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46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68]
北京市东城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语 文 试 题
北京市东城区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 50分。考试时长1 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 5分o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 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微见风采,粗陈指归,如有未合,舍而及他,徐复托事造端,以物类相求,于是权意往往而释。吴郡太守朱治,权举将也,素加敬。权曾因事望之,而难自诘让,忿忿不解。瑾揣知其故,不敢显陈,遂于权前为书,泛论物理,因以己心遥往忖度之。毕,以呈权,权喜,笑曰:“孤意解矣。颜氏①之德,使人加亲,岂谓此邪?’’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与相反覆,惟瑾默然,权曰:“子瑜何独不言?”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权闻之怆然,乃曰:“特为君赦之。”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日:“瑾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注:①颜氏:指孔子的学生颜渊,以德行著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中司马 转:改任
B.徐复托事造端 造:前往
C.权曾因事望之 望:怨恨
D.暂省瑾言者 省:考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于时服其弘雅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蒙生成之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权闻之怆然,乃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陛下若抑威损忿
若人前为寿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末避乱(于)江东
B.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
C.瑾揣知其故,(且)不敢显陈
D.臣谢过不暇,(诚)不敢有言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消除孙权的怀疑,诸葛瑾出使蜀国时与诸葛亮聚面只谈论公务,私下不相往来。
B.诸葛瑾能够揣摩孙权的心理,选择劝谏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所以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C.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讨伐东吴。诸葛瑾写信给他,劝他以大局为重,放弃对东吴动武。
D.诸葛瑾之所以能取得孙权的信任,是因为他一贯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谨慎做事。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o
10.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浏览完整试题①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
②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 2题。
杏 花
唐•温宪
团雪上睛梢,红明映碧寥。店香风起夜,村白雨休朝。
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澹然①闲赏久,无以破妖娆。
注:①澹然:即“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
1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上”字非常具有动感,展现出杏花开放时的蓬勃生机。
B.颔联既写出杏花的香气与色彩,又暗示了诗人赏花的时间和地点。
C.颈联写出了杏花开放时花朵繁茂、凋谢时对春光恋恋不舍的情态。‘
D.这首诗既有对杏花工笔重彩的特写,又有对杏花盛开全景的渲染。
12.诗人在尾联写自己是以不经意的心情赏花,但又写自己看了很久,这样写是不是矛盾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5分)
(齐景)公问晏子曰:“古者君民而不危,用国而不弱,恶乎先之?”晏子对曰:“婴闻之以邪莅
国以暴和民者危修道以要利得求而返邪者弱古者文王修德不以要利灭暴不以顺纣干崇侯①之暴礼梅伯之醢是以诸侯明乎其行百姓通乎其德故君民而不危用国而不弱也。”
(取材于《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崇侯:人名,指崇侯虎。下文的梅伯也是人名。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过蒙拔擢, , ,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③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⑤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前赤壁赋》)
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 。(李清照《声声慢》)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 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5—1 7题。
①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指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②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③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④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取材于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类遗产观的改变,使许多重要的文明遗迹得以保留,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转型。
B.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
