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62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20]
2012—2013学年上期高中一年级期末考试
2012—2013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高中一年级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的出现被视为一件好事。但几年前,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却写了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谷歌会让我们变愚蠢吗?
卡尔写道:“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二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过去曾经甘之如饴的阅读业已变成一场战斗。”
卡尔的一个朋友还谈到了思维“断片”现象。“我再也没法儿读《战争与和平》了,我已经不具备那种能力了。哪怕一个长于三到四段的帖子都让我吃不消,我只能略微浏览一下。”
卡尔预感,有一些讨厌的东西正在自己的头脑中发生。他怀疑,互联网是产生这种变化的罪魁祸首。经研究,他得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互联网正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新布线。
毫无疑问,曾经为业余爱好者和学术人员而存在的互联网,已对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互联网真的使我们变愚蠢了吗?卡尔以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电子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但这并不等于说会使我们变蠢。而且,也不止电子技术被指责可能会造成人类思维的退化。
苏格拉底就曾对写作这种最古老的信息技术表示过担忧,他认为用阅读取代记忆可能最终会让我们变得不再聪明。决似的观点也曾在印刷媒体和打字机发明后被提出过。事实上,每一项可使书面文字更易产生和更快传播的技术,都伴随着这样的恐惧,即这些技术会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的头脑退化。
然而,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新西兰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记录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在过去50年里,大多数人的智商令人费解地提高了。人们非但离愚蠢越来越远,似乎还更聪明了。说它令人费解,是因为人类智力跨出的这一步,绝非基因改变或是饮食和教育水平提高所能解释的。
弗林认为,我们大脑中正在发生的变化,不是我们比我们的曾祖聪明,而仅能说明我们与他们有所不同。我们已经成为“系统化者”,按照类别观察着世间的事物、人和信息。
而要活在当下这个时代,你需要科学地思考,要能够将事物归类,操作机器,以线性的方式思考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这样的思维方式更可能在智商测试中得高分,人们将此现象称为“弗林效应”。
当然,苏格拉底也是对的,当口口相传的学习传统被书面文字取代时,我们确实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书面文字又令我们接触到了一个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世界,我们所获得的要多于我们所失去的。
卡尔担心,互联网与以往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不同的是,它让我们处在以牺牲人性来祭祀机器的危险之中,计算机变得更加“人化”,我们却将成为单纯的自动装置;通过电子邮件、推特(Twitter)等通信手段,我们一次就能进行36个会话,但不会真正关注其中的任何一个。
卡尔注意到的也许是这个信息瀑布的最坏结果。我们是否会变得更愚蠢或更肤浅?卡尔认为,答案是开放的。我们可能会终结书写,但获得的应该再一次比失去的更多。为了人类的利益,我们必须希望如此。 (作者:冯卫东。有删改)
1. 下列有关“互联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后,人们就不再具备阅读《战争与和平》这类大都头书籍的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了,只能浏览那些短小的篇章。
B 互联网曾经是为业余爱好者和学术人员而存在的,后来才逐渐普及开来,并对社
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 互联网的出现让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思维方式的大变革,使我们成为“系统化者”,
按照类别观察世界。
D 互联网使我们陷人以牺牲人性来祭祀机器的危险之中,计算机变得更加“人化”,
而我们却将变成单纯的自动装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印刷媒体和打字机等可使书面文字更易产生和更快传播的技术产生后,人们都曾
经产生过恐惧,互联网的出现也引起了这样的恐惧。
B 正如苏格拉底当年因担忧用阅读取代记忆可能会让人变得愚蠢而反对写作一样,
互联网技术也遭到现代一些人的反对。
C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各种网络通信手段能够同时和多个人进行会话,但却不会
真正关注其中的任何一个。
D 弗林认为,技术的革新,并不是让人们变得更加聪明了,只是让人们与他们的先人
在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尔对互联网的态度是很矛盾的,他既怀疑是互联网让我们的头脑发生了令人讨
厌的变化,但又认为这并不等于说互联网会使我们变蠢。
B.弗林认为,在过去50年里大多数人智商的提高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带来的,而非基
因改变或是饮食和教育水平提高所致。
C.作者认为,书面文字取代口口相传的学习传统时。我们获得的比失去的多,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也注定会让我们获得的比失去的多。
D.每一项新的信息技术产生时,人们都担心它会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的头脑退化,
这是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讶:“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抉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纵一苇之所如 如:比得上。
C.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D.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B.①挟飞仙以遨游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c.①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①虽一毫而莫取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点题,描写赤壁泛舟、饮酒诵诗的情景,主客的情绪是愉快的、轻松的,彼
