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45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4]
鄂州高中高一实验班2012年入学模拟测试
鄂州高中高一实验班2012年入学模拟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六大题,8页。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叶传鑫 2012.8.24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蕈(xùn)菌 房檩(lǐng) 蓊蓊(wěngwěng)郁郁 靡靡(mǐmǐ)之音
B.干(gàn)禄 戳(chuō)子 道义相勖(xù) 载(zài)誉归来
C.漫溯(sù) 瞭(liào)望 荫(yìn)凉 潭柘(zhè)寺
D.肄(yì)业 镣(liáo)铐 颓圮(pǐ) 虚与委蛇(wēiy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袅娜 歌声缈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嫩黄 葱茏 杯盘狼藉 忸怩不安
  D.细腻 笙萧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3分)
A.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经过多年的政务历练,对外交事务可谓是了如指掌、信手拈来.
B.为了提高本刊质量,给本刊撰稿一定要有具体而微的问题,能有亲身体会更好,切忌空泛冗长。
C.当年他独自下海,身无长物,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领域创下辉煌的业绩。
D.他是一位学识渊博、通晓古今的学者,在诗歌鉴赏交流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凡事预则立。为了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江西省新近出台了不少举措,旨在通过严加管理来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
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 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
D.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一家报纸连载,题名为《激流》,后来出单行本才改名为《家》。1938年和1940年,作者又顺着《家》的情节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三部长篇合称为《爱情三部曲》。
  B.《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但是,狄更斯没有采用“纪实”的方法,而是把它们都“化用”了,创造出新的艺术品。他本人父母双全,却把大卫安排成一名孤儿。他父母的形象又在密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随后发表了包括戏剧《欧那尼》、诗集《东方集》《秋叶集》在内的一大批具有明显浪漫主义色彩的剧本、诗歌和小说。1831年,雨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矛盾与困惑:近代国学家的时代语境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外学相对应,正如其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一样,其理论初衷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旨在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近代思想家认识到了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血脉相连,将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了国粹概念。同时,他重视国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


