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378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8]
大泽镇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核八年级语文科试卷
大泽镇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核
八年级语文科试卷
题号 一
(1-7) 二 三 附加题 合计
(8-11) (12-15) (16-21) (22-24) 25 (1-4)
得分
说明:1.全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答卷前,考生定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学校按要求填写在密封线左边的空格内。
3.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4.答题可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的钢笔、圆珠笔,不能用铅笔和红色字迹的笔。
一、基础整合。(本大题5小题,共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1分)
(2)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1分)
(3)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文中描写出富春江水流之急速的语句是: ,
。(2分)
(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 ,
”两句诗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同时也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丰富哲理。(2分)
(5)默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如果我能kuān sh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shěn xiào。
(3)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shēn wù tònɡ jí的文字。
(4)甚至有的乞丐也yóu zuǐ huá shé地编起快板。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
B、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把“他的晚年”改为“晚年的他”)
C、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删除“给”)
D、有人认为央视“开心辞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把“研究和了解”改为“了解和研究”)
4、从A组词语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话, 不超过80字。(4分)
A组:疮痍 美感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草长莺飞 层峦叠嶂
B组:没有……就没有…… 纵然……也……
5、今年上半年全市进行了“学生眼里的家长教育方法”的调查,情况如下表:
家长教育方法 引导 训斥 不管
比率 67% 28% 5%
(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存在怎样的问题?(2分)

(2)请你就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一条合理的建议。(2分)

二、阅读(45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19题。
(一)然后完成6-9题。(12分)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浏览完整试题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虽有名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或以钱币乞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D、食不饱,力不足/一食或尽粟一石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句:                                     
8、“ ”一句以食马者的感慨揭示出他们愚蠢、狂妄的嘴脸,作者以发自肺腑的“ ” 直抒对食马者的严正控诉。(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能。
B、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C、全文通篇运用十一个“不”字,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的强烈愤懑和谴责之情。
D、最后一段通过对“食马者”的心理、语言和精神的传神刻画,揭露和批判了他们所代表的统治者的愚蠢和浅薄。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完成10-12题。(10分)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注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已并丕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0、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邮大麻鸭是著名鸭种,鸭多,蛋也多。    B、高邮人善于腌鸭蛋。
C、高邮鸭蛋是双黄蛋。             D、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好吃中看。
11、文中“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已并丕会做菜。”这一画线句可否删去?为什么? (4分)
答:                                      
12、这段文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6题。(15分)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3、“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展开余下试题照应的句子: ;
目的: 。14、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4分)
答:

15、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3分)
答: 。16、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4分)
答: 。
(四)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完成17—19题。(8分)
据说,把雕像交由米开朗琪罗做的行政长官比尔•索德里尼为表示自己的品味高雅而对雕像提出了一些批评:他认为鼻子太厚了。米开朗琪罗便拿起一把剪刀和一点大理石粉爬上脚手架,一面轻轻地晃动着剪刀,一面把大理石粉一点点撒落,但他绝不碰那鼻子,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然后,他转身对着行政长官说道:“现在,您请看。”
索德里尼回答说:“现在,它让我喜欢多了。您把它改动得颇有生气了。”
于是,米开朗琪罗走下脚手架,偷偷地笑了。
17、本选段节选自《 》,作者是 。(2分)
18、“偷偷地笑”这一神态描写有什么特殊含义?(3分)
答:

19、行政长官比尔•索德里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给予评价。(3分)
答:

三、作文(50分)
20、题目:请以“我心中的那 (一轮太阳、一抹绿色、一份真情、一丝牵挂……)”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1)在文题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 (2)内容具体,中心明确。
(3)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四、附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患记问不若人( ) (2)迨能倍诵乃止( )
(3)迨能倍诵乃止( ) (4)咏其文(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2分)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2分) (14.118.75.245)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大泽镇2011”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