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27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2]
语文月考试卷(必修三)
高一语文(必修3)试卷 2012.4
分值:150分 时量:150分钟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朱拓(tà) 烟霭(ǎi) 悚然(sǒng) 颤抖(zhàn) 锲而不舍(qì)
B.崔嵬(wéi) 青冢(zhǒng) 飞湍(tuān) 栈道(zhàn) 少不更事(gēng)
C.跬步(kuǐ) 逡巡(qūn) 瓮牖(yǒu) 中规(zhōng) 敛声屏气(bǐng)
D.聒噪(guō) 婀娜(nuó) 藩篱(fān) 荒芜(wǔ) 用心躁也(cào)
1.B(A颤chàn,锲qiè;C中zhòng;D躁z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槁暴 盥洗 惴惴不安 寥寥无几 筋疲力竭 瘦削不堪
B.湮没 璀璨 漂沦憔悴 没精打彩 无影无踪 百无聊赖
C.谪戍 广袤 幽愁暗恨 生机勃勃 茫无际涯 群山万壑
D.贻误 吞噬 地崩山催 沧海月明 席卷天下 难以捉摸
2.C(A筋—精;B彩—采;D催—摧)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写的一部自叙传性质的小说。
B.《红楼梦》是曹雪芹历经数十年,集腋成裘,辛苦创作而成。
C.《红楼梦》的好多“技巧”是后来人不曾好好儿发扬光大的。
D.从前研究《红楼梦》的人总是拐弯抹角地去看书中塑造的人物。
3.D(拐弯抹角: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直截了当。集腋成裘:比喻集少成多。发扬光大:发展提倡,使日益光大。)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些国产杂交高粱产量高,而且比由国外进口的杂交高粱更强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B.桃花以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C.老君山旅游风景区成为了一个生态旅游风景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D.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4.B(A项缺谓语动词,“更强”前应加“具有”或把“更强”放到“能力”之后;C项杂糅,应将“纷至沓来”去掉;D主客倒置,应为“非常受学生欢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形体、容貌)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感到奇怪)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举止轻佻)
不管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糊涂,不明事理)
C.那管世人诽谤(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
众人忙宽慰解释(宽解安慰)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
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5.B (风流:风韵。)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D.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C(A“无”通“毋”;B“生”通“性”;D“不”通“否”。)
7.选出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 B.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
C.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D.低眉信手续续弹(任意、随便)
7.A(可:难道,哪能)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河内凶(荒年)
王无罪岁(归罪) 请以战喻(作说明)
B.日参省乎己(检查) 用心一也(专一)
声非加疾也(快) 而绝江河(横渡)
C.西河之外(西面的河流) 伏尸百万(倒下)
赢粮景从(担着) 山东豪俊(崤山以东)
D.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皆通习之(普遍)
士大夫之族(宗族) 官盛则近谀(大、高)
8.A( B疾:强;C西河:黄河以西;D族:一类人)
9.批评别人时要尽量用婉言,缓和语气,以免对方产生抵触情绪。
提问:如果你正在排队买东西,一个后面的人插到你前面,你应该怎么说好呢?
A.“别插队!自觉点!” B.“按顺序排队,请到后面去!”
C.“请不要乱插队!” D.“您如果有急事,请站在我这儿,我到后面边排队去。”
9.D(A完全是训斥口气;B、C虽然用了“请”字,但语气强硬。)
二、课内文言诗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2题(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10.C.(①疑惑,②糊涂,③表原因,④表凭借)
11.从句式特征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相同的一项(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11.B(同为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C被动句;D一般陈述句。)
12.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能称作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2.B(“不能称作老师”有误,作者只是批驳童子之师的不明智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8分,每小题2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一步。 B.风雨兴焉 兴:起。
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13.A (跬:古代的半步)
14.下列“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D(助词。A、B、C均为兼词,“于此”或“于之”义)
15.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五亩之宅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顺风而呼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15.D(①助词,定语后置标志;②助词,的;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修饰)
1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16.C (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三)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7-18题。(4分)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畏途巉岩不可攀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B.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展开余下试题C.连峰去天不盈尺 盈:满
D.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曲折
17.D.转:使……转动
1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凄清,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气氛。
C.“连峰去天不盈尺”以下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动而静,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18.C.“由动而静”应为“由静而动”
(四)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9-20题。(4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9.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19.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20.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下列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写出了琵琶女腼腆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洁身自好,不肯轻易见客人。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身世变化后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的腼腆羞涩。
D.写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想见心怀畏惧、被迫演奏时拘谨神情。
20.C(切合琵琶女的身份处境且表述全面。)
三、课内小说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光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偿打扫得干干净净了。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21.下列词语在文段中指代的对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玩物”指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苦的人。
B.“活得有趣得人们”指像鲁四老爷一类的富人。
C.“无聊生者”指像柳妈等一类身受封建礼教毒害又毒害别人的人。
D.“厌见者”指鲁四老爷一类的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21.C(“无聊生者”指像祥林嫂一样的受苦受难的人。)
22.下列对段末“舒畅”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到祥林嫂已经死了,与其久久地为她悲痛,倒不如“忘却”,化悲痛为力量,所以舒畅。
B.“我”想到祥林嫂死了,“于人于己,也还都不错”,所以觉得舒畅。
C.“我”已经沉浸在雪夜美好之中,忘记了祥林嫂的遭遇,所以舒畅。
D.“舒畅”只是愤激之语,其实心里充满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22.D(小说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作者对祥林嫂是充满同情的。)
23.下列对“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不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
B.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祥林嫂悲惨遭遇无可奈何的内疚之情。
C.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鲁镇麻木的人们的愤恨和对祥林嫂的同情。
D.这是“我”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社会的憎恨。
23.D(联系小说的主旨理解。)
24.本段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下列对其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意在表现屋内的静,以衬托“我”的无聊,引出“我”的无限联想。
B.为了首尾照应,是文章结构严谨。
C.突出雪大夜寂,渲染了祥林嫂死去的沉寂。
D.以“有声衬无声”,突出“我”心境的十分沉重。
24.A(“我”并非无聊,而是替祥林嫂抱不平,内心愤激不已。)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题。(25—28题,每小题2分,第29题6分,共14分)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袭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形容枯槁 B.简练以为揣摩
C.山东之国 D.嫂蛇行匍匐
25.D (A“形容”这里是“体态面容”,现代是动词“描述”。B “简练”这里是“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现在是“简明精练”。 C “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引锥自刺其股 B .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蟹六跪而二螯
C. 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 D. 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6.C (A①其,他的;②其,其中的。 B①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词;②而,表并列。C项两个“之”都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①于,表比较;②于,表被动。)
2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B.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C.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展开余下试题D.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27.B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28.C (“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
2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译文: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进言十次,他游说的内容(指连横策略)得不到实行。黑箱皮衣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资用匮乏,离开秦国回家。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的谋略伏案诵读,选来熟习,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王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王锦绣,取得卿相尊位的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是在华丽的殿堂中博得赵王的赏识(拜见游说赵主?)。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边武安君,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六国不跟秦国沟通)。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那么威严的王侯,那么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相互亲近胜过亲兄弟。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黄金万镒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耍。(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跟着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囚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卑弱屈膝呢。”
(说明:黑貂裘不是苏秦自己穿的,是托人进见用的礼物。译文避繁就简。)
五、诗歌鉴赏(6分)
3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2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2分)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答: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1分)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1分)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读了这两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语文月考试”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