浏览完整试题  章炳麟是近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代表的国学的具体研究,而且在于对国学民族性的彰显。他反复告诫人们: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以此可以激动种性,增进革命道德。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只有适合本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之所以存立的根基。
  然而,在弘扬国学以及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对中国文化的个性认识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
  一是与西方文化相比的需要。近代国学从根本上说是面对“他者”以弘扬我者,中学在近代最大的“他者”是西学。为了与西学分庭抗礼,必须论证、比较中学与西学的优劣文野;要比较就要有可比性、尽管相同性和差异性一样都是中学与西学比较的前提,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却使近代思想家始终着眼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性。之所以如此选择,原因在于:依据进化论的原则,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西方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文化,中国文化属于封建文化,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沿着这个思路,近代思想家的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当务之急是寻找二者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而不是分辨其间的差异性,更遑论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了。
  二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这是近代思想家呼吁学习西方的文化动机。在这个背景下,肯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通、相合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以西学实现中国的强国富民之梦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振兴中华的愿望,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
  出于以上原因,近代思想家讲国学一面侧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内部开发,一面采他山之石,与西方文化、佛教文化的互释成为主要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代表的世界文化相合、相通,其后果则是在与西方文化的相似、相通中夸大中国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而有意无意地遮蔽其民族性和个性。
  综上所述,近代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以及文化重建始终交织着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这使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史、哲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中学为主与西学为主的交替。当下国学思潮的宗旨是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既是对近代国学的致意,又是对长期以来忽视传统文化的反省。
  (选自2011—09—06《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围绕“近代国学”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代国学是相对于外学而言的,它强调本国固有,出发点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
B.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近代思想认识到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促使他们将两者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国学的弘扬来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
C.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的国粹概念,并重视国学研究,成为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为实现弘扬国学的宗旨作出了贡献。
D.章炳麟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存立根基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
7.下列不属于“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原因的一项是( )
A.近代国学要面对最大的“他者”以弘扬“我者”,要做到能与西学分庭抗礼。
B.中西文化的社会属性不同,文化先进与落后有异,中国文化的地位亟待提高。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民族自信心需要增强。
D.近代思想家在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夸大了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弘扬本土文化意在让中国人重拾自尊、自信,走上民族自强之路,但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相同性研究的做法,恰恰反映了我们的一种文化自卑心理。
B.为了弘扬国学,近代思想家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于中西文化的相同性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个性。
C.一方面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又特殊强调中西文化的相同性,这体现了近代思想家对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定位的矛盾,产生了中学为主还是西学为主的困惑。
D.文章肯定了近代国学在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提醒我们关注近代国学的时代语境,走出局限,真正做到重视传统文化。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诃之,于是先解衵衣③,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因宣操区区之意。衡许往。融复见操,说衡狂疾,今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梲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操怒,遣人骑送之。临发,众人为之祖道,先供设于城南,乃更相戒曰:“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及衡至,众人莫肯兴,衡坐而大号。曰:“坐者为冢,卧者为尸,尸冢之间,能不悲乎!”
  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展开余下试题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
[注]《渔阳》:鼓曲名;参挝(cān zhuā):击鼓之法。②衵(nì)衣:内衣。
(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祢衡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 阅:视察,考核
B.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 晏:安宁,安逸
C.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可:堪,值得
D.揽笔而作,文无加点 点:删改文字
10.下列的句子中,全都表现祢衡“尚气刚傲,矫时慢物”的一组是(3分)
①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 ②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
③衡狂疾,今求得自谢 ④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⑤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 ⑥死公!云等道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祢衡是平原般地人,年少时就有才辩。但他恃才傲物,只与鲁国的孔融和弘农杨修投契。孔融曾多次在曹操跟前颂扬他。
B.曹操本想在大宴宾客时借击鼓之事一泄心中对祢衡不敬的愤恨,没想到祢衡竟当众把衣服脱得精光,使曹操反遭其辱。
C.刘表曾和众文人草拟了一份奏章来极力称赞祢衡的才思。祢衡回来看到后,觉得写得不够周全,就亲自动手重新写了一份辞义可观的奏章。
D.心胸狭窄的刘表不能容忍祢衡的侮辱轻慢,而将祢衡送给江夏太守黄祖。刘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借刀杀人。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3分)

(2)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3分)

