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343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43]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学科期中试卷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学科期中试卷
出卷人:邹芳娣 审核人:陆益芳
总分:13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自诩( xǔ) 不醒(xǐng)人事 B.媲(bì)美 坦荡如砥(dǐ)C.挑衅(xìn) 脍灸(zhì)人口 D.恣(zì)情 莫名(míng)其妙
2.对下面这段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A.徒:只 B.实:果实
C.熙:同“嬉”,开玩笑 D.病:生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一项是(2分)( )
A.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D.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没有存心要打我的意思。
4.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2分)( )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 , , ,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①③②④⑤ B.②④③①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④①③⑤
5.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勇气,是淘金者能在绝境中生存的关键。
B.为了避免出现假票,本届世博会采用了先进的RFID技术。
C. 六七月间果香扑鼻的阳山,是品尝甜美多汁的水蜜桃的最佳时令。
D.只要一到周末,他才去少年宫学习书法。
6. 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我们的生活其实原本像这杯牛奶一样,纯净而不含杂质,庸人自扰的我们却偏偏要将牛奶搅拌到混沌。
A.生活的本质是单纯的。
B.要做生活的智者,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
C.简单的事情其实只是表象,内里是很复杂的。
D.不要自找麻烦。
二、阅读与欣赏(50分)
(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今马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浏览完整试题
[注]破:残破,破败。涓人:侍从官。
7.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请求之 B.千里之马 C.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D. 君遣之
8.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燕昭王急切求到贤才,他去咨询郭隗,应该先拜见谁。郭隗告诉他,如果我郭隗这样的人能被重用,那更贤明的人一定会纷纷投奔。
B.郭隗讲了古代国君千金买马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说服燕昭王重用自己。燕昭王果然听取了他的意见,拜他为师。
C.涓人用五百金买回死马,是想让国君以此向天下显示自己想要求得千里马的诚意。国君接受他的意见,不到一年就如愿得到了千里马。
D.郭隗讲买马与邹忌比美一样,都是用的譬喻法或者说类比法,生动通俗,以小证大,使道理容易被人接受。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卑身厚币( ) ②故往见郭隗( )
③反以报君( ) ④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二)夏日西斋书事
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12. 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2分)
(三)
①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②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③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干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④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人们相信,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13.用一句话概括第②节文字的主要说明内容。(1分)
14.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用简明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划线的语句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在这里有什么共同的作用?(3分)
(四)
①古人知耻,勇于“忏悔”者不少。于彩色戏曲艺术影片《包公误》中,有这么一场戏:包公错断了边关元帅狄龙谋杀太子一案后,先锋官、狄龙之妻段红玉也随之被召回府。经过包贵的一再劝阻和包公的细心查访,才发现这是一个错案。公堂之上,当着狄龙夫妇之面包公亲自卸刑,要求包贵按法论罪,以儆百官。
②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有时会出点问题,事情的关键在于,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自我净化”,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龌龊的脏东西。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或四处奔波,找人说情,开脱罪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或轻描淡写,隔靴搔痒地作一点自我“批评”;或徘徊犹豫,吞吞吐吐,下不了决心,怕“亮相”后丢人。其实,有错不改,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那才真正会降低威信。“包公请刑”,并没有因此遭天下人耻笑,反使天下人觉得他执法如山,受到更大的信赖和爱戴,威信更高。
③斯大林说:“没有自我批评,我们的党就无法前进,就无法割开我们的脓疮,就无法消灭我们的缺点。”毛泽东同志也早就告诫人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勇于解剖自己,改正错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7.第①段引述“包公请刑”的故事有何作用?(2分)
(五)走近芦苇
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展开余下试题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
④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质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8.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2分)
19.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的第③节加以赏析。(3分)
20.文章第⑤节中写到“我们……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结合全文思考:在作者看来,人生的冬天具体指什么?(3分)
21.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子,试分析两种芦苇有什么不同。(4分)
(六) (12分)
22.根据课文默写。
①从今若许闲乘月, 。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 。
③无情有恨何人觉, 。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 。
⑤水何澹澹, 。
⑥淮南秋雨夜, 。
⑦长江悲已滞, 。
⑧ ,乾坤日夜浮。
⑨ ,西北望,射天狼。
⑩ ,小桥流水人家。
?怅望青田云水遥。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表达与写作。(65分)
23.表达与交流。
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的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内容。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不断重复达到的教育效果却是极其片面的,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精神的低层面上的。读完以上材料,相信你深有感触。请你就其中的某一句话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谈谈你的认识。字数120左右。(5分)
24.作文。(60分)
春天来了,冰就融了;春天来了,草就青了;春天来了,花就开了。
自然如此,人亦如此。关怀让我们体味到人间的温情,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滋润,鼓励让我们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在这温情、滋润、力量中,我们快乐,我们成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请以“春暖花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要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学科期中试卷答案
出卷人:邹芳娣 13812591525 审核人:陆益芳 13812591683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3分)D
2.(3分)D
3.(2分)C
4.(2分)B
5.(2分)B
6.(3分)C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12分)
7. (2分)B 8. (2分)B
9. (4分)①卑身厚币( 使……降低,降低) ②故往见郭隗(所以 )
③反以报君( 同“返”返回,回来) ④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以……为师)
10.(1)死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更何况活马呢?(2分)
(2)现在大王果真要招揽贤士,就请先从我开始。(2分)
(二)(4分)
1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2分)(意对即可)
1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2分)(意对即可)
(三)(6分)
13. (1分)主要说明造成书籍危机的原因。
14. (2分)①电子存储技术;②“抗酸化”流程
15.举例子、列数字(2分)。具体说明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1分)。
(四)(4分)
16.(2分)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解剖自己,改正错误,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17.(2分)(1)作论据,证明论点;(2)引起议论,并和下文几种人作对比,有力证明论点。
(五)(12分)
18.(2分)指靠近滩上那一片客观存在的芦苇(1分);也指作者从芦苇的外在形象去探究芦苇的内在精神。这种走近,不仅有躯体上的亲近,更有生命和心灵的亲近或思想和行为刹那间的亲近(1分)
展开余下试题
19.(3分)作者在第③节中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答到一种即给分),赞美了芦苇不畏严寒的顽强精神(1分),为下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作铺垫(1分)。
20.(3分)人生会经历到的种种苦难: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有太多保持自我的痛苦和迷惘(1分);或是身处没有荣誉的寂寞中(1分),或是遇到误解和鄙夷的目光等(1分)(从第⑤⑥节中概括)
21.(4分)答到两点不同即可。一点2分。①外形不同:解缙笔下的芦苇是头重脚轻,作者笔下的芦苇形态是枯衰与褴。②生存环境不同:解缙笔下的芦苇生长在墙头上,没有厚实的根基;作者笔下的芦苇生长在泥土中,以厚实的泥土为根基。③作者的主观感情不同:虽然都在借物喻人,但解缙是借芦苇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夸夸其谈的人;作者借芦苇赞美那些能够抵御岁月和生活的磨难,具有不屈服恶劣环境能够固守人的本性和顽强精神的人。
(六) (12分)
22.
①拄杖无时夜叩门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月晓风清欲堕时 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山岛竦峙 ⑥高斋闻雁来
⑦万里念将归 ⑧吴楚东南坼
⑨会挽雕弓如满月 ⑩枯藤老树昏鸦
临风一唳思何事 长风破浪会有时
三、表达与写作。(65分)
23.表达与交流。(5分)
评分标准:观点(2分),陈述理由(2分),语句连贯通顺(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作文。(60分) (61.132.87.130)
上一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下一篇:
2012春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初二语文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2011——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