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39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92]
高二语文期末测试
高二 语文期末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勾当/勾搭  吐露/露马脚   勒索/悬崖勒马
B.着凉/着想 夹被/夹生饭 劲歌/疾风劲草
C.炮仗/炮弹 关卡/卡脖子 曾经/曾几何时
D.作坊/作业 倒班/倒春寒 宿舍/魂不守舍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B.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美欧的态度日趋强硬,外界认为其对叙利亚的政权颠覆斗争势在必行,只是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故引而不发。
C.1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海上女神。
D.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 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希望双方能够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继续鼓励双向投资,实现双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
B、在这架造型独特的直升机属于当地的一家直升机租赁公司,现在被一家煤气服务公司租用,用于检查煤气管道是否存在泄漏。
C、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一架MQ—8D“大力侦察兵”飞机在帕克斯基地成功地完成了首次无人机采用生物燃料的飞行试验。
D、二月初,亚洲遭遇极寒天气,日本雪灾迄今夺去至少63人死亡,韩国首尔最低温度摄氏零下17度,是55年来最低记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③④⑤②① B、④①②③⑤ C、④⑤③①② D、③⑤①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张益州画像记
苏 洵
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既不可以文令⑧,又不可以武竞,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浏览完整试题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朋:一齐。
B.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释:放下。
C.或诘其平生所嗜好 诘:询问。
D.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属:归属。
7.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②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C.①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①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首先交代了张方平至蜀的背景,接着记叙了张方平至蜀后准备迎击来犯之敌的策略,即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
B.张方平爱惜蜀人非常深切,对待蜀人非常厚道,因此蜀地百姓坚持要把他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表现了蜀地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C.苏洵认为祸乱未发生或祸乱已成都容易治理,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他由此充分肯定了张方平面对紧张局势,从容不迫,措施得当的治理才能。
D.张方平分析了蜀人经常发生大乱的原因,并拿齐、鲁的人与之比较,强调如果用礼义来约束蜀人,用法律来差使蜀人,动乱就可能避免。
9.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A.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B.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C.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D.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寇来在吾,无尔劳苦。(3分)
⑵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3分)
⑶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春 雪 夜 雪
韩愈 白居易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试比较韩诗“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与白诗“已讶衾枕冷”中的“讶”字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差异。 (3分)
答:
(2)虽然都是写雪,但两首诗的表现角度并不相同,请做简要分析 (4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⑴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⑵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⑶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⑸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四、现代文(论述文、实用文)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事件一发生,网络上就有图像,有视频,有报道。公众对这些“网络传播”将信将疑,时常在转发之时要求“求证”。微博更多地充当着“爆料”者的角色,记者则不再是新闻的发现者,而是“查证人”,如何通过深入调查求证事实,便是记者的责任了。
尽管人人都能发布信息,但微博上的突发事件、热点话题进入视野时,公众总希望能从传统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上得到求证。遗憾的是,一些时候,以探究真相为职责的传统媒体,却选择性地“失声”。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作为社会发展进程的见证和记录,新闻报道本身并无好坏、对错、正负之分,报道与不报道的标准,取决于事件本身是否具备新闻价值。而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失声”,考量的往往不是“新闻性”,而是其他因素。
