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264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4]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语文试卷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前预习】
1.写出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名称以及在课文中相应的示例:

句 式   经 典 例 句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被动句   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省略句   秦时,(项伯)与臣游(《鸿门宴》)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且臣少仕(于)伪朝(《陈情表》)
倒装句   主谓倒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考点解读】
1.江苏《考试说明》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如何具体要求的?
答案 (1)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放在文言实词里讲解了)
(2)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
2.江苏《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如何具体要求的?如何理解“直译”这一要求?
答案 (1)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3.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翻译作出了什么样的特别说明?
答案 属于难的是文言句子翻译。这要注意把握整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做到句不离篇,这样才能表达正确。还要注意实词、虚词的翻译,语气的表达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4.江苏高考文言翻译在命题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 (1)这一考点是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赋分10分,占总分的一半还多。
(2)选句为三句,句子不长,大都为叙事性的。
(3)考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突出:突出对实词,尤其是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的考查。
(4)赋分点多。几乎一字之译关乎一分,绝对不可马虎大意。
【经典再现】
1.(2012•江苏)《伯父墓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浏览完整试题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都委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
(3)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介词结构后置句和省略句。(1)“屈”意思是“降低”;“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委”意思是“委托”。(2)“以”,作为;“于”,介词,比。(3)“尔曹”,你们;“逮”,及,赶得上;“姑”,姑且;“寡”,少。
【知识点拨、整合】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刘备天下枭雄
C.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D.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中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解析 (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得也”为判断句。
小结: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常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以“……者……也”“……也”“……者也”“……者,……”作标志的判断句;二是以“为”“乃”“即”“则”“皆”“是”等作标志的判断句;三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是”。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是”一般不作今天的判断动词“是”,而是作指示代词“这”等。
判断句一直是高考翻译题中的重点,每年都有多套试卷考查到。如2010年湖南卷第10题“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这是一个没有标志的判断句,翻译时要考虑到这种句式特点。
(二)被动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
A.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洎牧以谗诛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①是以见放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答案 D
解析 D项中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解析 (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
小结: 
被动句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个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它在文言文中有时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多数情况下为动词,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被动句也是高考翻译题常考的句型之一。如2010年山东卷第13题“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中“常不见听信”就是一个用“见”表示被动的句子。
(三)宾语前置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①沛公安在②大王来何操 D.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解析 D项中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1)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2)“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小结: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
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如2010年浙江卷第21题“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何为”就是一个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的例子。可译为: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解析 C项“于”应译为“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老虎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
小结: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如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好多了”。不过,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
(五)定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 D
解析 其余三项皆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
解析 (1)“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2)“缙绅……者”“四海之大”都为定语后置句。
小结:
定语后置句一般以“……之……者”“……者”为标志,将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可译为: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11年江苏卷第8题第(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
(六)省略句
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 C解析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小结: 
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如2008年山东卷第13题“‘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况”后省略主语“他”,“遂”前省略主语“张讷”
【当堂练习】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翻译: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定语后置句)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 (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宾语前置句)
4.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翻译: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夷灭宗族”是个意念被动句,“不亦……乎”是个固句式,表示较委婉的反问语气。)
【课堂小结】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巩固训练】
1、(2011•江苏)《陈公弼传》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
解析 “勒”“持满”“贷”“流”容易翻译错误,也是主要得分点。
2、(2010•江苏)《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解析 (1)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2)注意“以”(因为)、“累”(焦虑)、“其”(第一人称代词“我”)。(3)“所交”“是人”及反问句式须落实。
【课后作业】
1.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勉居选官, 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
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 ;如不才,终为他有。”及卒,帝闻而流涕。谥简肃公。(选自《南史•徐勉传》)
(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译文: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勉居选官, 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2)徐勉担任选官,办事符合常道,有条有理。既熟习文辞,又擅长辞令。
(3)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解析 (1)关键点:“祭酒王俭每见(之)”是省略句;“目”,名词作状语,用目光;“非常”,古今异义词,“非”译为“不是”,“常(器)”译为“普通(人)”。
(2)关键点:“居”,担任;“闲”,通“娴”,熟习;“尺牍”,书信。
(3)关键点:“畜积”,积蓄;“奉”,通“俸”,俸禄;“贫乏者”是后置定语。
参考译文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展开余下试题天监六年,被授官为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徐勉担任选官,办事符合常道,有条有理。既熟习文辞,又擅长辞令,虽然公文案卷堆积,宾客满座,但他应对自如,手不停笔。他曾经跟门客夜间举行宴会,有个叫虞皓的门客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端庄严肃地回答说:“今晚只可谈风月,不应说及公事。”所以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无私。
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为简肃公。
2.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注]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2)我们的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解析 (1)关键点:“王”“足”,“莫之若”句式。
(2)关键点:其、是以。
3.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而求出公子,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节选自《列女传》,有删改)
注  墐(jìn):通“殣”,掩埋。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见到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是叛逆。怕死而放弃正义的人,是作乱。
(2)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射到她身上的箭有数十支,(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死了。
(3)《诗经》说:“走在路上看见有死人,尚且有人把他埋葬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解析 (1)关键点:“反上”、“逆”、“弃义”、“乱”、判断句。
(2)关键点:“以”“蔽”“矢”“俱”。
(3)关键点:“行”“尚”“或”,“此之谓”为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魏节乳母,是魏公子的乳母。秦国攻打魏国,攻破城池,杀了魏王瑕,诛杀各位公子,但有一个公子没被抓到,(秦王)对魏国下令说:“抓住公子的人,赏赐金子千镒。藏匿他的人,罪行是灭族。”魏节乳母与公子一起逃跑,魏国的旧臣见到乳母并且认出她,要求交出公子,说:“现在魏国已经破城亡国,族人都已经灭绝了。你藏着他还为了谁呢?”乳母叹息说:“那些见到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是叛逆。怕死而放弃正义的人,是作乱。现在要叛逆作乱并且以此谋取利益,我不做。而且帮人养育儿子,是为了使他活着,而不是为了杀他。怎么可以因为(想得到)赏赐获取利益且害怕诛杀的缘故,废弃正义做违背节义的事呢!我不能活着而使得公子被抓。”于是抱着公子逃到深泽中。旧臣把这件事告诉秦军,秦军追赶他们,看到(他们并)争相用箭射杀他们,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射到她身上的箭有数十支,(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死了。秦王听说这件事,认为她为了坚守忠心和义气而死很可贵,于是按照大臣的礼仪安葬她,用太牢来供奉,恩赐她的哥哥为五大夫,赏赐金子一百镒。(后世的)君子认为魏节乳母仁慈、恩惠、忠厚,看重正义,轻视钱财。仁慈所以能大爱,(正在)哺乳的狗(敢)跟老虎搏斗,孵蛋的鸡(敢)跟狐狸搏斗,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诗经》说:“走在路上看见有死人,尚且有人把他埋葬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222.189.207.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