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57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4]
《当仁不让于师》同步训练
第1单元 第2课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绥(suí)之  喟(wèi)然
卓(zhuó)尔 诲(huì)人
B.莞(wǎn)尔 箪(dān)食
瓢(piáo)饮 曾皙(xī)
C.侍(shì)坐 饥馑(jǐn)
哂(xī)之 以俟(sì)
D.舞雩(yú) 户牖(yǒu)
哭恸(dònɡ) 铿(kēnɡ)尔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 ⑧唯求则非邦也与? ⑨其人也而有斯疾也!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⑦⑧⑨ D.③⑤⑨
3.下列句子中的“尔”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有所立卓尔 ②夫子莞尔而笑 ③吾无隐乎尔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子路率尔而对 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⑧作计乃尔立
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4.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宗庙之事,如会同
5.选出与“今齐地方千里”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6.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B.加之以师旅。
C.夫子哂之。
D.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使足民。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C.稍稍宾客其父
D.粪土当年万户侯。
8.对选文10一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表明子路率直自信,勇于任事的性格
B.对冉求的回答,孔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也是讲的治理国家的大事
C.孔子对曾皙的回答,喟然长叹,欣喜、自慰、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D.对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很是满意,但对子路的不“知方”大为不满。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鼓瑟希(稀疏)
B.春服既成(指夹衣或单衫) 冠者五六人(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浏览完整试题C.童子六七人(少年,不到20岁的人) 咏而归(唱歌)
D.吾与点也(介词,和,同)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三个孩子)
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端章甫。
B.鼓瑟希,铿尔。
C.孰能为之大?
D.左忠毅公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11.对下列各文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受伤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戴帽子的有五六个人,未戴帽子的有六七个人。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共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又是谁呢?
12.选出下列对本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育循循善诱,于谈话中蕴涵丰富哲理。
B.从在文中的表现看,子路是个轻率急躁的人。
C.孔子之所以赞许曾皙的观点,是因为曾皙所谈论的不是政治。
D.冉有是孔子的一个性格比较谦逊的弟子。
三 经典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1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 夫子B: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15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分)
第1单元 第2课
1【答案】 B(A.喟:kuì,C.哂:shěn,D.恸:tònɡ)
2【答案】 D(①知通“智”,②矢通“誓”,④以通“已”,⑥希通“稀”,⑦莫通“暮”,⑧与通“欤”)
3【答案】 C(形容词词尾/代词“你”/代词“这样”)
4【答案】 AD(AD是或者,连词,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
5【答案】 B(方圆:A方形,C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D副词,正)
6【答案】 A(都是“的”,BCD都是代词)
7【答案】 A(都是使动词,B形作动,CD都是意动用法)
8【答案】 D(“不满”不当)
9【答案】 D(与:赞成;三子:三个人)
10【答案】 D(ABC都是名词作动词用,D是使动用法)
11【答案】 C
12【答案】 C
13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14 (1).孔子 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15( 1).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
(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 (120.34.175.70)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当仁不让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