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专题训练

阅读:131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选修 日常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17]
文化经典及外国小说阅读
第一部分:重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文化作为背景自然地或被动地作用于经济。特定的国民心理积淀、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民族风习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
第二阶段,文化作为手段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像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企业文化是一种出于直接经济目的的文化改造和移植。企业管理者在法人治理权限内对企业实施文化创新,移植、嫁接、推行适合本企业目标和特点的文化因素,即强化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积极因素,引入外生变量,以整合、生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部文化环境,从而激励、凝聚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商业文化,就其狭义而言,它是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凝结在商品与劳务中的人文价值,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审美观念、情感、哲学、道德精神,继而物化或人格化于商品和劳务之中,并随着商品的交换而让渡给消费者。商业文化是由消费者文化需求对于商品与劳务的反作用而形成的。由于大大提升了商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因而商业文化成了唤起并满足新需求、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强大力量。企业文化、商业文化逐渐弱化了经济发展对文化背景的依赖程度,人们不再拘泥于古今之辩、东西之争,“发展生产力”和“利益最大化”成为其选择和创新的主题。
  第三个阶段,经济为文化的繁荣作贡献。当物质生活较为丰富时,文化便主宰需求。人们不仅看戏、看电影时间多了,逛书店唱卡拉ok的机会多了,而且对商品、服务、环境、管理也萌发了更多的文化诉求。他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文化需求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一切选择的逻辑起点。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一切财富都凝结为文化价值。因此,以往“为经济而文化”的定势思维必将转换为“为文化而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成为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的极其重要的满足物。所以,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文化作为经济活动的背景、素材、手段,又要将文化的繁荣作为最终目标。不仅要整合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还要振兴文化事业,提升城市形象,培育地区精神;不但要以文化产品、服务来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而且还要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价值。


浏览完整试题  继承与创新:着眼于为后人创造新的文化遗存
  有的人一提文化资源,就是遗产;一提文化发展,就是保护遗产、开发旅游。如果这样理解文化的话,我们就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终结者和守夜者;我们就不是站在文化的入口处,而是站在文化的出口处。我们津津乐道前人的创造和智慧,但很难给后人留下什么新的文化遗存。所以,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大历史观来重新认识。
  概而论之,约有三种“继承”:第一种是完整地保留和保护。完整地保存了城市记忆、反映了城市与历史的某种联系、成为某个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的文物或街区,就应创造一切条件倾力保护。第二种是合作,即与古人对话。如果把古人的一切文化作品都理解为完美无缺的精品,那是有悖情理和事实的。限于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古人的创造可能有瑕疵,他们有可能留下未完成的巨著。因此,今人应“踵其事而增其华”,发挥当代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古人共铸文化精品。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虽然它保存了历史风貌,但它的材质和功能与现代文明相冲突。我们应当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完善其功能,使其既延续古典风貌又支持现代生活,并得以不断传承。第三种是创新,即与时代同行。创新不是破坏,而是在科学继承前人创造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是建立在与古人对话交流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只有创新才能形成新的遗产,创新是最高境界的继承。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学习孔子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道家经典《老子》五则
   “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明确: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胠箧
“胠箧qūqiè”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言辞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庄子的逍遥更多的理解为平等与平衡。个体精神的解放不仅体现在外在客观的改变,更侧重于对一个人内心的自控与约束。在纷繁的世界面前保持内心的一种宁静与自然。因为幸福也好,快乐也罢,仅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心态。放开追名逐利的心态,反而更能达到内心的一种平衡——此谓逍遥。庄子心肠极热是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而另一方面却又冷酷犀利,这是对人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的仇视,更是对黑暗世界的控诉。表面上看似无情的他,却有着温柔宽仁的心。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展开余下试题“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
  诚意就是不自欺。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说:“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人类不可能避免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还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概而言之,《大学》三纲八目的人生图式具有成熟的理论创造,它不仅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状况,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历史中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知识精英的特定道德人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人生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予以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遗产。今天,借鉴《大学》三纲八目的德目设计,剔除其对唯心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依附,弘扬以“天人合一”为世界观基础的“独善其身”和“身任天下”相结合的人生价值取向或人生精神,对于构建现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对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都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旧说《中庸》一书是子思所作,据考证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一词,今人普遍以为就是不偏激不过头不过激的意思,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凡事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做和事佬的意思.个人以为这其实是是对“中庸”本身的一个错误理解,也是对“中庸之道”的歪曲和庸俗化.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的翻版。又如诗歌,从唐朝到明朝,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超凡脱俗的意境。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既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存在合理性,又要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东西。比如两篇文章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像《求谏》中丰富的论证方法、《原君》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等。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
第三则分析:讨论义与利的问题.
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不言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朱子“重义轻利”。不否定“利”,提高生产力水平;但要重视道德修养. “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所欲”,是“人欲之私”,要严守义利分别.朱子“学无深浅,并要辩义利”。
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
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王者之师自居,试图通过“格君心之非”来塑造理想君主,并从而重新建立统一的社会价值系统。...“经世致用”主要是建构一种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象的压迫,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康有为等所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才又重新张扬“经世致用”的口号,而观其政治理想,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这时的“经世致用”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寻找一条救国自强之路。


