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611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1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和《隆中对》比较阅读及试题
 《隆中对》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共 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的历史。
 二、 基础知识
1、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以。
2、词类活用(1)箪食壶浆 箪: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 壶: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
3、古今异义
(1)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凶猛而放肆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可能,能够
(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中国南海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用来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4、一词多义
(1)谓 谓为信然 (说)
    谓先主曰 (对……说)
(2)用 遂用猖獗 (因此)
此用武之国 (运用,使用)
(5)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实在,确实)
诚如是 (果真)
(5)已 然志犹未已 (停止)
自董卓已来 (通“以”,以)
已历三世 (已经)
(6)以 以弱为强者 (把)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用来)
    以向宛、洛 (而)
(7)因 因屏人曰 (于是,就此)
    因之以成帝业 (依靠,凭借)
    
    贤能为之用 (出力,效劳)
(3)信 谓为信然 (可信,确实)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信义)
(4)国 此用武之国 (地方)
    国险而民附 (地势)
    民殷国富 (国家)
    去国怀乡 (国都)
四、课文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 “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隆中的对策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
6、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
7、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8、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9、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浏览完整试题10、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分)
  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原因:诸葛亮看出了曹操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原因:孙权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
  ③荆州、益州:夺取、占领荆州、益州。原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接着又引用汉高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他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
  ④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原因: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
1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选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11、在对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出师表》复习资料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 (“阙”同“缺”,缺点,过失。)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2.深入不毛 (名词作动词,长庄稼。)
3.恢弘志士之气 (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4.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坐动词,亲近/疏远。)
5.此皆良实 (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6.攘除奸凶 (形容词作名词,奸诈凶恶的贼子。)
7.优劣得所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坏的。)
8.北定中原 (名词作状语,向北。)
(三)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时刻;今义-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3.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含义。)
4.不宜异同 (古义-差异<偏义复词>;今义-不同与相同。)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痛恨。)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7.由是感激 (古义-感慨激动;今义-感谢。)
8.当奖率三军(古义-鼓励,激励;今义-奖励,嘉奖。)
9.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今义-……的原因。)
10.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四)一词多义
1.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2.以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以至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示目的,译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受命以来 (表示时间的界限,“以”。)
何以战 (凭借。)
必以情 (根据,依据。)
愚以为宫中之事 (认为。)
3.效 恐付托不效 (动词-完成,实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名词-责任。)
4.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判定,判决。)
每与臣论此事 (谈论。)
5.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 (遗留。)
6.行 性行淑均 (品行,行为。)
必能使行阵和睦 (古代军制,代指队伍,军队。)
7.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
还于旧都 (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向。)
(五)文章结构线索与问题分析
  《出师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一部分(1~5)从分析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3条建议
        (议论为主,寓情于议)
   第一层:(1)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2)提出赏罚分明的建议;
   第三层:(3~5)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⑶ 举荐良臣;⑷ 举荐武将;⑸ 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自叙身世经历,表达感念先帝知遇知恩,效忠刘氏父子及兴复汉室王朝的决心。(蕴涵抒情)
   第一层:⑹ 叙述自己的身世,追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以及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
   第二层:⑺ 表达对蜀汉的忠诚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向后主刘禅提出诚挚期望。
   第一层:(8)对刘禅提出殷切期望及要求。
   第二层:(9)表达临行前百感交集的感情。


展开余下试题 中心: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 第1段:
1.诸葛亮分析蜀国当时所处的形势,从哪三个方面分析得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 今天下三分;
③ 益州疲弊。
2.据诸葛亮分析,哪些方面是对蜀汉有利的?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 第2段:
3.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罚、否)” 作奸犯科 之人,应该“赏(陟、臧)” 为忠善者 。 “使内外异法也”中的“内”指 宫内 ,“外”指 朝廷 。
文章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 宫中 和 府中 。
☆ 第3-5段:
4.在安排内政时,诸葛亮推荐郭攸之、费依、董允等人理由是什么?
① 大臣自身方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 先帝方面——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诸葛亮认为“陛下”应该“亲之信之”,具体的做法是什么?
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②“营中之事,事无大小”
6.第5段诸葛亮总结了怎样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后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通观段3~5,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他希望刘禅能够通过实行这项建议而达成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① 建议:亲贤远佞; ②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8.诸葛亮分析了蜀汉面临的内外形势后,语重心长地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是什么?
①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 赏罚分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 第6-7段
9.诸葛亮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诸葛亮自述“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用意何在?
表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及对后主刘禅的效忠。
1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在第7段中具体指什么?(出师的目的)“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7段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C )
  A、表明自己办事谨慎认真; B、表明自己历来受先帝的器重;
  C、表达忠于蜀汉、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 D、向先帝推荐贤士能人。
13.第6、7段作者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 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 ,回顾往事的目的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父子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勉励刘禅 。
☆ 第8-9段:
14.文章的结尾处表现了诸葛亮对刘禅殷切希望的句子是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15.《出师表》的第7、8段写得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 感恩、尽忠、勉励 的思想感情。
16.全文来看,诸葛亮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有哪些?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临崩寄臣以大事”
17.在出师之前,诸葛亮为何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① 为了解除自己出征的后顾之忧;② 为了汉室之隆。
《出师表》《隆中对》对比阅读复习卷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③攘除奸凶, ( )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 ) 由是感激 ( ) 欲信大义于天下( )
 孤不度德量力(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问答题
(1)甲文第一段及乙文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并找出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
 甲文:                                                                        
 乙文:
 甲文与 乙文相关句: 
(2)甲文两段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结合乙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4)请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甲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思想感情:
 “忠”表现在: ; ; .
 
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C. 表中7次提到“陛下”,其作用是为向后主刘禅表示忠于汉室之情。
D. 这篇表的主旨是使刘禅认识到诸葛亮是一片忠心,要听从他的意愿。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展开余下试题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 挟天子而令诸侯( ) (2)庶竭驽钝( ) (3)利尽南海( )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5)既帝室之胄( ) (6)深入不毛( )
(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8) 此诚不可与争锋(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3、对文章的理解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问答题
(1)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3)[甲]段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原文回答)
政治蓝图是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答案
【一】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屈尊、排除(铲除)、拜访、感动激动、通“伸”伸张、估计、奔走效劳。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自那以来有二十一年了。(2)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3)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4)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1)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2)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3)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诸葛亮是一个有远大抱负,有才能的人。(4)报先帝、忠陛下;忠: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侫的建议‘推荐人才;平定南方,稳定后方;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B D   
【二】
1、挟持、控制;比喻才能平庸;全部取得;兴旺富裕;爱抚、爱惜;后代;不长草;大概;争强、争胜。
2、(1)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2)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实在是不能与他争强。(3)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4)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当啊。
3 A B4、(1)“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人教版九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