  比如,利益之争。必须承认,媒体也有自身的利益,有广告客户、活动合作方之类。一家以楼盘广告为主要赢利点的媒体,往往不愿意披露房地产业暴利,或者其所代言的楼盘项目的质量黑幕。身陷利益之中,当职业要求与商业利益相冲突时,一些媒体难免被利益所绑架,对一些新闻视而不见,对一些问题不言不语。
  比如,遭遇公关。媒体人多半都有这样的经验,刊发批评性报道要迅速,不然,一旦被批评的政府部门开始“反击”,运用权力围追堵截,一些媒体就不得不“噤声”,报道可能会胎死腹中,甚至会在压力之下,被迫遮掩事实。
  比如,习惯性沉默。一些时候,面对新闻事件选择性“失声”,是一种惯性思维,自觉将其列为不宜报道之列,认为一旦发声,就可能越界、挨批,与其冒险受罚,不如假装看不见。


展开余下试题  只是,公众不会看不见。那些从官方媒体上消失的“新闻”,会在网络上“茁壮成长”,广为传播。越是模棱两可的消息,越是传言,越有诡异的吸引力,越能引人关注。一旦媒体保持沉默,记者不去追踪调查,那么,真实可靠的权威信息就会缺失,谣言便会趁机而入,蛊惑人心。
  一些突发事件中,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归罪:别有用心者煽动。如果媒体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真相,表明立场,“别有用心者”是否还有煽动的机会?沉默和失声,只会将阵地拱手相让;报纸不说,网络会说;本地媒体不说,异地媒体会讲;国内媒体无语,国外媒体会大肆渲染。以为屏蔽和沉默就安全稳妥,实则酝酿着更大的危机。
  如果官方媒体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官方声音,那么,它们的失声,实际上是让政府部门丧失了话语权——不仅错过了澄清真相的最佳时机,也在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中丢掉了影响力。什么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如何报道,其实是媒体的分内事,过多地干预,会偏离新闻的本位;违背新闻规律的各种指令,往往适得其反。热点事件、焦点问题上的“失声”,与微博上事无巨细、毫无遗漏的众声喧哗,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舆论场,也造成两者之间的撕裂、隔膜和对立,从而加剧官民之间的不信任。
  不管是媒体还是管理部门,都要尽可能尊重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以及网络时代的传播特征。多媒体时代,培育良性的舆论生态,不能只靠禁令、堵截和指示。想要引导舆论,疏导社会情绪,首先要学会倾听,了解民意。媒体能否赢得受众和公信力,不在于你是不是大报大刊,是不是官方主流媒体,而在于你能否探究事实真相,能否传达社情民意,能否掌控话语权。
  选择性“失声”,会让媒体边缘化,成为商业利益的代言人、可有可无的“传声筒”,最终在受众的鄙视和遗弃中走向衰亡。
12、本文重点论述了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的突发性事件、热点话题进入视野时选择性“失声”的
和 。(4分)
13、最能概括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
A、记者已不再是新闻的发现者,而是“查证人”。
B、以探究真相为职责的传统媒体,却选择性地“失声”。
C、从官方媒体上消失的“新闻”,会在网络上“茁壮成长”,广为传播。
D、传统媒体或官方媒体应探究事实真相,传达社情民意,掌握话语权。
14、下列哪一项不能证明文中“以为屏蔽和沉默就安全稳妥,实则酝酿着更大的危机”这句话
A、如果官方媒体保持沉默,记者不去追踪调查,真实可靠的权威信息就会缺失,谣言便会趁机而入,越是模棱两可的消息,越是传言,就越能引人关注。
B、如果官方媒体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官方声音,那么,它们的失声,不仅让它们错过了澄清事实的最佳机会,也让它们丢掉了影响力,实际上是让政府丧失了话语权。
C、在多媒体时代,不管是媒体还是管理部门,要培养良性的舆论生态,不能只靠禁令、堵截和指示,而要尽可能尊重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以及网络时代的传播特征。
D、选择性“失声”,会让媒体边缘化,成为商业利益的代言人,可有可无的“传声筒”,最终早受众的鄙视和遗弃中走向衰亡。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一小时的变故
[美国]凯特•肖帮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太太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亡故的消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些。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这一消息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场,就在她身边。报社收到铁路事故消息时,理查兹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时间记了下来,便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赶忙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她猛地扑在姐姐的怀里突然嚎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伤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扶手椅。她精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倦意缠着她的身子。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海。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睡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压抑,甚至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某种东西正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了,让人难以触摸、不可名状。但她感到它正从空中蔓延开来,通过弥漫在空气中的声音、气息和色彩正朝着她步步逼来。
此刻,她的内心骚动不安地起伏着。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一如她那双白皙细嫩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低声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自由!自由!自由了!”那茫然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两眼变得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
  不错,她曾爱过他——有时候,然而并非常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突然认识到自主才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拥有了它,爱情,那未解之谜,又有什么价值?