D.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
16.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两项是(4分)
A.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B.被焚毁近90年的故宫中正殿近日复建竣工,完整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全貌。
C.我国有关部门正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数据。
D.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亲眼目睹并学习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E.手工绘制内画鼻烟壶费时费力,有人设计出自动生产流水线以提高制作效率和产量。
17.在第①段中的“传统的遗产观和第④段中的“现代的遗产观”中,“遗产各指的是什么?(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 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 8—21题。


展开余下试题游了三个关
①童年时,我背诵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总是想象着西行的客人跨上骏马,跟征戍边疆的友人挥手告别。在扬着灰土的城楼底下,乐师们弹起了琵琶,吹响了笛子,歌伎们在唱着清扬婉转的曲调。然而阳关究竟在地图的哪一个角落,我却从来没有仔细地寻找过。几十年以后,我终于来到了这个记忆中珍藏了很久的地方。
②当我踏着金黄色的沙土,攀上一个矮矮的小丘,眼前的阳关就像一间倾圮的土房,只剩下四垛厚厚的泥墙,孤单地兀立在蓝天底下。它被沙漠里的风暴长久地剥蚀着,形容憔悴,看不出丝毫威武的气度。这就是令我神往了许久的阳关?难道它当时也是这样矮小和破败?难道是冷酷的时间老人磨损了它原来庄严的容颜?难道是诗人的篇章将它升华成一个海市蜃楼似的幻影?在小丘底下,绵延的沙漠被暗红色的夕阳镀出了金灿灿的轮廓,微微耸起的沙丘旁边,围上了浓重的光痕。而在倾斜的洼地里,光线却显得有点凡暗淡,一股潮湿的雾气正升腾而起,映着渐渐沉落的阳光,闪烁出紫红色的光影来。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湖泊,像是从天上掉下的一面镜子,反射出夕阳的余辉,显得分外的晶莹和明亮。听说这是古代出产天马的地方,当时给汉武帝进贡的那些雄赳赳的骏马,有不少就是从这儿送去的。
③我在小丘附近的沙漠上徘徊着,从远方走来了一个彪形大汉,赶着头高高大大的骆驼,慢慢地跋涉着。在骆驼的背上,结结实实地驮了几捆树苗,骆驼颈脖底下挂着的铃铛,发出悠扬的响声。这浓眉大眼的汉子,踏着沉甸甸的步伐,威武地走着。这儿在凛冽的寒夜里再也听不到敲响刁斗的声音,再也不会有长驱直入攻破楼兰的丰功伟业了,但是汉唐将士的后裔把树苗运到沙漠里来,开辟出绿洲和良田,他们的功劳是绝不会比古代名将逊色的。
④玉门关也是因为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那首诗,深深地藏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了。我在敦煌西北的戈壁滩上颠簸着,寻觅着。热心的司机知道我来一趟很不容易,开着车认真地寻找起玉门关来。我们终于瞧见了一个用泥土砌成的城堡,四面的围墙大约有两丈来高,像个硕大的木桶被孤零零地丢弃在戈壁滩。我站在破败的城头上眺望,四周的戈壁滩真是广漠无垠,一片苍茫。遍地灰黑的小砾石,几棵稀稀疏疏的暗绿色的芨芨草,显得那样的浑浊,一点儿也没有葱茏的感觉。正是因为美的消失,才会感到一种永恒的惆怅。不用说玉门关以西,就是玉门关以东,都丝毫没有春风送绿的影子。原来当年王之涣是在凉州写的那首诗,凉州离敦煌还有一千多里的路程,那儿是个水草丛生的地方,这就足可能让诗人想象玉门关附近该有一片可爱的绿色了。诗人给戈壁滩头带来的绿色的幻想,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依旧藏在许多人的心里。为什么这首诗有如此令人惊讶的魅力呢?大概是因为它抒发对于生命热爱的缘故罢。在土地上只要有一大片碧绿色的树木,就会吸引人们前来,搭起美丽的房屋,留下欢乐的笑语。
⑤在戈壁滩上漫游以后,再去看一看建成于明初的嘉峪关,就觉得它的背景太狭窄了。附近就是村舍和市集,缺乏那种将天空和土地连成一片的雄浑气势,尽管它前后毗连的三座高大的城楼是阳关和玉门关的土墙无法比拟的。我沿着石级攀上宽阔平坦的城头,清楚地看到了三座城楼两侧被围墙圈出的两块很大的空地,它们过去大概是用来操练兵马的,然而现在却显得那样的空旷和静谧,丝毫也感受不到那种枞金伐鼓和旌旆逶迤的气氛了。
⑥巍峨的嘉峪关给我留下的印象,却还不如阳关和玉门关的土墙来得强烈,这是为什么呢?我一时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一个人的印象有时候是很难解释得清楚的,不过这印象确实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里,使我的心变得开阔起来……
(取材于林非同名散文,有删改)
1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几十年后终于来到阳关,弥补了童年因阳关过于遥远而无法到达的遗憾。
B.作者认为现代人用绿化方式改造沙漠的成就与古人开疆拓土的功业同样伟大。
C.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维和王之涣的代表作,但很难体会作者更喜欢谁的作品。
D.文章记录了作者游览三个关的行踪,展现出塞外名胜古迹独有的风光和神韵。
E.文章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将对现实景物的描绘与富有历史感的联想结合起来。
1 9.文章第②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阳关及其带给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0.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嘉峪关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不如“阳关和玉门关的土墙来得强烈’’?(6分)
