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936  
标签:高教版 职高高一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36]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后阅读试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一、课内阅读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上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树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还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饭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罕见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帐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 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红柳,才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力气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浏览完整试题 1.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我“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其用意是什么?

2.毁掉这离太阳最近的、唯一能固住流沙给人类带来绿色的树,这已是一曲悲剧;而司务长同“我”算账时,却义正词严。司务长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问话,这说明了什么?

3.文章叙写了挖红柳根的情形:由用利斧斩到用炸药炸。它暗示了怎样的道理?这似乎平静的叙写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主要赞颂了红柳哪两个方面的特点?请分别围绕这两个特点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下列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
①(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②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5.文章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红柳的?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条概括。

6.文章具体详尽地叙写人们挖红柳的过程,从用铁锨、镐头和斧到用炸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条概括。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旨是表现红柳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抒发作者对红柳顽强生命力的礼赞。
B.在“冰峰林立”的高原,红柳“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揭示出人类生存环境的艰难。
C.文章叙写司务长对挖红柳当柴火的理由辩说,表现了司务长的精明和很强的工作能力。
D.文末称红柳是“高原上的原住民”,表达了作者对它被掘净烧光的惋惜和痛心。
E.文章通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类生存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忧患。
二、课外阅读
胡杨祭
刘湘晨
人们常说:野生胡杨树,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
——古维吾尔语
几乎所有见诸于文字的表述中都将这里称作“死亡之海”,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却执拗地以此为故乡,他们把这里称作原来居住的地方。这种古老的故乡情结最早很可能与这些胡杨树有关。若许多年后,好景不在,失去了故乡的克里雅人一定是世界上最为悲伤的族群,如同秀色尽去、满目斑痕的胡杨树。
望着大漠荒原,让人遐想万端。树木已被伐尽,荒原正处在退化的某一过程中。我注意到地面的车辙已远不是农人和牧民擅用的牛车或小毛驴车的轮迹,而是地道的季节轮痕,拖拉机、汽车都在频频进入荒漠,这意味着什么呢?不能不让人觉其无限恐怖!
走一路,寻索一路,每有胡杨树,我必仔细浏览,驻足长久,如急于兑现一个久远的梦。每每在一株或一片胡杨前伫立,不知道我何以会有那么深的怜惜。
仅在二百年前后,发源于塔克拉玛干四周众山间的河流多还处在发育盛期,水源充足,水势旺,一气呵成,倾泻而去,一直抵达沙漠腹地,最终汇入万宗之宿的罗布泊。如今,罗布泊一片干涸。从前所有最终汇入罗布泊的河流尽数萎缩,就连通贯整个塔克拉玛干的那条母亲河——塔里木河,也缩短了几百公里,河水汛期来得格外迟,枯季却变得更长,让人盼而无期。死去的胡杨兀立荒原,树皮尽褪,树心儿被掏空,在碧蓝的天幕之下,一具躯干愈显得惨白,铭志着已失去的无数沧桑岁月。胡杨树倒后仅剩的一段残根也被掏空了,如一口巨缸的缸洞。
伴随着河流的退化和它们每次的改道,像牧人丢弃揩屁股的土块儿一样,与河水伴生的大片胡杨林终被抛弃了,最终尽数枯死,在塔克拉玛干常见到成片成片的胡杨林静若一片坟场,就是这个原因。河道收缩和胡杨林退化,又是人不断迁徙的原因,从沙漠的深处逐步向距水源更近、也更利于生存的地方靠近。这段历史有多长呢?没有人知道。
我努力想象这里从前确有一座桥,还有一处傍河而居的人家,这是一处隔世的田园。风尘远去了,只有家的宁静与温馨,一位即将从远处来的亲戚会让一家人长久处在期待与兴奋之中。他们会倾尽所有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或许是这个家一年的盛事。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样朴实无华,如同岁月流逝一样不露形色,只守着一份心的宁静与知足。
后来呢?谁也不知道那个傍河而居的人家因什么原因离开了这里……
胡杨树严重退化,只有次生林生机勃勃,生长期多在五十年到百年之间。上一代的胡杨已是一片与荒原本身实在不再有什么差异的景观,树干裸露,树冠褪去,虬枝枯老,似是终期不远的老人。在更大的视界里,胡杨林与尘土一色,寒风吹过,摆动的树干和那些永远不能再摆动的树干,还有慢慢成灰的一座座胡杨坟,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
我尊敬胡杨是荒漠中的英雄树,给人以绝境重生的启示。夏季,披一身油绿犹如沙漠中的绿色火炬;秋季,抖动着金色的双臂装点着原野的苍茫;冬天,像一位长发及肩的女孩子挟着一股寒气向你跑来。
我们还会拥有一个长有胡杨树的梦吗?
人类最后的痛苦就是家园的失去,祖先最初的热土,该不是家园最后的墓志吧?
1.作者在第二段中问道“这意味着什么呢?”请你试着回答一下,这意味着什么呢?

2.文中说“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久远”和“眼前”的故事分别是什么?

3.从全文看,胡杨林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称胡杨是英雄树?它给人们有哪些启示?

(2)简要分析概括作者对胡杨怀有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1.因为作者认为红柳具有在超出大自然生存规律的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顽强生命力,本会与雪域永存,结果却出乎意料,被毁灭干净,所以这样说,其用意是通过感叹这珍贵的,为人类挡风固沙的红柳的悲惨命运,暗含着对人类毁灭红柳行为的批判。
2.说明人们对自己破坏自然环境制造了悲剧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愚昧和可悲,竟然认为破坏有理。
3.暗示本应为人类造福的高科技,如果使用的目的错误,那么它比一般工具制造的悲剧更惨烈。流露出作者对利用高科技制造惨烈悲剧的愚昧行为的愤懑和无奈的感情。
4.主要赞颂了红柳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伟大力量。①“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无所畏惧、坦然自若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②“结实”从侧面表现了它宏大根系的伟大力量;“昂然”生动刻画了红柳生机勃勃的形象,进一步表现了它内在的伟大力量。
5.拟人。作用:①强调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突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②与下文的挖红柳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人们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只要答出“突出红柳顽强生命力”和“反衬出人们破坏的程度”即可。)
6.①从侧面表现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破坏自己生存环境的忧虑。③从用简单工具到用高技术,更加突出人们破坏自己生存环境的悲剧意义。(大意对即可)。
7.BD
二、课外阅读
1.意味着人类侵入荒原,大肆采伐胡杨,将会造成胡杨最后的灭绝。
2.“久远”的故事指的是原来塔克拉玛干地带河流众多,水源充足,胡杨林郁郁葱葱,非常茂盛。“眼前”的故事指的是现在河流萎缩,胡杨枯死。
3.胡杨林退化有自然的原因:河流萎缩,水源不足,造成胡杨大量枯死。也有人类自身的原因:大肆采伐胡杨,使环境变得恶化,导致了胡杨林的退化。
4.(1)因为胡杨能在荒漠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即使死了也不倒、不朽,所以作者称其为“英雄树”。它启示人们要能够适应恶劣复杂的环境,要有旺盛的生命力,要有顽强的精神。 (2)作者对胡杨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胡杨英雄树的尊敬和赞美,又有对胡杨树枯死的伤感和叹息,还有对人类大量采伐胡杨、破坏生态环境的悲愤和谴责,更有对胡杨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希望。 (221.176.184.22)
标签:高教版 职高高一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离太阳最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