么特点?(3分)
(2)结合第三联内容,简析“渔翁”看破的“兴亡事”。(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2)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3)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4)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人 生 的 艺 术 化
朱光潜
①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③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④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⑤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⑥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展开余下试题⑦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⑧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⑨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人生不能离开艺术,创造和欣赏既是艺术的,也是人生的。
B.完美的生活中的小节如果错过了,也不会与全人格相冲突。
C.由变动不居的物与我交感共鸣产生的情趣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造化。
D.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这样的生活不是艺术的生活。
E.艺术家在艺术范围之内是最严肃不过的,但是在生活上最为随便。
13.对文中所举事例或引用诗文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事例,说明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B.把西施和东施进行对比,突出生活的妙处在于自然真实。
C.引用朱晦庵的诗,说明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D.举曾子和吴季札的事例,说明艺术家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
14.联系文意,理解作者在文中结尾处的赠语的含义。(4分)
15.根据文意,我们该如何生活才能实现“人生的艺术化”?(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一株湖北的竹子
龙应台
五月初回到欧洲的家。孩子们争相报告季节的消息:“快点来看,妈妈,竹子开花了,好漂亮!”
  竹子开花了?
  放下行囊,我们走向花园西角的竹丛。啊,真的开满了花穗,鼓胀地包在红褐色的苞瓣里。我摸摸那仍旧滑绿的竹杆,发现地上已经落了一园枯干卷起的竹叶。
  孩子们不可置信地听我的解释:怎么会怎么会呢?这竹子怎么会开了花就死?
  我也不明白。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开花死亡吗?这丛与玫瑰花比邻的竹子才来我们家三年,来时还是一丛年纪轻轻的嫩竹。
  翻看前两天的报纸,完全没有预料到,一翻开就是竹子的新闻:欧洲竹子全面开花,濒临死亡。
  原来欧洲的竹林来自一根竹子。1907年,英国人威尔逊从中国湖北用船运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国,并且以他钟爱的女儿之名为竹子取名:Muriel。原本无竹的欧洲从此就有了竹子,德国大约就有五百万丛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园里头,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开了花。
  千万丛的竹子,在我驻足凝视的此刻,点点滴滴绽开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着种子,每一粒种子里埋藏着时间,回走的时间里埋藏着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谁又能向我解释所谓基因的哲学意义?三年前我自园丁手中买下的嫩竹,虽然年纪极轻,虽然竹叶新绿、竹杆初挺,但是它已经承继了1907年以来的岁月,一日亦不稍减。即使是昨日培植而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开花的时辰。原来每一粒种子里不只埋藏着过去,还隐藏着未来。
  剪下几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头。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声音随着风飘进来,使5月的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烂漫的欢快。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让我在这竹花前坐上几分钟,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1907年的蒋氏正值二十二岁,但是他的眼泪有几岁?往回走,1904年有日俄战争,1900年有八国联军,1895年是甲午战争,1885年,蒋氏出生的一年,是中法战争。蒋氏在上野公园所流的眼泪,无数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流过,是感时忧国的眼泪。那些眼泪,原来早就埋藏在他出生当日的啼哭里。或者更老:1874年日军犯台、1860年英法联军陷北京、1840年鸦片战争…… 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泪其实那样苍老。
