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2795
标签:
苏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95]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七下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朝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通幽蕴含的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3.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字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它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 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悦”“空”两字进一步表现了寺院环境的幽静。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提示:围绕“反衬”,“以声衬静”不回答)不矛盾。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籁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登岳阳楼(唐朝 /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2. 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所以流泪; ② 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写洞庭湖的状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坼”字,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蝉 (唐朝 /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 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
2.说说“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有什么含义?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
3.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孤雁(唐朝 /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①颔联: 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浏览完整试题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惑、焦虑、迷茫的心情。)
②)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鹧鸪(唐朝 /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①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 ② 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
2.颈联“游子”“佳人”的作用是什么?
颈联从鹧鸪转而写人。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借鹧鸪啼声之悲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卜算子•咏梅花(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在笑。
1.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2.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答: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的立意也就不相同。
①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这和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看到中国的胜利前途密切关系。
②陆游作为一个主战派,他饱受主和派的反对和打击,感到孤立无援,所以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则是孤傲清高之情。
观刈麦 (唐朝 /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2.诗的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用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着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着恋的情结从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使至塞上 (唐朝 /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中的“使”的意思是 奉命出使 。本诗仅仅围绕题目,依次写了三层意思: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2.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什么用意?
比喻作者漂泊不定的行踪;而且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春雁北归常引思乡之愁。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的内容。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的残红。
4.颈联的“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写出了塞外大漠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独特风光。
黄鹤楼(唐朝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什么景致?
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相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在下面。(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或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愁。)
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归园田居(东晋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愿”是指厌恶官场生活、喜爱田园生活,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
3.“带月荷锄归”一句历来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丽的月夜归耕图。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 (61.155.76.11)
上一篇: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基础知识自测题
下一篇: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阅读练习与答案
标签:
苏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七年级下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9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