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59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97]
2011-2012年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嚼烂/咀嚼 纤细/纤绳 晕厥/晕车
B召唤/号召 模糊/航模 济济/救济
C旋涡/旋风 磅秤/磅礴 隐藏/躲藏
D栅栏/栅极 刨树/刨花 辟谣/精辟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对于学到的原理,他都要拿实物来做试验,求得彻底了解,决不囫囵吞枣,马虎了事。
C.谁也不曾注意到,巧夺天工的石林,原来是风沙为害的罪恶见证。
D.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4.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站在政治的立场,我们曾批评过孟子的义利之辨, 。
①他把一个属于道德的原则,予以扩广越位地运用了
②义利之辨不仅是保住人格的一道防线
③那是因为
④站在道德的立场
⑤且是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之间辨识的一个标准
A.④①③②⑤ B.③②⑤④① C.③①④②⑤ D.④②⑤③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长辈 B.私候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发 发:泄露 D.虞常果引张胜 引:带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汉亦留之以相当
  作《师说》以贻之
  B. 因厚赂单于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
  公为我献之
  D.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则或咎其欲出者
 7..能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④引佩刀自刺
  ⑤武气绝,半日复息
  ⑥单于壮其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杜甫)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①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②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③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④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⑤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⑥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完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13.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 ) (3分)


展开余下试题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14.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4分)
15.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蓝窗帘 王哲
   一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打芭蕉的南国意境。
  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
  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
  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当年,她20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一块淡蓝色的涤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
  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
  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
  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
  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活,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
  是她站得太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
  “你,找人吗?”
  “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
  “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
  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
  “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
  “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
  “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
  “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
  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
  “为什么不挂呢?”
  “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
  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
  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没有回头。  
  16.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竟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4分)
 17.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申述你的理由。(5分)
18.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钱学森在美国
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高才生经过日日夜夜的海上颠簸,钱学森乘坐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终于来到了大洋彼岸。
钱学森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在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师资雄厚,可以说是名师荟萃,有教学人员近两千人。这里集中了许许多多驰名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院士。
正常的、繁忙的学生生活开始了。开头,钱学森选修了航空系的六门课程。他发现,每一门课程的教授都是风度不凡,讲课非常精彩。因此,都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同时,这里的教学方式又跟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习环境相当宽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这很适合钱学森的学习特点,他认真听讲,一丝不苟。不久,人们发现这位个子不高,闪烁着一双乌黑大眼睛的潇洒英俊、才华横溢的中国学生,学业成绩异乎寻常。
钱学森的学习精神和学业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最突出的,这给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普遍感到,中国学生钱学森才智过人,思想敏捷,接受事物快,回答教师的提问既准确无误,又干净利落。特别是钱学森的数学才能,令包括数学老师在内的许多人都感到吃惊。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都是非凡的。
投师冯•卡门教授钱学森永远铭记父亲的教诲: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最有力量的,这便是知识。为此,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师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