也是1907年,二十六岁的台湾人林献堂在日本奈良遇见梁启超。闽南语与广东话不能沟通,两人以中国文字笔谈。林献堂问:“我们处异族统治下……,最可悲痛者,尤无过于愚民教育,处境如斯,不知如何可以?”梁启超感慨无限:“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谅有同情……,今夜之遇,诚非偶然。”
  不,当然不是偶然的。台湾林家的优秀子弟和来自广东的进步分子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发抒共同的感叹,诚非偶然。他们的感叹里深深埋藏了背后整个世纪的痛苦和挣扎。
  星移物换,我们走到一个世纪的尽头,和蒋梦麟、鲁迅、林献堂、梁启超仍是同一个世纪。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走在街上;那北京、上海来的,那台北、台南来的,走在纽约、东京、墨尔本的街上。当他们在某一个公园里独自流下眼泪时,那世纪末的眼泪是否早已深埋了世纪初的淡淡的轨迹?
  所谓基因啊,不过是文化和历史的宿命吧。
  世纪末的时辰到了,千千万万丛竹子同时开花,死亡。但是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为死亡?花穗中蹦出种子,种子落在肥厚的土壤中,将衍生出另一片千千万万的葱绿竹丛,在另一个世纪之初始。
死亡,竟是新生。那么文化和历史的所谓宿命,当新的种子落下,新的思想抽芽,难道宿命所埋藏的不也是民族的新生吗?
  街上,孩子的欢声不断。
16.为什么说“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留下的眼泪”是苍老的?(4分)17.文中多次提到“1907年”这个时间,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5分)
18.结合文中,谈谈你对“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你能听到我吗
王新
①这样的处境实在尴尬。吵闹的酒会现场,无数种声音叠加在一起。你甚至无法听清楚同伴在说些什么,尽管她张着嘴,而且表情丰富。更遗憾的是,你听不清楚附近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人的说话内容。科学家们称这个现象为“鸡尾酒会现象”。其实,“鸡尾酒会现象”的主体不仅可以是人,还可以是青蛙、小鸟、昆虫和其他经常聚会的生物。
②当数百只青蛙一起鸣叫时,雌性青蛙如何找到令自己心仪的那只青蛙?当背景声音过于嘈杂,正在费力合唱的青蛙们如何分辨其他生物的叫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精力集中在研究生存在嘈杂环境中的动物的交流问题。寻找动物们的特征性叫声,找来录音器,研究人员便可以深入了解动物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展开余下试题 ③雄性树蛙的招牌叫声由一组颤音组成。颤音的音质、颤音的长短、颤音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些对吸引异性至关重要。雄性树蛙总是选择水边作为鸣叫的最佳位置,选择太阳落山时作为求偶的最佳时间。当只有几只树蛙和声时,它们的颤音短促,当合唱团的队伍壮大后,雄性树蛙发出的颤音拉长。雄性树蛙拉长颤音的同时,还会降低颤音的频率,这可能是想让自己的叫声在和声中凸显出来。而且,有证据显示,雌性树蛙偏爱发出较长颤音的雄性树蛙。
④当然,动物的所有发声并非都与求偶有关。黑顶山雀的社会性很强,有些群体呆在一起的时间长达数月。黑顶山雀的鸣叫很有特色,其中的“滴”音最为响亮。鸣叫声常被用来维系群体团结,有时,则被用作警报。科学研究发现,群体的大小也会影响黑顶山雀的鸣叫。群体越大,黑顶山雀的鸣叫声的元素越多样,尤其是在竞选群体中的领导职务时。更神奇的是,黑顶山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时,它们的鸣叫声也不同。就像是我们在与不同的人交谈时,我们会选用不同的语气和措辞。
⑤许多新生动物总是叽叽喳喳。它们的叫声不仅表达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也是在争取更多更好的食物。嗷嗷待哺的幼鸟总是提高嗓门,以此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获取更多的食物。研究发现,谁的嗓门最大,叫声最密集,谁获取的食物最多。正所谓,嗓门大的鸟儿有饭吃。
⑥不过,随着周围环境中的噪声越来越大,幼鸟的嗓门也越来越高。科学家们研究树燕,想搞清楚环境噪声是如何影响幼燕的求救鸣叫的。他们发现,树林附近的声音在50分贝左右,有风的呼啸声、奔驰在旁边公路上的卡车声、河中的流水声和幼燕同伴的叫声,还有其他动物的叫声。他们发现,如果周围环境中的噪声分贝提高,嗷嗷待哺的幼燕索取食物时的叫声更响亮。
⑦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录制了一段特定分贝的说话声。在他们离开树林之前,他们用录音机播放这段说话声。5天后,他们发现,幼燕叫声的音量有了明显提高。意外的是,关掉录音机后,幼燕叫声的音量并没有降下来。这种变化可能是对越来越嘈杂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进化。这对幼燕而言是有益的。但是,长此以往,噪声越来越大,它们的叫声是否会达到极限?又或者,树燕妈妈不能识别它们的叫声,那时这些幼小的生命是否会饿死呢?
⑧这样的担心并不为过。这样的假设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鸟儿把巢筑在离人类活动不远的地方,而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嘈杂。不仅鸟儿,越来越多的其他动物也正受到波及。有报道称,因为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生活在城市中的青蛙甚至找不到配偶,青蛙数量急剧下降。人们尚且不能忍受噪声污染,更何况无辜受到牵连的动物。即使它们再聪明,也不堪忍受,很难想出良策。那么,请尽你所能,保持安静。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9期,有删改)
19.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作简要赏析。(4分)

