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336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36]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浙江衢州2008
  (一)(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
  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
  衡于虑 而后喻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9.战国 儒10.(1)田间、田地 (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 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2.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吉林长春卷)2007


浏览完整试题  200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动心忍性(同“韧”,使……坚韧) B.困于心(同“捆”,束缚) C. 衡于虑(同“横”,梗塞。)
  D.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给下面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文中画线的ab 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 的道理,进而提出了
  的论断(用原文语句回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请归纳文言语段的中心论点。
  答案:1.B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内(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谏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或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 ;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 ,“衡”意思是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苦: 2曾益其所不能 曾:
  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翻译下面的句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文中原句回答)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bì犯过失 同“横”,梗塞,不顺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略5.(1)使……痛苦(2)同“增”,增加(或:增加)6.过渡(承上启下)7.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9.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绍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8 9 10A D C
308|评论

求助知友
vinsontcm |七级采纳率46%
擅长领域:历史学中医地理电影历史话题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了^-^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5条
2009-03-24 19:59XWZQXWZ| 四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考题一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被任用) B、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 D、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2、选出与“困于心”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生于忧患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万钟于我何加焉 D、欲有求于我也


展开余下试题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地中被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改正)
D、生于忧患(生存在忧患中)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B、所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C、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能够忍耐,给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这样能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C、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法家拂士 ” 和 “敌国外患
D、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其中的“死于安乐”一句。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文章结构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
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题二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C、而后喻(明白)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外面)
2、选出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躬耕于南阳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皆朝于齐 D、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困惑, 思虑堵塞, 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了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
没有敌对的国家,国家常常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一定灭亡。
D、(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得文章的论证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只要经受了艰苦磨难,就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D、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强调的是 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练。
考题三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劳其筋骨(劳累) B、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国恒亡(灭亡)
2、选出与“征于色,发于声”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战于长勺 B、皆于美于徐公
C、生于忧患 D、所恶有甚于生者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乏其身(使他物资缺乏)
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D、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D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A、忧患能激励人兴奋起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B、忧患能使人有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安逸享乐使人很快就死亡。
C、忧患能激励人更好地生活,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D、忧患能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强调造就人才不可缺的条件是:经受磨难。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情况下容易灭亡。
C、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难,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受磨练”。
D、本文的论述的重心是“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B、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C、作者认为国家要长久不衰,就必须有“法家拂士”和“无敌国外患”。
D、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
考题一
1、C 2、B 3、D 4、A 5、D 6、C
考题二
1、D 2、C 3、C 4、B 5、C 6、A
考题三
1、A 2、A 3、A 4、D 5、D 6、C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 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C.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公与之乘(《曹刿轮战》)
3.本文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
三、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展开余下试题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6分)
(1)所以:__________ (2)恒过:__________ (3)行:__________
(4)喻:__________ (5)入:__________ (6)忍:__________
2.写出通假字所通的字并加以解释:(2分)
(1)“曾”通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 (2)“拂”通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
3.选出“于”字在句式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3分)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管夷吾举于士
C、征于色,发于声 D、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4.翻译画线句为现代汉语:(6分)
译文:(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能体现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本文议论中心十分明确,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为例,暗示________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_____________更应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是从______ 面充分论证了这一点。(4分)
7.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 _ ___,____ ______。(2分)
8.本文中心论点是 “ ”,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____ __”。(2分)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如把它译为现代汉语,前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分)
1|评论
2009-03-24 20:01淡影儿| 三级
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2分)
5.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2分)
[答]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故 所以 ②是 这种人
7.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8.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8.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
9.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1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3分)
1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3分)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死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
1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选择答案,将它们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A D )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17. 《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4分)
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4分)
18.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4分)
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21文中写到成就事业要先经受磨难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此文段选自课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2分)
22.第二自然段论证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中考古文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