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218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8]
江夏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江夏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语 文 试 题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xiān)细 商榷(què) 涸(hé)辙之鲋 大腹便便(pián)
B. 镣(liáo)铐 渐(jiān)染 载(zài)歌载舞 河水汤汤(shāng)
C. 肄(yì)业 造诣(zhǐ) 揠(yà)苗助长 放浪形骸(hái)
D. 蜷(quán)缩 荫(yìn)蔽 断壁颓垣(yuán) 溘(hé)然长逝
2. 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倩影 婆娑 游目聘怀 相形见绌 锋芒毕露
B. 陨落 诺言 病入膏肓 义愤填赝 汗流浃背
C. 蜕变 戍守 正襟危坐 草菅人命 夙兴夜寐
D. 磬石 袅娜 直抒胸臆 沧海一粟 束之高阁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物业有关负责人也多次到王大妈家里看情况,信誓旦旦保证办好此事,可谁料想开的都是空头支票。
B. 业内虽不乏仁人志士为治理无证生产、市场混乱的问题数十次向上级报告反映,并采取打假行动,但屡试不爽,收效甚微。
C.由于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艺考”如今已被不少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或家长视作了考大学或考一流大学的终南捷径。
D.张老师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安之若素,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心系全体学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B.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C.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D.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结构形式上最突出的的特点是重章叠句。它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荆轲刺秦王》选自我国重要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汉代刘向整理编辑。
C.《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是三篇优美的写景状物散文,其作者分别是朱自清、郁达夫、茅盾,均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D.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敢于以死抗争的纯洁的丫环四凤和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吉卜赛少女艾米莉,她们分别出自中国作家巴金的《家》和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浏览完整试题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6.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7.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8.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到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②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②揖:拱手行礼,这里引申为“观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优美的山水景观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玩:观赏,欣赏
C.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指机遇好,被重用
D.将何往而非病 病:生病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势益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不知东方之既白
C. 士生于世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 ①②④
展开余下试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B.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让人感到愉快欢乐的长江美景、山川草木及故城遗迹以及“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4分)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5分)
1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两题。(8分)
枕 上 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第二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4分)
(2)从第三联和第四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4分)
15.默写(5分)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 。
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20分)
陶公祠的菊花
夏立君
①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他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④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在史书上,他所在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远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的,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⑦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16. 作者以菊花贯串全文,但“菊花”或实或虚,含义不尽相同。请解释下面两个句子中“菊花”的具体含义。(4分)
①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
②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①
②
17. 第⑤段中说陶公的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意,这种影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每一方面不超过20个字)(4分)
①
②
18. 请简要概括作者行文的思路。(6分)
19.结合全文以及你对陶渊明的了解,谈谈你对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的看法。(6分)
六、(12分)
20.请以下面的成语为上联,分别用一个成语对出其下联。(4分)
守株待兔 斯文扫地 风和日丽 大显身手
21. 在文段中的空缺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之分别与画线部分的内容对应。要求:句式相似,字数相近。(4分)
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风雨过后,不幸就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不幸就是铺满鲜花的平坦大道; ,
。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灿烂星空; ,
。面对不幸,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轻言放弃。
2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4分)
画家用交错的点线,浓淡的笔墨,形体气势的开合,明暗虚实的互映,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物体形象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映开合之中!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岁月流转,季节变换。不经意间,冬天已悄然而至。
冬天,大千世界呈现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景观?
冬天,你的生活中发生了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冬天,这一季节本身又引发了你怎样的理性思考?
…………
请以“冬天来了”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 A.(B.镣liào铐 C.造诣yì D.溘kè然长逝)
2. C.(A.游目骋怀;B.义愤填膺;D. 磐石)
3. B.“屡试不爽”的意思是屡次实验都没有差错,语义用错。(A.空头支票:比喻说话不算数或不能实现的诺言。C.终南捷径: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D. 安之若素:指在反常或困苦危难的情况下,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现在多指对于错误的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4. D.(A.“不是”一词语序不当,应移到“质量”前面。B.“加快”“规模”搭配不当;C.缺少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
5. B. A.《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C.《囚绿记》作者是陆蠡。D. 四凤—《雷雨》,鸣凤—《家》;艾米莉—《大卫•科波菲尔》,艾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
展开余下试题
6.A(不能体现“人文精神”,与题干不符。)
7.B (A项,原文是“清明节的习俗”与“上巳节有关”。C项,原文是“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D项,“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8.C(“踏青”和“招魂续魂”是上巳节的两项活动内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9.D.病:担心,忧虑
10. C.在(A.它的/自己;B.的/主谓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把/因)
11.A.
12.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人生之快,既不在于身边景物的优劣,也不在于遇与不遇的不同,从而得出“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
13.(9分)(1)假使他的内心无所顾虑,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去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使”“中”“适”各1分,大意1分)
(2)这些都会成为诗人游子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骚人”“所以”“胜”“乌”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在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我能在小桌旁边的座位上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至于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他的内心无所顾虑,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去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现在,张梦得不因为被贬官而感到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诗人游子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14.(1)(4分)以声衬静(1分),“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1分),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1分),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大意相近即可)
(2)(4分)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1分);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1分);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1分),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1分)。(大意相近即可)
15.(5分)①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④齐彭殇为妄作 ⑤挟飞仙以遨游
16.(4分)①指菊花这一客观实物 ②象征陶渊明的气节精神
17.(4分)①看似“散缓”实有“奇趣”的诗风。②看似超逸实为正气凛然的人格。(大意相近即可,如果只是简单的答成“作品”和“精神”各给1分)
18.(6分)本文开头(①②段)写自己来到陶公祠的感受(2分),继而主体部分(③—⑥段)介绍陶公种菊的志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2分),最后(⑦⑧段)再回到陶公祠,感慨虽有陶公之祠而陶公精神却未能发扬光大(2分)。
19.(6分)答题要点:能够扣住陶渊明“少时就有猛志”和因现实黑暗不得已而弃官这两个方面,或颂扬,或批评,作一点辩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的依据主要是考生的分析说理。
20.(4分)答案示例:缘木求鱼、怒气冲天、春暖花开、小试牛刀(每个1分,学生如果答出其它答案,只要符合对仗要求即可,可以不考虑平仄问题。)
21.(4分)答案示例:登上山顶,不幸就是积翠如云的绚丽山色。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每句2分)(仿写的关键词是“不幸”,具体内容要明确战胜不幸后就能迎来成功。)
22.(4分)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
23.作文评分依据2011年湖北省高考评分标准。 (183.94.134.184)
上一篇:
201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成语
下一篇:
必修1第2单元文言知识小结训练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江夏一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