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日常专题训练
阅读:1105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日常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5]
2012高三语文专题训练虚词(四)
2012高三语文专题训练虚词(四)
与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 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1、 2、 3、 4、 5、
6、 7、 8、 9、
则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二、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1、 2、 3、 4、 5、 6、 7、
者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浏览完整试题
二、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1、 2、 3、 4、 5、
之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与
一、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10动词,赞同;11—12动词,对付;13—14动词,帮助;15—16动词,等待;17副词,全、都;18—20介词,同、跟;21—23连词,和、与。
二、1、 动词,可译为赞许2、 动词,可译为给予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4、 介词,可译为和5、 动词,可译为对付6、 动词,可译为参与7、 动词,可译为结交8、 动词,可译为帮助9、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则
一、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二、1、 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 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 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 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者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1、 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 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之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218.93.223.50)
上一篇:
2012高三语文专题训练虚词(三)
下一篇:
陕西省丹凤中学语文高一语文三月月考A卷试题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日常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12高三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