展开余下试题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本单元涉及的是近代文艺经典。所选的三篇课文《<人间词话>十则》《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都是处于晚清末期的文艺学作品。它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的同时,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王国维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也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他的《人间词话》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但在理论上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境界说”为核心,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的《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探讨《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黄遵宪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
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著追求;要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家”;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第二部分:选做题中的阅读探究
什么是选做题中的阅读探究
研读2010年湖南省高考《考试说明》可以发现,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选做题:给出两道备选题,选做一道,分值为6分。
依据《考试说明》的基本理念,选做题关注学生特长、个性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着重体现“应用•拓展”与“发展•创新”两大目标,侧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选考内容及相应能力层级如下:
1.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的主题表达和结构特点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思想内涵及语言艺术
评价文本的基本观点和情感态度
对文本某些特色深入思考,形成看法并作出判断
3.表达应用E
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看法,表达感情
有创意地设计文本
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得体地表达
修改文章
4.探究F
知人论世,探讨文本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及社会价值
就文体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地解读,就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以上几个方面其实都是选做题的探究角度,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一 分析作品的主题
命题选材:结合小说或小故事命题,要求分析其主题。
提问方式:(1)这篇文章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请联系文本,谈谈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2)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解题对策:(1)留意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 (2)关注文章的首尾段。一般来说,文章的首尾段具有引出话题、开宗明义、遥相呼应、卒彰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因此它能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3)注意文章中的标志性语言,这包括: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中富有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过渡句等。 (4)重视题干信息。
注意事项: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答题格式:本文通过对……的描写,反映了……的精神(社会现实),等。
例1:(湖南师大附中最新月考)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他母亲的伙伴
亨利•劳森
灯光下,剧院门口的台阶上,坐着一个面容憔悴的妇人。她手里抱着一个孩子,身旁站着两个人,膝上放着一叠报纸,紧挨脚边的一个雪茄烟盒就搁在人行道上,里面装满了火柴,
鞋带和骨领扣。
一位绅士模样的人,从马路对面的“大理石酒吧间”走了出来。他在人行道上站了片刻,看了看表,然后径直向剧院走去。他穿过大街,走近人行道的时候,把手伸进了口袋里。“买报,先生?”一个报童叫道。“来呦,先生,有《新闻》,还有《星星》。”但那位“先生”已经注意到了台阶上的妇人,并朝她走去。
“买报吧,先生!这里有《星星》,”孩子嚷着,一下子闪到他跟前,目光很快地从“先生”脸上转向卖报的妇人,他说: “没关系,先生,都是一样的——她是我的母亲……谢
谢!”
小说的标题是“他母亲的伙伴”,请对“伙伴”进行解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伙伴”指“小男孩”。从文中可看出“母亲”肩上的沉重的生活负担,小男孩为母分忧,与母亲一起卖报营生,主动、灵活地兜揽生意,共同支撑家,他成熟、坚强、孝顺,与母亲风雨同舟,就像伙伴。
示例二: “伙伴”指“绅士”。文中的那位先生不向报童买报,而“朝她走去”,是他感觉到了妇人生活的艰难,觉得那妇人更需要关怀,因此去买妇人的报纸,这是对处于穷困疾苦中的人们的同情,是一种朋友似的关心。这种关怀朴实而真挚,就像伙伴。

探究二 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命题选材:此类探究主要体现在新闻短评的写作上。
新闻短评是指用精悍的语言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的新闻体裁。在新高考的选做题中,新闻短评是“呼声最高”的题型,因此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新闻短评的写作方法。
例4(长郡中学最新月考)阅读下面的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新京报》2月3日报道,北京73l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为“中国猪”,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对于司机和乘务员的忍让,你持何态度?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短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对策:第一步:抓住关键词,概述新闻主旨。写新闻短评,首先要把握新闻的主旨,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出令人信服的声音。
在这则新闻中,其关键词是外国乘客、司机和乘务员、公交公司,其主旨是外国乘客公然侮辱司机和乘务员,但被侮辱者仍然笑脸相迎。
第二步:选取写作短评的角度。短评角度的选取是写作成功的关键,要选取自己有把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选修 日常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文化经典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