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17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1]
乌兰浩特一中2013届高考押题卷语文试题
乌兰浩特一中2013届高考押题卷
语文试题 2013年5月25日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刚性之美与审美文化反思
杨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民族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这种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审美观念、意识,突出表现为狞厉、朴野、原力、劲健等外在形式,总体而言可称之为刚性之美。这种审美意识,在蒙古族史诗中以各种不同形式得以表达和实现。蒙古史诗中蕴含的勇敢、充满力量和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无疑构成了蒙古族史诗的主旋律。史诗的典型描写如兽性艺术类比、萨满祭祀的查玛面具的特征描写,其中就多次描述神秘怪异之美,这种由民间文化信仰而生的狞厉之美,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神秘狰狞之美迥然有别,它突出表现在由某种功利带来的可怖、威严、畏惧的审美内涵,体现了重在内容而非形式的刚性之美。这种审美范畴多与蒙古族史诗等口传文化相联系,深受蒙古族独特历史社会背景的影响。
史诗中对于古朴尚“白”遗风的礼赞、对自然风光游牧方式的依恋,这种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从审美主体方面深刻的影响了文学朴野美的性质和内容。蒙古族对于女性的健硕之美的颂扬,最恰切地表达了游牧民族对女性“外柔内刚”的审美要求。马的劲健的形体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蒙古族民众恒定的心理积淀的体现,是蒙古族审美和思维的体现。从萨满祭祀演化而来的舞蹈(萨满仪式化的蒙古族的安代舞、东北的秧歌舞),向世人展示仍存活于当代日常生活中的蒙古族崇尚原始力量的审美观念的魅力,形象地体现出蒙古族来自于民间原生态文化的审美价值。刚性之美不同于汉民族审美范畴中的阳刚之美。汉族的阳刚与阴柔是两个相对而生的概念。起初是哲学范畴的概念,它原为阴与阳、柔与刚两对概念,刚性美与柔性美形成了对举统一的关系,这一点在为数众多的美学著作中较为常见。汉族的阳刚是由哲学范畴阴阳对立而创构的美学范畴,阳刚和阴柔的对举统一贯通始终,二者契合相生,共同成就了汉民族审美范式的延展。从渊源的追溯中可以看出,阳刚产生于宇宙阴阳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而且是与阴柔相生相存,融通和合。从深层上追述,文艺的动力、根源是阴阳,体用、表现是阴柔。在比照蒙古族刚性之美的渊源、拓展刚性深层意义时,我们更注重刚性生命精神的野性、朴拙、迷狂,这些由萨满原始宗教所突显的原始初民的审美范畴,而这迥然不同于汉民族的阳刚审美范畴。从审美表现形态上比附,蒙古族的狞厉、朴野、原力、劲健的审美表征涵盖了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各个领域。而阳刚阴柔之美作为汉民族的美学范式,蕴含了世间的文采形式美、文学艺术美。
浏览完整试题
跨文化、跨民族的比较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作为蒙古族人民美学精神之源的“刚”性之美附着于历史文化中并流传后世。蒙元时期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融合,元代的文学审美风潮也一改前代的含蓄、文雅、简古的特色,逐渐形成疏狂、拙野、壮伟的特色。在当下语境,从人类学角度阐释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实践意义,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途径。
蒙古族至今还保留有许多带有原始意味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艺术,它的价值正在于它的原始性。而这些具有原始色彩的歌舞及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更多地用于日常生活,体现日常审美情感。体现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自然观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因此,从全球化的发展角度而言,蒙古族审美研究为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共生和发展提供有力参照。 &
上一篇:
广兴中学八年级下册期未模拟试题
下一篇:
2013届初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乌兰浩特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