21.文中说“正是因为美的消失,才会感到一种永恒的惆怅”,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不少于200字)(1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o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演奏了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这位演奏家总共收到了32美元。而几天前,他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需200美元。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市东城区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 50分。考试时长1 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 5分o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 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微见风采,粗陈指归,如有未合,舍而及他,徐复托事造端,以物类相求,于是权意往往而释。吴郡太守朱治,权举将也,素加敬。权曾因事望之,而难自诘让,忿忿不解。瑾揣知其故,不敢显陈,遂于权前为书,泛论物理,因以己心遥往忖度之。毕,以呈权,权喜,笑曰:“孤意解矣。颜氏①之德,使人加亲,岂谓此邪?’’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与相反覆,惟瑾默然,权曰:“子瑜何独不言?”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权闻之怆然,乃曰:“特为君赦之。”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日:“瑾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注:①颜氏:指孔子的学生颜渊,以德行著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中司马 转:改任


展开余下试题 B.徐复托事造端 造:前往
C.权曾因事望之 望:怨恨
D.暂省瑾言者 省:考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于时服其弘雅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蒙生成之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权闻之怆然,乃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陛下若抑威损忿
若人前为寿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末避乱(于)江东
B.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
C.瑾揣知其故,(且)不敢显陈
D.臣谢过不暇,(诚)不敢有言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消除孙权的怀疑,诸葛瑾出使蜀国时与诸葛亮聚面只谈论公务,私下不相往来。
B.诸葛瑾能够揣摩孙权的心理,选择劝谏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所以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C.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讨伐东吴。诸葛瑾写信给他,劝他以大局为重,放弃对东吴动武。
D.诸葛瑾之所以能取得孙权的信任,是因为他一贯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谨慎做事。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o
10.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
②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 2题。
杏 花
唐•温宪
团雪上睛梢,红明映碧寥。店香风起夜,村白雨休朝。
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澹然①闲赏久,无以破妖娆。
注:①澹然:即“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
1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上”字非常具有动感,展现出杏花开放时的蓬勃生机。
B.颔联既写出杏花的香气与色彩,又暗示了诗人赏花的时间和地点。
C.颈联写出了杏花开放时花朵繁茂、凋谢时对春光恋恋不舍的情态。‘
D.这首诗既有对杏花工笔重彩的特写,又有对杏花盛开全景的渲染。
12.诗人在尾联写自己是以不经意的心情赏花,但又写自己看了很久,这样写是不是矛盾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5分)
(齐景)公问晏子曰:“古者君民而不危,用国而不弱,恶乎先之?”晏子对曰:“婴闻之以邪莅
国以暴和民者危修道以要利得求而返邪者弱古者文王修德不以要利灭暴不以顺纣干崇侯①之暴礼梅伯之醢是以诸侯明乎其行百姓通乎其德故君民而不危用国而不弱也。”
(取材于《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崇侯:人名,指崇侯虎。下文的梅伯也是人名。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过蒙拔擢, , ,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③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⑤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前赤壁赋》)
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 。(李清照《声声慢》)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 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5—1 7题。
①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指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②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③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④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取材于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类遗产观的改变,使许多重要的文明遗迹得以保留,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转型。
B.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
D.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
16.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两项是(4分)
A.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B.被焚毁近90年的故宫中正殿近日复建竣工,完整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建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东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