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36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7]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高二语文期末测试模拟卷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把选择题答案按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其他各题答案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饮食的文化美学
焦雨虹
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人类早期的祭祀活动以食物作为牺牲,其仪式性、宗教性、政治性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饮食美学是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礼仪、宗教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中,吃的意义不言而喻。吃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甚至是哲理、思想的载体,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吃的成语洋洋大观,丰衣足食、餐风露宿、钟鸣鼎食、花天酒地、锦衣玉食、酒囊饭袋等不一而足。粗茶淡饭、箪食瓢饮、不为五斗米折腰等饮食的内容、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上升成为人生态度、风格品质的象征。先秦诸予在其政论中也常以饮食为倒,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美食烹饪方法来阐明治国安邦之大道。孔予就说过“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管子•牧民》篇中的“衣食足则知荣辱“’和汉朝郦食其所云的“民以食为天”历来是饮食与政治关系最好的说明。
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余味”“趣味”“意味”“风味韵味”“淡味”“清味”“雅味”“奇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无数。在文人笔下,饮食是乡土情怀的折射,在日常的市井生活中体味细节之美、生活之美,这是生活的艺术和生活的态度。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红楼梦》的饮食描写登峰造极,成为各界人士津津乐道的不朽话题。
文学与美食的传统在建国以后一度断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那个时代关于吃饭最典型的描述,吃饭、食物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吃饭与革命成为对立面,二者只能选一。物质的匮乏以及对物质的鄙视使得文学中基本上没有食物、厨房的正面描写,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创业史》中梁生宝蹲在旅店外面凉水就馒头的描写成为那个时代关于吃的经典描写,《芙蓉镇》里的胡玉音的绰号“豆腐西施”是个带有嘲讽意味的称呼。
汪曾祺和陆文夫的小说重新延续了文学与美食的传统。对人性的肯定和文学的人性化让饮食重新回到了文学,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肯定了人的欲望,肯定了感官享受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1.下列对文中有关“‘饮食”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食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它并不是一种生理活动。
B.饮食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哲理、思想的载体,是政治、文化、经济中的重要环节。
C.饮食历来被人们用来阐明治国安邦之大道,如“治大国若烹小鲜”“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等。
D.饮食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众多的有关吃的成语可以说明这一点。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对“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一句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占据重要的地位,《红楼梦》的饮食描写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B.“滋味”“余味”“趣味”等一些与味相关的美学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需要仔细体验,才能辨析其中的意义。
C.中国美学的前提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D.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在文人笔下,饮食体现了一种细节之美、生活之美。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B.在建国后,文学与美食的传统一度断裂,美食常被看着意识形态的对立物。
C.《创业史》中关于梁生宝就凉水吃馒头的描写,作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D.作家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对感官享受的描写,是对人性的肯定,是文学人性化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6、.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洎牧以谗诛 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世强援,不能独完。(4分)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分)
③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8、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9、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 ,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心非木石岂无感, 。 ④ ,惟有幽人自来去。
⑤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⑥未老莫还乡, 。
乙 选考题
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_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展开余下试题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的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日: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愈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愈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竞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日: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选自《四川文学》1992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D.小镇屠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E.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2)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3)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家有“胡同”
——忆陈垣先生
陆其国
说家有“胡同”,容易让人误以为家坐落在胡同里。想想也是,家在胡同再正常不过。如说胡同在家里——即家有“胡同”,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确有一个人这样说,他就是历史学家陈垣。