(3)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第三章》)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有人说这首诗的后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赏析。(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_____________。(《氓》)
(3)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轼《赤壁赋》)
(5)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8)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折断一半的苹果枝
叶耽佳
院子里的苹果树刚开始挂果,其中一根树枝,却不知为何竟然折断了,说是“折断”,其实并不确切,因为树枝的一半还和树干连接着,使得这根遭遇不幸的树枝,多少还拥有一点“折而未断”的幸运。
在这根折断了一半的树枝上,长着一百多粒小苹果,粉嫩粉嫩的,说它们是新生的婴儿、或者巢中的幼鸟,都应该是很生动的比喻。这些刚刚绽出的小苹果,在苹果树这个大家庭里,原本与其它树枝上的苹果并无二致,所得到的来自大地的养分、也是相差无几的。可是,也许是半夜里的一阵风,也许是哪个无聊住户的攀爬,总之,这根苹果枝折断了一半,原先伸向天空的枝条,现在向地而低垂下去,挂在上面的小苹果,与其它枝条上的苹果弟妹,因此就不免有了一些区别。
如果这根苹果树枝完全折断,掉落地上,那情形自然另当别论:一根苹果树枝死了,倚靠它供给养分的小苹果,便不会有任何一粒幸免。中国古语“覆巢之下,无复完卵”所蕴含的生存哲理,适用于残酷的社会政治,但是用来喻指遭遇厄运的苹果枝,也同样恰如其分,不同的是,这根树枝并没有完全折断。它还顽强的活着,用仅剩一半的枝干,向依赖它生活、成长的一百多粒小苹果输送养分。看得出来,它在忍着,熬着,苦苦支撑着,希望自己的儿女——这一百多粒果子,也能和其它树枝上的小苹果一样,平安地长成红润、饱满且甘甜的大苹果。
但是,悲剧正在这里:这一百多粒小苹果,每天都在长大。尽管它们所得到的养分,很可能会少于那些没的折断的其它枝条上的苹果,从而导致它们在生长中多少会有一些营养不良。但是,它们终究都在成长,每一天下来,它们都在增加这根树枝的负重。
渐渐地,这根低垂的苹果枝,朝地面垂得更低,快要支撑不住了。
苹果究竟长到多大时,这根半折的苹果树枝,才会承受不起自己儿女的重负,因而彻底折断,掉落地上?这根树枝不懈于为儿子输送爱、最终却将导致自己的毁灭,从这种意义上讲,大自然的任何悲剧,无论多么微小,甚至小到一粒蚂蚁的迟归、一枚青果的早坠,都可以是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
我坐在苹果树下,品茗,读书,无须喧嚣,不慕荣华、体味平安和宁静的生活,真有一种无言之大美,头顶上这根半折的苹果树枝,将我的玄想引入渺远,我知道,我轻而易举就能用绳子或铁丝将这半断的枝条捆绑结实,确保它能平安进入秋天。同样,我也深知,这种举手之劳的援助和爱心,施之于人,尚且不易,施之于草木,可谓难矣!
16.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从一根苹果树枝“折而未断”的不幸与有幸入手,实际上是
为后文在更深层意义上展开对幸与不幸的深刻思考张本。
B.作者对“折而未断”的苹果枝的生存状态进行描述,用以证明自
己的预见事物发展的准确程度之高,也间接表明自己对这一事件的关
注程度之深。
C.作者由“折而未断”的苹果枝结局的悲惨推及一粒蚂蚁迟归、一
枚青果早坠的“惊心动魄”,深入展示了事件主体不幸遭遇的沉痛,也
折射了社会生存法则的残酷。
D.作者想要表达一种审视与思考,行文之中却又时时透出一种置身
事外的闲谈;这与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提到的“玄想”一词所包含的
意义正好是相通的。
E.作者说自己在“苹果树下”的生活“有一种无言之大美”,这其实
是作者对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一种生态状态的解脱,其中包含有批判与
反思的意味。
17.作者写折而未断的苹果树枝上的小苹果“粉嫩粉嫩的,说它们是新生的婴儿,或者巢中的幼鸟,都应该是很生动的比喻”,这些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和作用?(4分)


展开余下试题
18.文章中“但是,悲剧正在这里:这一百多粒小苹果,每天都在长大”,为什么“这一百多粒小苹果,每天都在长大”会成为悲剧?如果理解这其中“悲剧”一词的意思。(4分)

19.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轻而易举就能用绳子或铁丝将这半断的枝条捆绑结实,确保它能平安进入秋天”,可是又说“这种举手之劳的援助和爱心,施之于人,尚且不易,施之于草木,可谓难矣”,根据文意,联系生活实际,如何理解这些话的意思?(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风俗,如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春节吃水饺等,这些节日和风俗在历代文人笔下曾被歌咏。请你也拟写一副对联来歌咏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和风俗。(4分)
21.在所给语句后续写,组成观点明确、表意完整清晰的文段。要求100字左右。(4分)
新近出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编选了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片断内容,社会各界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各家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众说纷纭。那么,像《语文读本》中《天龙八部》这样的新内容,作为正在学校接受语文教育的中学生,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呢?我以为,



  22.今年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并对自己的学生说:“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请说明你对此的看法,并阐明理由。(4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时候觉得,今年和去年没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当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痕迹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地,浅浅地,浓浓的,淡淡的,就这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这段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岁月留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和套作。
   