  “自由了!彻底自由了!”她反复低声吟道。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恳求进去。“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开门——你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面子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的确,她不会的。透过那扇敞开的窗户,她正在畅饮的恰是生命的精髓。
  她的想象力正沿着未来的时日自由驰骋。春天、夏天,一年四季都将属于她自己。她低声快速祈祷着长命百岁。就在昨天,她一想到生命会如此漫长还感到不寒而栗。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胡搅蛮缠下把门打开。她目光中充满着胜利的喜悦,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理查兹站在底下等着她们。
  这时有人用钥匙在开前门。进来的竟然是布伦特里•马拉德,他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镇定自若,略显得风尘仆仆。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过火车事故。眼前的情景使他愣住了:约瑟芬尖叫一声;理查兹迅速移动身子站在他和妻子之间,去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兹还是太晚了。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小说有删改)
15、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16、“某种东西正向他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这句话中的“某种东西”具体指代什么?(3分)
17、“她的内心骚动不安地起伏着”,“她正努力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抗击”缠住她的东西,这些都表现了马拉德太太怎样的情感?(4分)
18、小说中的路易斯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9、小说但的结尾出人意料,路易斯的丈夫“死而复生”地出现在她面前,路易斯突然死去。医生的诊断是她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有人不同意医生的看法,认为路易斯不是死于致命的喜悦,而是死于过度悲伤。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不少于80字)(6分)


展开余下试题六、选做题 (12分。20、21题任选做一题)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三个旅行者
王晔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馆。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的时候,拿伞得旅行者淋得满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浑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被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我走在泥泞的路上,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就没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被淋湿而是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
(1)根据短文内容,续写几句话,指出第三个旅行者安然无恙的原因。(4分)
(2)以120个字左右谈谈短文给你怎样的思想启迪。 (8分)
2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2月14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拍到的惊人一幕:一名年轻女子骑上毛主席塑像照相。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19日,网友“沉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15000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出这个“脑残”。从论坛发布的两张图片看,这名骑上雕像的女孩年龄在20岁左右,与她同行的一名男孩帮助她爬上雕塑,另外两名女孩则拿出手机为她拍照。
包括新华网等知名网站在内,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跟帖网友认为,这个女孩“可怜可悲”、“太没有素质”。一位网名为“炎黄春秋”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的论坛上发帖,认为这是“国耻”,是“社会之悲哀”,“让我们对这样可耻的行为全民共讨之吧!”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要点。(4分)
(2)针对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120个字的新闻短评。(8分)
七、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谚语:“蒙蒙细雨持续得长久,暴风骤雨一扫即过。”俄罗斯谚语:“走得慢点,走得远些。”我国谚语:“走路不停歇,慢力赛兔子。”
这些谚语给了你什么感悟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1、C(A项gòu/gōu lù/lòu lè;B项zháo/zhuó jiá/jiā jìng;C项pào qiǎ céng;D项zuō/zuò dǎo/dào shè。)
【参考答案】2、C(A项“不可思议”指神秘奥妙,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这里不合语境。B项“引而不发”有做好准备,等待时机的意思。自相矛盾。C项“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D项“百里挑一”形容十分出众。不能用来形容人才缺乏。)
3、A(B成分残缺,应为“是否存在泄漏问题”或者改为“是否泄漏”。C、语序不当,应该把“首次”放在“采用”前。D、句式杂糅,应为“夺去至少63人的生命”,或者把“夺去”改为“导致”。)
4、D 5.【解析】D,属通“嘱”,托付。
6.C【解析】,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A乃:①副词,译为“于是”;②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译为“就是”。B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在。D为:①介词,替;②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7.A【解析】,“张方平到达后,就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不正确,原文是说张方平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
8.B【解析】.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译文: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
⑵译文:于是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心意去对待他们,用处置盗贼的刑法去处置他们。
⑶译文:超出法律之外任意胡来,用权势胁迫平民百姓,我不忍心做。
10、(1)虽然“惊”和“讶”都有“惊讶”“惊异”的意思,(1分)但韩诗钟的“惊”字表达的是诗人在新年已到、“芳华”却“未有”的失望之后,见到代表春意的“草芽”时的信息之情;(1分)而白诗中的“讶”字,则表现在落雪之初,诗人未知雪落却感到衾枕寒冷的诧异之情(1分)
(2)在写雪时,韩诗采用的是正面描写,(1分)不管是“却嫌”、“故穿”的拟人,还是“作飞花”的化静为动,都将笔触直接对准“白雪”;(1分)而白诗采用的则是侧面烘托(1分),通过“衾枕冷”的触觉、“窗户明”的视觉、“闻折竹声”的听觉等方面来表现“夜雪之大”(1分)
11、【参考答案】
⑴无以至千里 ⑵官盛则近谀 ⑶泣孤舟之嫠妇 ⑷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⑸佛狸祠下 (6)可以横绝峨眉颠
12、原因 后果
13、D(文中是针对传统媒体或官方媒体选择性失声这种现象而写的,分析它们失声的原因和后果,集中论证的观点是“不能选择性失声”应该调查事实真相,传达社情民意,掌握话语权。)
14、C(这一项只是说明媒体或管理部门应该做,而不能证明文中的这句话)
15、这段景物描写是路易斯感情发生变化的转折点。窗外春意盎然的自然风光,商贩的叫卖,远处的歌声,麻雀欢快的叫声,这一切生机勃发的景象象征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它们正向路易斯召唤,引发了路易斯对新生活的向往。
16、 “某种东西”指摆脱丈夫压制后的自由幸福的生活。
17、表现了马拉德太太意识到丈夫死后自己产生的喜悦之情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复杂情感。
18、长期受丈夫的压制而深感痛苦,情感压抑,有着强烈的女性觉醒意识,十分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
19、(1)同意医生的观点:
医生的观点是合情合理的。刚刚遭受“丧夫”之痛的路易斯却突然发现丈夫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这失而复得的丈夫怎能不让她大喜过望。在短短的一小时内,从大悲到大喜,或许还有惊吓,这对于一个本来就心脏不好的弱女子来说何以承受得了?因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