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535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35]
2013安徽省江南十校开学考试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3届高三开年第一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浅阅读成为习惯
海量信息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存在几方面弊端:其一,阅读变成了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的特点;其二,一些人无论读什么书都喜欢速战速决,无论读哪类书,都是浅尝辄止,不钻研其内涵、不求甚解}其三,人们对一些所谓有用的功利性书籍趋之若鹜,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著作王之不理。
白岩松指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还有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但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王蒙认为,如此阅读报刊,人们看似无所不知、夸夸其谈,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他建议人们读书时,不要只满足于浏览,要学会沉下心来阅读。不要只读那些令自己感到舒服、快乐的书,还要适当读些沉重、费劲的书.循序渐进。
还有专家指出,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读书一定要慢节奏、慢速度,因为只有在缓慢阅读中,读者才能从文字里寻觅和感受到乐趣,才能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如今手拿一部平板电脑,一边喝咖啡一边阅读成为一道都市风景。对新一代读者来说,上微博是继社交网站之后最为流行的阅读方式。140个字以内的独特文体,使人们在上面发布、分享、评论的内容被拆解成零碎、跳跃、简单的文字。
张贺表示,微博往往是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蝗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问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莫言、王安忆等作家也对此表示不乐观;互联网、微博虽给人们提供了写作速度的可能性,写得很快,然后就会变得很粗糙……但现在还很难预料它将把大众写作引向何方。
对于现在流行的网络词典,许多人贪图其阅读的方便,放弃了大部头的传统工具书。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认为,网络词典只是提供了线索,不能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如果从事教学、研究等工作,这些网络词典显然走靠不住的。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分析,价格便宜、获取便利是读者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读者花同样的钱,一本纸质书可以购买三本电子书。在便宜的诱惑面前,不少人远离了内容丰富、深刻的纸质图书。
张贺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拿出大块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社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而严肃作品销量江河日下。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读倾向,显然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
张贺还建议,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对读者和出版界而言,才是双赢之举。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
“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比如,用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等最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社会动物》,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异类》等国外社科作品,虽然是流行读物,但视角新颖,知识新鲜,深入浅出,有益有趣,一样登上畅销书榜。”
浏览完整试题
张贺提醒,读者对于互联网的利弊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与浅薄。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王蒙认为,出版业向传媒看齐和蜕变,放弃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这是文化的灾难。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出版的自救之道是在产品质量上和传媒划清界限,坚守自身的文化品格。
(2012《半月谈》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浅阅读方式弊端的一项是(3分) ( )
A.阅读变成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特征。
B.人们喜欢速战速决,不钻研书的内涵,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C.人们偏爱功利性书籍,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作品置之不理。
D.使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社会越来越危险。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
B.要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读书还是要提倡慢节奏,慢速度。
C.浅阅读之所以盛行,根本原因是电子书价格便宜而又十分方便。
D.当人们兴趣点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知识分子”往往会成为“知道分子”。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海量信息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B.在网络时代,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昀浅阅读倾向则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不是最佳选择。
C.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是读者与出版界互相提升的许多办法中的一种。
D.作为读者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它的泛滥与浅薄,不应放弃传统的阅读。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 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变封建而为郡县
C.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分)
译文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寓 意
[宋]晏 殊
油壁香车①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②中,
鱼书③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①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②萧索:缺乏生机。禁烟;指寒食节禁烟火。③鱼书:指书信。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是一首含蓄有致缠绵悱恻抒发幽怨难明的政治抒情诗,寄托自己的情致心意, .
B.首联运用虚实相间及借代手法,点明诗作主旨,奠定了全诗幽怨的感情基调。
C.颈联采用对仗(对偶、对比)手法,写出眼前借酒解闷,形容憔悴,心境沮丧凄凉情状。
D.尾联宕开一笔,由设问自答作结,深化主题,表达山高水长重逢无望、寄书无门之苦。
9.请从诗作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颔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5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 。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2) ,帝乡不可期。 ,或植杖而耘耔。 ,临清流而赋诗。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展开余下试题
旷 野
余秋雨
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许他很少来到旷野。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
“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一种陌生,但对地牮来1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
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一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成长得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
前年,我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一滴水的,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的证言。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一起投向“同体大悲”。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
