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2542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2]
高一古诗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之古诗鉴赏(教师版)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1、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解析】(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2、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3、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攲(qī):倚、依。
(1)这首词中蕴含着主人公哪些“恨”?
答:不知行踪之恨。音讯杳然之恨。夜间风竹之恨。梦中难寻之恨。
或:离别之后不知行踪之怨,触目凄凉满耳秋声之愁,天长水阔杳无音信欲诉无门之闷,空床独宿寂寞凄凉之苦,思梦不成灯花黯淡之恨。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赏析。
答:这两句诗可谓情景交融,其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竹秋韵,但万叶千声在主人公听来都是怨恨之声,引发了无限离愁别恨。
(答出“情景交融”和“拟人手法”分析恰当的也可)
【注解】
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秋韵:即秋声。此谓风吹竹声。
攲(qi)倚、依。烬(jin)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烬。


浏览完整试题【赏析一】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上片描写思别后的孤凄苦永和对远人深切的怀念之情。下片描写思妇秋夜写到夜间之秋声,形声交错。其景愈转愈凄凉,其情愈深沉。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但词人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地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花间派词人的不同之处。词的上片:“别后”二句,不知行踪之恨。“渐行”二句,音讯杳然之恨。词的下片:“夜深”三句,夜间风竹之恨。“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全是怨恨。借风竹之声诉离怨别恨,很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敲”字,极赋神韵,有使此两句字字敲心,声声动魂的神力。“故”二句,梦中难寻之恨。艺术特色:全词八句,突出“恨”字,层层递进,笔触深沉婉曲。
4、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4分)
答:运用列锦手法。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由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一点1分)
② “凫雁满回塘”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 通过想象(虚写)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思乡之情。
5、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5分)
答:“惊”,“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1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是怎样产生的?(5分)
答:表达了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2分)。
诗人看到边关军容肃穆,景象雄壮,将士意气昂扬,一腔豪气油然而生,决心像班超、终军那样报效祖国,为国立功(3分)。(意思对即可)
3、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揭示主题。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意对即可)
【赏析】 “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到燕台”的倒装。诗人初到边塞重镇,极目四望,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扑面而来,不禁激情满怀,豪气勃发。一个“惊”字,既传达出远道而来的诗人的特有感受,而且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汉家大将营中,笳鼓声声,响彻天宇;积雪连绵,寒光万里;朦胧的曙色中,旗幡高扬,猎猎翻飞;烽火燃处,紧与胡地相连,塞上苦寒之景,反而显得异常壮伟;海畔云山,拥护着大唐的边疆重镇蓟城,稳如磐石,岿然如山——肃穆的景象,庄重的气派,严整的军容,险峻的地形,稳固的营盘……正是诗人心惊的原因。显然,这个“惊”字,是心灵震惊、震撼之意。于是顺理成章地推出结尾两句:诗人虽然早年没有象东汉时定远侯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到三边如此险壮,顿时豪气勃发,要学西汉时的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番雄伟的功业。末二句在 “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这首诗从边塞军事落笔,着力勾画边关形胜,意象雄浑阔大。全诗以诗题的“望”字为主线,以“惊”字为总领,描写望中所“惊”的缘由,抒发“惊”后之感慨。格调高昂,振奋人心。
6、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蓟中作①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②,归来独闭门。
【注】①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②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
1、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答:广漠无边,充满凄清与悲凉,但也潜藏着紧张。
2、王诗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高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曲笔,王诗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也可从虚实或者对比衬托的角度谈);高诗用典故,表现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3、同为边塞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王诗表达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高诗表达了自我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61.177.202.102)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高一古诗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