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2257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57]
初中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
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或“博大胸襟”。
3、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说话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显示的画面描述出来。答:示例:(树木残落)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宽广的大海边,面临波澜澎湃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伤万千。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①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形象地浮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2、打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话描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的画面。: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开阔的海面上风平浪静,一只船正悬帆缓缓而行。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客游异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水的宽广博大的胸襟。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颈联:喜悦、欢快(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4、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答:在残夜未尽将尽的瞬息,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在旧年将完未完的时节,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漆黑,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
5、下面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浏览完整试题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是对这首诗《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颔联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颈联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答: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3、 ①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早莺、新燕、浅草等;②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4、这首诗紧扣情景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初春美景的喜悦之情。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激情的一个词语是 。爱(最爱) 5、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转变描写季节特征,用词确切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答:如“争”生动地反映出西湖初春黄莺争鸣的热闹气象,又写出春景带来的自然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确切的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目炫缭乱的初春之景等等。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展示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答: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讴歌;燕是春的信使,已起头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体现了初春季节朝气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见,通“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 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 、微雨等。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3、这是一篇以农村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读来身临其境之感。辞书上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句从嗅觉和听觉上显示了村子的景物特征,衬着了清幽、舒适的空气,表达了诗人丰收喜悦的神色。 4、辞书下片笔锋一转,波澜幻化,骤雨将至时路转\忽见的描写,既陪衬出词人临近旧屋时的欢心 ,又体现了 沉浸在夏夜美景中忘记路途远近的出神状况。 5、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 (时令和时刻) 夏夜(同时扣住夏和夜两个元素即可) 的景色,抒发了词人闲适(或:恬澹、喜悦、欣慰、怡然自得) 的心情。
6、词中写到“稻花喷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答:①村子纳凉的人们(村民);②词人(作者)与火伴;③夜行人;④蛙儿们   7、词上、下片各描画了怎样的场景?“路转溪头忽见”透露出一种怎样的心情?答: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可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连成一片之后,便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这首词充实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吐露的心境有什么分歧?答:《秋词》表达了豪爽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3、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描画了一幅什么样的气象?答:暮秋老景图.
【甲】 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见前面)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展开余下试题欣赏的理由: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4、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答题。①“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曲的题目)。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②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第一段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急切操办 离别父母 走向征途②木兰在战场上的一个特写镜头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③哪两句诗写木兰不图荣华富贵?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八年级(上册)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①、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对这首诗理解不适当的一项是 (D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缘绝顶的感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① 未了:不尽 。②会当:终要,终当。 4、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奇在何处?答:“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敞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峻形象。 5、名句长久远,千古永传布。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寄义: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缘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缘人生山顶颠峰的誓言。(或这句富含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坚苦、敢于攀缘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缘、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寄义去理解也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请对本诗尾联描绘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答:描绘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凄凉的神色。 5、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A)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3、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①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②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展开余下试题2、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3、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 ,表达了诗人孤傲、思乡 的感情。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夕照圆”就是一幅美丽的丹青。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体示出来的。①这幅丹青具有 什么样美。②美的具体显示: )答:示例一:①丹青的构图美。②画面空间阔大,条理很是丰硕:从上到下有天边的“夕照”、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照、无边的“大漠”。示例二:①丹青的线条美。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夕照。示例三:①丹青的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夕照”,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面前。示例四:①丹青的意境美。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绚丽、怪异、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联系,意境雄浑。“大漠”布景下,有渐渐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夕照”。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C)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 诗,从内容看是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对偶。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答:示例:①绘意境:苍莽升沉的山峦跟着平原野外的延长。逐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向茫茫无际的广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显示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衬着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旷达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体例,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感动的神色。更是诗人坦荡的胸襟,开畅的心胸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并答题。①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②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3、这首诗三、四两句是各处颂扬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画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嗣魅这两句诗描画了若何的意境。答:示例: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识别。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俄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草屋若隐若现。诗人的神色马上由疑虑到豁然开畅、欣喜不已。
八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用典故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 ,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激和尴尬,同时也表达出旷达的情怀。此刻人们赋予它新意,常用来声名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4、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试做简要剖析。答: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旷达的情怀。作者虽以“苦楚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心里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达出作者乐观和旷达的情怀。
赤壁 •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初中古诗词”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