此都陶醉在月夜江上泛游之中。
B.文章第二段写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这里
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这篇赋文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它有诗的韵律与节奏,但用韵在有意无意之间,
如出天籁;它有散文的灵动和自由,但又比散文句式整饬。
D.本文写景叙事,生动有味;情感渗透,自然而然,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烦恼
以及由此而生的及时行乐、消极无为的思想。
7.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5分)
翻译: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2分)
翻译: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翻译:
8.对下列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它们分别成为我们诗歌发展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B.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C.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D.《我有一个 梦想》的作者是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
9. 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可怜体无比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渺沧海之一粟
10.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天下归心
④西望夏口 ⑤有泉侧出 ⑥火尚足以明 ⑦常在于险远
⑧少长咸集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⑩雨雪霏霏


展开余下试题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④⑩/③/④②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⑩/③⑨/④⑤/⑥/⑦⑧ D. ①④⑤/②⑩/③⑥/⑦⑧/⑨
11. 下列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亦将有感于斯文
  C.为仲卿毋所遣 D.不吾知其亦已兮
12.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东晋人,因其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他做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C.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南宋临川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
(14)你认为哪个字好?为什么?2分
----------------------------------------------------
(15)有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诗句说说理由。(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2分)
①______▲____,以望复关。《氓》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 ▲ 。《涉江采芙蓉》
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_____▲____,去日苦多。《短歌行》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
④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映带左右。又有清流激湍 , ,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⑤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诗句是“ ▲ , ”。
⑦《游褒禅山记》体现全文中心的一句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⑧《离骚》中屈原献身理想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清涧的石板
贾平凹
我们终于来到陕北清涧,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里走走。
到了乡村,几乎就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的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一见有了生人,忽地跑开,兀自去一边玩起乒乓球。球案纯是一张石板,抽、杀、推、挡,球起球落,声声如珠落玉盘。
终于在一所石板房里,遇见了一个石匠。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留半头白发,向后梳着,戴一副硬脚圆片镜,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碑面光腻,字迹凝重,每刻一刀,眉眼一凑,皱纹就爬满了鼻梁。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里,地缺土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几个好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他们祖传下来的待客的油旋,也就仿制成石板的模样,那么一层一层的,好吃耐看。他说,当年陕北闹红,这个村的石匠都当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 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他说,他的叔父,一个 游击队的政委, 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他们又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合石板棺材掩埋了。结果,游击队并没有跨掉,反倒又一批石匠参加了游击队……
老人说着,慷慨而激奋,末了就低了头刻起碑文了,那一笔一划,入石板三分。旅人都哑然了,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他们不再是一种入了奇境的好奇,而是如走进佛殿一般的虔诚,读哲学大典一般的庄重,静静地作各人的思考了,问起这里的生活,问起这里的风俗,末了,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
“到山上走走吧,你们会得到答案的。”老人指着河对面的山上说。