立志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钱学森矢志不渝的信念。冯,卡门曾对钱学森说:“人类要发展,就一定要征服空间,揭开宇宙的秘密。这就离不开航空和火箭技术,离不开空气动力学。而目前还很贫穷的国家和民族,要想赶上强国和富国,更需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年轻人,你为祖国服务的思想很好。这对你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冯•卡门向钱学森提出了几个有关力学方面的问题。出乎冯•卡门教授意料的是,钱学森对这些问题竟然对答如流,他感到,这位中国学生具有超越一般学者的智慧和极其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于是,当即表示,愿意破格录取钱学森为他的博士研究生。
冯•卡门把数学看作是打开自然界秘密的得力工具和基础技能。所以,他非常注重数学功底。而钱学森恰恰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并具有潜在的数学优势和天赋,这正好是冯•卡门所乐意见到的。他对钱学森的数学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做了这样的评述:
钱学森在许多数学课题上和我一起工作。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像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能成功地把它与准确洞察自然现象中物理图像的非凡才能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他帮助我提炼了我自己的某些思想,使一些很深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这种天资是我所不常遇到的,因而,他和我成了亲密的同事。
19.根据全文请概括说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怎样的特点?(4分)


展开余下试题20.钱学森的学习优势体现在哪几方面?请分条陈述。(5分)
21.请你就对“信念”、“天赋“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中钱学森留学经历,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根据一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
北京时间6月2日(巴黎当地时间6月2日)消息,在率先开打的第一场法网女单半决赛中,金花一姐李娜面对俄罗斯的三届大满贯冠军得主莎拉波娃表现出色,在这场破发大战中凭借每盘均是多一次破发的优势以6:4/7:5的比分笑到最后,再创历史成为第一个打进法网女单决赛的亚洲选手。
这样一来,继年初的澳网之后,李娜已经连续在两项大满贯中闯入冠军争夺战。并且,凭借本场胜利,李娜的世界排名也确保在下周首次进入到世界前5行列,而如能最终夺冠,还将可以来到第4位,追平日本名将伊达公子此前所保持的亚洲选手世界排名纪录。
23.同学们看到《半岛都市报》报道的“上海华联等超市销售染色馒头”的消息后,联想到3•15晚会中曝光的“双汇使用瘦肉精”事件,决定出一期关于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为这期手抄报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体现主题,通俗易懂,有一定文采,不超过16个字。
六.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
  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
  你对“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呢?请联系现实,以“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不得套作或抄袭。
高一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 选 A解析A项,jiáo/jué,xiān/qiàn,yūn/yùn;B项,zhào/ zhào,mó/ mó,
jǐ/jì;C项,xuán/xuàn,bàng/páng,cáng/ cáng,D项,zhà/shān,páo/bào,pì/pì
2. 选B。A项“不情之请”是一个自谦之词。C项“巧夺天工”指人工胜过自然,而“石林”本身就是自然。D项“师心自用”是只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贬义词
3答案A 解析:B、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将前半句中的“是否”“能否”去掉。C、缺宾语,应在“处于超负荷运转”后加“的状态”。D.并列不当,“枪支”就是武器。将“武器物资”改为“及其他军用物资”
4.答案: C【解析】②⑤的衔接毫无疑问,而且,从“保住人格”来看,属于“道德”角度,故应放在④后,①句虽含“道德”一词,但把属于“道德的原则”,“越位地运用”恰巧解释了首句“站在政治的立场”“批评过其义利之辨”的原因,所以用句③衔接首句和句①。故选C
5.D(应做“招供”讲。)
6.B(A项做“用来”讲;B项上句做“趁便”,下句做“于是”讲;C项做“替”讲;D项做“这”讲。)
7 B(①句讲汉帝派他出使,⑤句写苏武被人救治,苏醒过来,⑥句是单于对苏武敬佩的表现。)
8.A(B项不是张胜唆使;C项卫律没有归汉之心;D项文中没有张胜投降的内容。)
9.(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2)①到了匈奴之后,就把准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单于,而单于却更加骄傲起来,这不是汉朝原来所希望的。
②假如(他们)谋害单于,(你们)将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10(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所以诗人杜甫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2)双关:如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1.(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3)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4)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12.答案:C E
【解析】C.原文第五段里“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念”,而不是太极图。E、这一判断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思考方式不相符合。
13.答案:C
【解析】C项是西汉董仲舒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按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一观点显然带有机械主义的色彩,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典型的思维特征。
14.答案:①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或“处处是活泼的生命,生命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价值”也行)②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有代表性的命题是“天人合一”)【解析】两方面都要强调,各2分。
15.答案:①中国人思维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②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③中国人的有机世界观。④中国人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
16.(4分)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能力层级D。
 答案:(1)她想看到自己当年精心留下的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却没有看到(2分)。
  (2)她想在这里找回自己逝去的青春的梦幻却没有找到(2分)。
17.答案:构思(结构)上,“蓝窗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的发展紧紧围绕“蓝窗帘”展开(3分)。内容上,“蓝窗帘”象征女主人公对平和、宁静、温馨的生活的追求。(3分;若说是在文中和“绿窗帘”形成一种对照或变化,衬托或暗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给2分))
18.答案:(1)我认同这一说法(1分)。小说的构思(结尾)讲究含蓄,小说的主题避免直白,但小说的最后一段却以作者的议论抒情直接揭示了小说主题,读者没有了想象思考的空间。(4分)
  (2)我不认同这一说法(1分)。小说结构讲究完整性,删去最后一段,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2011-2012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