20.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5分)

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广州某旅客欲去北京旅游,拿不准乘坐飞机还是乘坐火车。他咨询了广州某旅行社。如果你是旅行社的业务员。请根据下面两张时刻表。以“如果选择飞机(火车)”开头。简要介绍两种交通工具的优势,要求亲切得体。言之成理。(每句30个字左右)(6分)
MUl342航班广州一北京时刻表
航班号 起点站 起飞时间 终点站 到达时间[Z
MUl342 广州 08:00 北京 10:55
T16列车广州一北京时刻表
车次[ 列车类型 始发车站 发车时间 到达时间
T16 空调特快 广州 17:25 第二天 13:50
(1)如果选择飞机,(3分)

30
(2)如果选择火车,(3分)

30
23.2011年5月9日晚,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醉驾被判六个月拘役;2011年11月8日凌晨零点,高晓松从北京东城区看守所刑满获释。高晓松曾许下心愿:愿意终身做义工,宣传不要酒后驾驶。(6分)
(1)请设计一句劝阻酒后驾驶的公益广告语。要求:具有亲和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3分)
(2)现在有人请高晓松担任宣传“不要酒后驾驶”公益广告的形象代言人,你认为这样做合适吗?请陈述你的观点。(3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助,《现代汉语学习词典》释“助”为“帮助”“辅佐”之意,组词有“补助”“扶助”“互助”“借助”“救助”“捐助”“求助”“赞助”等;替人出力、出主意是助,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也是助,有时助会遇到尴尬,如帮倒忙;有时助后果严重,如助纣为虐。一个“助”字,让人联想翩翩。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以“助”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三)答案
2012-3-6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弹劾/弹丸之地 哽咽/狼吞虎咽 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 泊位/淡泊明志 迸发/间不容发
C.大度/审时度势 长进/身无长物 解救/浑身解数
D.参差/参禅悟道 披靡/风靡一时 畜牧/六畜兴旺
【答案解析】:【C】(A.弹tán/弹dàn,咽yè/咽yàn,难-nàn;B.鲜xiān/鲜xiǎn,泊-bó,发fā/发fà;C.度dù/度duó,长zhǎng/长cháng,解jiě/解xiè;D.参cēn/参cān,靡-mǐ,畜xù/畜chù)

2.下列句于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参加公务员面试要注意把握二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随机应变,三是言之成
理。这也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素质。(见风使舵)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擢发难数;战后,几经谈判,
犹太人终于从联邦德国获得了34亿多马克的赔偿。(罄竹难书)
C.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中午,他来到学校食堂,和同学们谈笑风生,并共进午餐。(谈笑自若)
D.汉末文学家祢衡才思敏捷,擅长辞赋,他应黄射邀请一挥而就的作品《鹦鹉赋》,
寓意深刻,文采斐然,得到世人的赞赏。(一蹴而就)
答案:B
A.见风使舵和随机就变词性不同,前者贬义后者褒义
B.罄竹难书:指的是某人罪状太多,砍掉南山上所有的竹子都写不完(古代是用竹子制成竹简写字的)。
擢发难数:是说一个人罪恶太多,如果一根头发代表一个罪状,就是拔完所有头发也还无法数清罪状。 所以,罄竹难书的近义词可以是擢发难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C.谈笑自若:跟平
标签: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深圳红岭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