陈垣字援庵,生于1880年,卒于1971年,广东新会人。辛亥革命后,陈垣到北京,开始钻研文史。一生从事教育达七十年,并先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垣是李希泌的父执,李曾撰文说起有一次陈垣的助手和学生刘乃和在老师家,遵师命去书房取一部《元六十家文集目录》稿本,陈垣告诉刘此书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一会儿又要取一张老照片,那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刘皆随手取来。李希泌对陈老这样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图书资料,既惊讶,又佩服。1964年夏,李希泌陪同亚非学会负责人艾毅根拜访陈垣,应客人要求,陈垣请适在他家的刘乃和领客人参观厢房里的藏书。“厢房的面积并不大,但书架一行一行地排列得很整齐,行与行之间留有一条通道,陈老名之为‘胡同’,顺序名之为‘第一条胡同’、‘第二条胡同’……。书架上的书也放得很整齐。陈老对哪本书放在第几条胡同第几个书架都记得一清二楚。”(李希泌语)
原来“胡同”是陈垣喻指他的藏书室。在我看来,陈垣自况家有“胡同”,盖缘于他腹有诗书。腹有诗书的人,即使家无“胡同”,依然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已在心里“砌”起了“胡同”;反之,腹无诗书,即使在家里砸钱堆起再多的“胡同”,不过是附庸风雅,华而不实。由是观之,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胡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胡同”;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这里包含的已不仅仅是学问和学识,还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能完成这种抵达的人很少,就像陈垣家有“胡同”,并与之融会贯通的人很少一样。但惟其少,才更令我们这些后人敬仰。敬仰他,也是敬仰真学问、真学识,更是敬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陈垣的弟子赵光贤,曾对梁启超根据《新唐书•薛延陀传》里“值贞观二年突厥叶护可汗见弑”的记载,考证出唐玄奘赴印度出发年代为贞观元年,而非历来以为的贞观三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读到1924年10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1卷第19期上发表的陈垣《书内学院校慈恩传后》一文,该文将梁氏的诸条考证一一驳倒。”其中有一条我记得最清楚,就是先生据《通典》、《册府元龟》诸书,证明在贞观元年(不是二年)被杀的是统叶护,而玄奘到西突厥素叶城见到的是统叶护的儿子肆叶护。一字之差,遂成大错。当时我想,原来我国还有比梁氏更高明的人,从此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人不是梁任公而是援庵先生了。”(赵光贤语)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从这部书很可以看出陈垣的风骨。陈垣读胡三省《通鉴注》时,正身处敌伪统治的北平,人民生活在黑暗中。他说自己“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感情的接近,思想的相通,各自身受的苦难,驱使陈垣下决定为胡注写出“表微”。这部著作彰显了胡三省的内心情怀,也凸显出陈垣的民族气节和学人傲骨。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由“胡同”在家里说起,引出回忆的对象,开篇出人意料,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的述评作了很好的铺垫。
B、文章第二段对陈垣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陈垣学术生涯的漫长以及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丰富经历,在全文起到了总领作用。
C、文中引用李希泌的话介绍了陈垣家中的“胡同”的具体设置,说明了陈垣家中藏书的丰富以及他能很好地管理与使用这些藏书。
D、本文在详细叙写“胡同”、简要评价人物的基础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拥有大量的藏书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E、文章用较大篇幅引用赵光贤的话,内容上突出了陈垣的博学与治学的严谨,形式上体现了回忆录这种问题对真实性的要求。
(2)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达”?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概括。(6分)
(3)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端并未提及“胡同”。请说明后两段这样写的作用。(6分)
(4)文中说“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


展开余下试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长丰县为建设高尔夫球场,低价向农民征地2088亩,失地农民找到当地政府时,有关领导却很不以为然。
B. 歌咏比赛成绩公布了。张力看到自己榜上无名,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气。
C.体育测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D.现代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能担当好现代的领导重任的。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周立波在他的节目“壹周立波秀”里批评了很多人。虽然他的言辞尖刻甚至偏激,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说的没有道理。
B.不久前正式发布的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全面系统地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的党的重要文件。
C. 只有把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就能杜绝和减少盲目择校的现象。
D. 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15、 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组短语是( )(3分)
色彩与构图都富有魅力的《五月之夜》,描绘一位溺水自尽的姑娘的幽灵,月色朦胧的夜晚
显现于湖边。画面洋溢着忧伤的诗意。这种抒情风格十年后又出现在《月夜》中。层次调和得极其丰富的银灰色调子渲染出夏夜的恬静: 。白衣少女独自坐在池塘边上的长椅上, 。睡莲衬托中陷入沉思的姑娘在回忆过去,还是在憧憬未来?这两幅作品集中体现了顾拉姆斯科依创作上 。
① 参天的菩提树,撒满园林的迷蒙柔和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蔷薇花丛
② 参天的菩提树,隐隐约约的蔷薇花丛,撒满园林的迷蒙柔和的月光
③ 洁白的睡莲和墨绿色的菖蒲漂浮在池中
④ 池中漂浮着洁白的睡莲和墨绿色的菖蒲
⑤ 技法的成熟、内容的诗意和风格的抒情
⑥ 内容的诗意、风格的抒情和技法的成熟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16、仿照下面的事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我喜欢聆听,因为聆听像春雨给花朵带来美丽,像清风给小树带来风姿,像阳光给禾苗带来欢乐。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网络社交对人们现实社交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社交加强了现实社交中以共同兴趣、专业或工作学习关系为基础的部分。特别是在Web2.0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打破了地理阻隔,将各种以“趣缘”为基础的人群在虚拟世界中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各类SNS网站以及其他具有同类性质的网络应用(如BBS、贴吧等)进一步加剧了互联网上网民社交结构的细分化、碎片化。一些相对小众的共同兴趣人群借助网络也得以聚集在一起。其次,网络相对减少了网民以“地缘”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时间。借助网络跨时空的传播能力,此前很多因受到时间或地理限制而被动用于与周围人进行现实交往的时间,转而用于与有共同爱好者的网络社交。
请用较工整的语言概括网络社交对人们现实社交结构的影响(不超过15个字)
六、写作(60分)
18、根据题目和要求作文。
题目:那一刻,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得套作,抄袭。(4)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期末测试模拟卷答题卷
二、古代诗文阅读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8、



9、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 (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5分)( ) ( )
(2)(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5分) ( ) ( )
(2)(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高二上学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