走到山上,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墓地。每一个墓前不论大小新旧,出奇地都立着一块石板——一面刻字的石碑,形成一片石板林。近前看看,有死于战争时期的,有死于建设岁月的, 每一块碑上,都有着生平。旅人们面对着这一面面碑的石板,慢慢领悟了老人的话:是的,清涧的人,民性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錾下去,会冒出一束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竖起来。他们或许是个将军,或许是个士兵,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孺,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 (对原文有删改)
16、在第二段中,作者说清涧的乡村是“神话的世界”。请根据该段的内容,简要概括这个“神话世界”的主要特点(3分)。
答: 。
17、第五段中老人让“我们”到山上寻找“答案”
①寻找什么问题的答案?(2分)
答: 。
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3分)
答: 。
18、综合全文,简要分析“石板”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写“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既表现了清涧的建筑特色,也暗示了这里的封闭落后。
B、文章较为详细的写了一位老石匠,他身上比较突出的体现了清涧人的性格,是清涧人的代表。
C、从文中老石匠的话里可以知道,清涧人之所以多用石板是“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
D、文章写旅人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比喻新颖贴切,又十分切合当时的环境。
E、本文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人文景观与深邃的思想内涵为一体,堪称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佳作。
答: 。
五、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在乡下中学读书的女孩,总觉得自己屈才,和班上同学比,自己成绩稍差,她就抱怨老师“水平太低”;参加县里的中学生作文比赛没获奖,她又埋怨比赛组织者“有眼无珠”;父母过早双亡,兄妹相依,她更是责怪当局长的哥哥不设法把她送到省城更好一点的中学读书。
  一天,友人倾听了她的哭诉,沉默了许久,才说:“为什么我听到的全都是别人的错误和责任呢?每个人在他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对自己负责啊。”


展开余下试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中一年级 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以偏概全。“人们不再具备……只能浏览……” 言过其实,原文中说的只是特例)
2.B(“反对写作”“互联网技术遭到反对”理解错误,原文中只是说“担忧”,并未提及“反对”)
3.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注定会……”表述绝对,把希望变成必然,原文说“应该……”“必须希望如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如:往,到)
5.C(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①介词,被;②介词,在。B.①连词,而,②介词,用、拿。D.①连词,即使;②连词,虽然)
6.D(本文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烦恼以及看淡得失的旷达态度)
7.(1)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着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劝酒。(“渔樵”,1分,“捕鱼砍柴”及其同义、近义短语均可;“侣”“友”1分,翻译成“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或“把……当做伴侣“把……当做朋友”等能体现其意动用法的短语均可;“属”1分,翻译成“劝酒”“敬酒”等同义、近义词语均可。大意2分)
(2)唐朝的和尚慧褒起初在华山脚下筑舍定居,并且死后埋葬在那里。(“舍”1分,翻译成“筑舍定居”“定居”等均可;大意1分)
(3)派遣将领守卫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发生)。(“所以”1分,翻译成“原因”“缘故”或其它意义相近的词语均可;“非常”1分,翻译成“意外的变故/事件/事故”或其它意义相近的短语均可;大意1分)
8.《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叫宴序,而不是赠序)
9、D(A.斯文:这篇文章;B.可怜:可爱;C.非常:不一般)
10、C(①②⑩名词活用做动词/③⑨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⑤名词活用做状语/⑥形容词活用做动词/⑦⑧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11、D.(A.判断句;B.状语后置;C.被动句)
12、C(北宋临川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12)
(1)虽九死其犹未悔 (2)青青子衿 (3)长路漫浩浩 (4)俯察品类之盛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6分。每空1分,见错该空不得分)
1、人生几何,譬如朝露2、羁鸟恋旧林3、所思在远道4、渺沧海之一粟
1、杨柳依依,雨雪霏霏2、哀民生之多艰3、依依墟里烟4、凌万顷之茫然
诗歌鉴赏
13这首诗抓住了江、山、花、鸟这四种意象,描绘一幅美妙图画: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的一团旺火。
14燃,有动态感,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的一团旺火。
15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写出了碧江、白鸟、青山、红花四景,景象清新,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后两句诗揭示出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四 散文阅读
16、这里从建筑到日常用品,从生活、学习到娱乐,无不与“石板”密切相关。
17、①这里的人是怎么样的人?(或:清涧人有着怎样的性格?)
②清涧人的性格朴实无华、坚强不屈、生死不渝。
18、①全文所写内容均与“石板”有关,“石板”构成行文的线索;
②“石板”象征着清涧人民;
③“石板”象征着朴实无华的性格,坚强不屈的精神。
19、B、D。
A写封闭落后非本文立意。C纪念石板功劳的只是“油旋”。E无“自然风光”,也就谈不上“情景交融”。
五写作(40分)
[评分细则]
(1)分类打分:
(2)注意事项:从二类中(32分)入手,其基本标准是内容充实、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以此为基准,在内容、立意、构思、表达等任意一方面比较好的,可升入一类;语言表达较差或书写特别凌乱的,打分可适当下调。完全文不对题的,在四类以下打分。
(3)扣分:①600字以上800字以下,每少50字扣1分;字数不足400字的,在五类内打分。②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较多的酌情扣分,最高扣2分。 (113.140.34.8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12—2013”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