语文答案
C【解析】A项“檩”lǐn;B项“干”读gān;D项“镣”读liào
C【解析】A项“歌声渺茫”;B项“寥廓”;D项“笙箫”;C.项全都正确。
C【解析】C.身无长物:身无分文,十分贫穷,此处符合语境。A.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B.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D.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作谦辞。
B [A.搭配不当。“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不当;C结构混乱,开始的主语为“美国民众”,最后分句的主语暗换成了“占领华尔街活动”;搭配不当,“抗议……问题”动宾搭配不当。D.成分赘余。“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应改为“国人无不为它骄傲”).
5. A、《激流三部曲》
D.本土文化不等于适合本民族文化,偷换概念
D.答非所问
B原文“在弘扬国学以及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
9.B(晏:晚。)
10.B(②表现的是对“诸史”的要求;③是孔融为修补曹操与祢衡间的矛盾而编造的说辞。)
11.C(原文不是刘表与众文人草拟奏章来极力称赞祢衡,而是刘表与诸文人极尽才思写的奏章言辞不合祢衡意;祢衡亲自动手重新写奏章的原因文中并没有作具体的交代,所以“觉得写得不够周全”这一说法于文无据。且“开省未周”的意思是打开看,一遍还没有看完。周:量词,遍。)
12.(1)祢衡正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有异常人(或:与众不同),(鼓曲)音韵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情绪激昂(或:感情激动)。(每句1分,二、三句合1分)
(2)孔融退朝后责备(或:数落)他说:“正平(或:您)是个大雅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吗?”(每句1分)
(3)祢衡违背事理,举止乖戾无礼,我们今天(就)借祢衡晚来的机会,全都用不起身(迎接他的方式)来挫折他(或:挫挫他的狂傲之气)。(每句1分)
附:【参考译文】
祢衡字正平,是平原般(bō,地名,在今山东陵县)地人。少年时候就很有才情,长于机辩,但崇尚气节,为人刚直傲慢,喜欢违背时俗,轻侮他人。只与鲁国孔融和弘农杨修交好。孔融深爱他的才华,多次在曹操跟前颂扬。曹操也想见他,但祢衡一向看不起并憎恨(曹操),就自称有疯病,不肯前往,而且多次发表对曹操不恭不敬的言论。曹操心怀愤怒,但因为祢衡的才气和名声,而不想杀他。(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征召他担任击鼓的小史(史:小官名),借就大宴宾客的机会,来考核鼓史们的演奏水准。各位鼓史经过时都让他们脱掉原来的衣服,改穿单绞(苍黄色的单衣),戴上岑牟(鼓史所戴帽)。轮到祢衡,祢衡正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有异常人,(鼓曲)音韵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情绪激昂。祢衡上场径直来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责他,这时祢衡就先解开内衣,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体地站着,又慢慢取过岑牟、单绞穿戴好,(穿戴)完了,又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了一通才离开,脸色没有丝毫的羞惭之色。曹操笑着说:“我本想羞辱祢衡,祢衡反倒羞辱了我。”
孔融退朝后责备他说:“您是个大雅的人,岂当这样呢?”(并)趁机向祢衡表明了曹操对祢衡的爱慕思念之心。祢衡答应去(见曹操赔罪)。孔融再次拜见曹操,说祢衡得有疯病,现在(祢衡)希望能够当面请罪。曹操大喜,命令守门的有客人来就通报,且等待祢衡很晚。祢衡却穿着单衣、缠着疏巾,手里拿这三尺长的木杖,坐在大营门口,用木杖捶着地大骂(曹操)。曹操大怒,派人马把祢衡送走。祢衡将要出发时,众人为他送行,预先在城南摆设酒食接着又互相告诫说:“祢衡违背事理,举止乖戾无礼,我们今天(就)借祢衡晚来的机会,全都用不起身(迎接他的方式)来挫挫他的狂傲之气。”等到祢衡来了,众人没有一个肯起立(迎接他的),祢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众人惊问原因,祢衡说:“坐而不动的人,就像是坟墓;躺着不动的人,就像是死尸。我置身于坟墓和死尸之中,怎能不悲恸呢!”
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更是用宾客之礼善待他。刘表曾和一帮文人共同草拟奏章,并极尽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鄂州高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