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面在旷野问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大多随风飘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迭数千公里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冷漠的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迷?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泣”,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请看辽阔的旷野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f寻找生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万般珍惜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
人类也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蚊蝼还要细微万倍。曾听到过《出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清楚.在这样的长途闻,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还能做什么呢?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余秋雨作品集》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
A.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
B.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
C.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
D.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
E.人类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长途跋涉中,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什么事也做不了。
12.文章以“旷野”为线索,联想到了哪几件事?这样写有何用途?(6分)
答:
13.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1)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3分)
(2)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3分)
答
14.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3分) ( )
A.虽然因囊中羞涩而食不裹腹的小王此时正痛心疾首地盘桓在江边,但狡黠的交警依然故我,坚持要给险些肇事的他以处罚,并说这样做可以起到杀一敬百的作用。
B探月卫星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嫦娥工程”是一场永无止境、勇攀高峰的接力赛,凝聚着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抒写着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斩新篇章。
C.此次世锦赛,陈一冰在吊环比赛中的动作飘逸,到位精确,达到了体操迷们企盼的最高境界,既使再过分挑剔,也找不到他动作的瑕疵。
D.渴慕宣泄,欣羡纹身,竞成了不少涌跃参加野外生存训练的官员们的常态心理,这让前来察访的李书记始料未及,他决计精兵减政并整饬这里的人浮于事的工作作风。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旦将形式作为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形式昀追求超过对本质的坚守,就变成了舍本逐末。
B.生态主题公园中景物繁多,让人目不暇接,连接各景观的廊道鳞次栉比。
C.前一阵炒得洋洋洒洒的“中国式过马路”就是一个凸显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心态焦虑的典型的例子。
D.彭名燕的《倾斜至深处》,其书写的内容让读者耳濡目染——家长里短、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即大众的生活。
1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渡江战役纪念馆坐落于滨湖新区,高大的船形馆身静立水中。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沐浴着暗黄色的船身上,既壮观又美丽。
B.中国水利部部长日前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发出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年内,中国就会发生干净水源枯竭。
C.蓝牙是10世纪统一丹麦的国王瓦伊金的绰号。开发“蓝牙技术”的企业以此给它命名是想让它在本领域逐步占有统治地位。
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诚信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18.下面是一段新年祝福语,请在下面横线处,另写四句话;要求前后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给你的新年祝诺:让笑容每时挂在脸庞, ;让阅读成为滋养教育生涯的清茶, ; ,让学养日益丰满; ,让步伐更加执着。
展开余下试题
19.根据要求改写下面这段话,但不得改变原意。要求:(1)结构上先分后总;(2)语体色彩上平白如话,通俗易懂;(3)语句通顺流畅。(5分)
学生的成长要有跃动的节拍和流畅的旋律,教育要合着这种节拍。老师对学生教育,有时,不能等一下:等一下,会错过转瞬即逝的美景,等一下,会浇灭学生满怀的期待;有时,老师对学生教育却又要等一下:等一下,能让学生更专注地欣赏文本,等一下,会让孩子更细心地体味生活。
答:
20.请以“语言”为开头,写一段话,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6分)
答: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甘愿接受规则约束的心灵是真正自由的心灵;相反,无视规则,对抗规则的心灵则是被魔鬼钳制着的心灵。在规则面前低头,是人类崇高精神的最佳表现……规则看守的世界才是高贵生命的圣洁花园……
请根据此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安徽省2013届高三开年第一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
1.D【解析】“……社会越来越危险”不是阅读方式的弊端,而是文中有关专家预测的实用主义风气危害的一个信号,其余可参见第一段。
2.C【解析】“价格便宜”与“十分方便”不是根本原因,只是首要原因。A.参见第四段,B.参见第四段,D.参见第六段。
3.C【解析】“互相提升的许多办法中的一种”有误。参第十一段,原文是“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只有……才”,必要条件,舍此无他,别无选择,“许多办法”显然与原文不合。A参第一段,B.参第十段,D.参第十三段。
二、(33分)
4.B【解析】惩:借鉴。
5.C【解析】C.他们的。A.却;于是。B.认为;成为。D.代词,他们;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D【解析】“可能会……”理解有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必”字。作者认为仅凭个人智慧要想使国家一定不会危亡,道理上也是一定讲不过去的。
7.(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2)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3)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系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8.A【解析】“政治抒情诗”有误,这是一首爱情诗。
9.本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勾画出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院子里,池塘边清丽的梨花,柔软的柳絮都沐浴在溶溶如水的月光中,陶醉在轻柔如抚的微风里。诗人寓情于景,借助素淡乐景衬托出淡淡的哀愁。
10.(1)惠风和畅,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2)富贵非吾愿,怀良辰以孤往,登东皋以舒啸。
三、(24分)
11. CE【解析】C.“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 有误,“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只是他们取经过程中跋涉旷野、遭遇危机时的行为和精神的表现以及感受,不能说是最终目的;目的应是“关爱生命”。(“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E.“……什么事也做不了”理解有偏,不是做不了,而是不应该做。作者意思是人类除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外,再做其他事也没有意义了。
12.联想到了沙漠里的胡扬树,法显、玄奘等佛教旅行家,上海旅行家余纯顺。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事例,一是为了渲染宇宙旷野的浩瀚伟大与广博,二是为了衬托生命个体的渺小、孤独与顽强。
13.(1)只有把柔弱的躯体同与生命群落密切相关的社会与自然一一联系起来,通彻中外、上下以及人我之后,那才是一种至情、至爱、至理的仁爱。(2)作为渺小生灵的人能“修得同船渡”,的确不易,所以我们要努力维护人生百年的和平,和谐共处,惺惺相惜,对破坏人类和平、和谐的事情,要敢于阻止并与之斗争。
14.(1)在无限空旷的宇宙间寻找生命,动辄多少光年,耗时千万年尚无消息,然而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就竟然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何等不易!所以我们应万般珍惜,相互慈悲,切勿互相糟践。(2)在宇宙长河中,人类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十分卑微的流浪者,在人类艰难的长途跋涉中,我们唯有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了。(3)旷野何其博大,人类何其渺小,因此我们既感叹行路难,又要作逍遥游,既要身寄星云,也要爱及八荒,人虽微若蚁蝼,却要懂得安详,既要敬畏生命,更要懂得慈悲为怀。(这是道开放题,意思相近,合理即可)
四、(24分)
15.C【解析】C.“既使”应为“即使”;A.“裹腹”应为“果腹”,“敬百”应为“儆百”;B.“抒写”应为“书写”,“斩新”应为“崭新”;D.“纹身”应为“文身”,
上一篇: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试卷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模拟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3安徽省”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