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6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1]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安仁一中2012年上期高一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语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石栈(zhàn) 崔嵬(wéi) 朔漠 (shuò) 雪霁(qí)
B 猿猱(náo) 贾人(jiǎ) 青冢(zhǒng) 戏谑(xuè)
C 中规(zhōng) 鞭笞(chī) 藩篱(fān) 逡巡(qūn)
D 畏葸(xǐ) 句读(dòu) 孝悌(tì) 饿莩(p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 孝悌 幅员 五采缤纷 钿头银篦
B 萧森 谰言 地崩山摧 慷概大度
C 辩解 舟楫 茶余饭后 别有幽愁
D 撕打 沧海 扪心自问 追亡逐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A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手拿一本书请杨振宁签名,后者欣然提笔应约。漫画大师和科学大师惺惺相惜的场面一度在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读者大会上引发了不少的骚动。
B 只要领导时时处处想落实、讲落实、抓落实,一般工作人员就会跟着学、照着做、比着干,上行下效,就一定能带出一支真抓实干的过硬队伍。
C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表示,一个繁荣稳定、能够而且愿意在全球经济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中国,其经济与美国经济生死攸关。
D 随着信贷资金紧缩规模,美国次生金融危机不断升级,人民要求抑制房价,改善居住条件,加快医疗改革步伐的呼声也不绝如缕。
(A惺惺相惜:性格、才能、境遇等相同的人相互爱护、同情和支持。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么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么做,贬义词,多指不好的事;生死攸关:是说关系到人的生和死,语境不合,改为“密不可分”;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气息的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改为“不绝入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
A 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增强规范使用文字的意识,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B 增设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是2008年后两岸经贸论坛后,大陆方面出台促进两岸交流、惠及台湾同胞的十五项政策之一。
C 行业分析师认为,雅虎选择与谷歌合作,意味着承认谷歌的搜索广告技术更胜一筹,因此可能会推动广告客户将更多广告预算转向谷歌。
D 从大量事实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A项不合逻辑,“出版物”和“报纸、杂志”是包容关系,不能并列;B项结构混乱,应在“出台”后加“的”;D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去掉“从”)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
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 ,嗡嗡声分外温柔。油绿的青草 。
修长的花茎静静立着,仿佛在梦中, 。
① 蝇和蜂飞入树荫
② 树荫下飞来蝇和蜂
③ 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没有一点杂色
④ 没有一点杂色;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
⑤ 紫蓝色的花朵透着芳香
⑥ 芳香从紫蓝色的花朵里透出来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 从陈述对象的角度考虑,第一处和第三处陈述的基点分别是菩提树和花,故应分别选②和⑤;从话题相对集中的角度考虑,第二处颜色在前,形态在后,故选④)


浏览完整试题二、古诗文阅读鉴赏(35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8题 (9分)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期:约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C )
A.夹道而伏    顺风而呼        
B.遂成竖子之名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其孰能讥之乎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前句代词,他、他们,后句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
8、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B(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
9、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每小题4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空”字含义丰富,请加以分析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的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诗中写昭君的“怨恨”,昭君怨恨什么?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其用意是什么?
“帝始不见遇”的怨恨,更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怨思。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杜甫的怀才不遇、漂泊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与昭君相似,写昭君的怨恨也是写自己的怨恨
11、补写下列古诗文的空缺部分(8分)
(1)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 (李白《蜀道难》)
(2) 丛菊两开它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6)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7)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衿其能,羞伐其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思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侠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但它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


展开余下试题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浓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移,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得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识,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12、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 C )
A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B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该诗句引自李白的《将进酒》,诗中流露出的是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 “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思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C 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从正面张扬了任侠思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扬了任侠思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D “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思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中“非文人化”的面貌。
(“尚武”与“轻儒”是一正一反的对举关系,共同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14、下列概括“任侠”精神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的原因的句子中,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句是( B )
A 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B 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C 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移,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得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
D 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ACD三项均以偏概全)
1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任侠”精神并不是唐代所独有的,早在汉代就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父”。
B 考察唐诗中游侠形象的消长起落,可以为我们考察唐代的社会风貌、思想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线索。
C 盛唐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并存,从而使游侠精神获得了丰富和发展的充足养料,使之成为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D “任侠”精神所体现的强者性格,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要求,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文中只是说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不能规范和牢笼任侠精神,不能就此推断任侠精神是从这三种意识形态中发展起来的)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位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慕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灾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砍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展开余下试题凄与悲都会让人随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16、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①阿炳身世的凄苦;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的凄苦;③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④乐曲《二泉映月》中传达出来的凄苦意境;⑤ 作者听曲时所产生的物是人非的哀伤。
17、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忘记”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态中?(6分)
这句话不矛盾,它是说,五十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的歌声和笛声;然而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这反映了艺术和艺术家不被重视的一种悲惨的社会状况。
18、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害的事例有什么作用?(4分)
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从文学角度进一步说明什么叫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19、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6分)
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无论悲与凄,只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美的,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都能让人感动得叹服,给人无穷的回味。如《琵琶行》所表现的琵琶女的悲剧就是悲与美的完美统一的典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语言运用(6分)
20、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我梦想,登上巍峨的泰山。在缭绕的云雾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我梦想,来到广阔的平原,在满天的星光下,欣赏“星垂平野阔”的博大;我梦想,在幽静的山林里,在秋天的暮雨后,领悟“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我梦想;来到白雪皑皑的高山,在朝阳的艳红中,领略“红妆素裹”的妖娆;我梦想,在家乡的月明下,在满地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七、写作(60分)
21、一项权威社会调查显示:上一代农民工通常只关注薪酬,“不太在意”尊重,而“80后”农民工则将“尊重”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他们身上的这种变化映射出了现今社会中人们尊重意识的觉醒。
请以“尊重”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 (61.187.188.6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高一月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