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32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29]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课案1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概括诗歌所塑造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外貌、行动描写。首句刻画出人物的英姿勃发、信心百倍;第二句突出人物勇往直前、斗志昂扬的形象;第三句的“卷旗夜劫”又表现出戍边将士有勇有谋;末句“乱斫”“缺宝刀”又刻画出他们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答案: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

1.(2012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邹明府的形象要抓住诗中的相关叙述和描写。“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通过写马的瘦弱来表现邹明府为官的清廉;“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是说邹明府为偿还欠债,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期满了伴着他的还是那些书;“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 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这首宋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能力。结合小注内容,可知当时词人已闲居。结合陆游的经历、思想可推知,词人对自己的这种生活处境并不满意,而是仍怀一腔报国热情,这又可从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等句得到印证。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本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这形象实际就是词人自己,他曾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现虽闲置,但仍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  沙子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多病。这里是词人自比。
  苏轼描写沈郎的形象有何深意?试简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要分析词人塑造沈郎形象的深意,首先须分析沈郎的形象特点:“多病不胜衣”见其身世浮沉,境遇落魄;“不闻鸿雁信”“时听鹧鸪啼”表现其思念亲友,忧伤、寂寞的情怀。另外,借助注释又可知词人是想借沈郎自比。
答案:“沈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自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寂寞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 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注】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 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先了解诗歌中所提及的人物生活环境,依据环境把握人物性格。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答案:郑鄂是一位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高雅的隐士形象。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但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他隐居于山中,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郑鄂高洁的隐士形象。
课案2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1.(2012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析:解答第一问,应结合全诗内容,将诗句的内涵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特别注意应抓住诗句中的表时令、时间的重要词语。然后,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联系诗歌的主旨,即可得出第二问的答案。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骎骎”“胡马”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2012烟台一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对应学生用书第277页)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2012东北三省四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2012武汉高中毕业生4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注】,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注意词中对“孤花”直接和间接描写的词句。上片描写孤花的生长环境。“漠漠春芜”“藤刺牵衣”“扑面”“飞絮”等表现了满院荒芜的景象,而“孤花”却“墙角明”,虽“孤”却也不怨“无人来折取”表现其高标独立的品格,这显然是词人自己人格的写照。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要借“竹”言志,所以对“竹”的形象给以着力描绘,要准确把握其形象特点,必须关注分析这些描写其形象的诗句。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答案: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它是新出嫩竹,颜色翠绿,竹影阴凉;雨洗后更加洁净,风吹过香气怡人。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解析:分析“风”的形象,应由诗歌中对风的描写和评价入手,诗人言风“凉”,使“林壑清”为“涧户”“驱烟”,为“山楹”“卷雾”,日落山水静寂之时,又吹响松涛,让人们欣赏美妙的乐章,不辞劳苦地工作。尽管人们看不到它的踪迹,但它的一举一动都满含对人间百姓的深情厚意。所以诗人称其“有情”。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3.(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事物的形象,进而由形象特征把握诗人借此抒发的情感的能力。分析“山泉”这一事物形象的特点,要从诗中对它的具体描绘和直接评价的词句入手。首联的“不知名”写山泉的脱俗,颔联两句描绘出山泉的澄澈飘逸与灵动,颈联写山泉有“涧满”“池平”之能,尾联直接评价山泉之“恬淡”,虽无人关注,却年复一年,自洁“自清”。诗歌句句含赞颂之意,诗人显然要借山泉的形象,表达个人情志。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这两首诗显示了两“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第二首:

解析:李诗咏物言志,采用拟人手法将牛人格化,写它因病而“力尽精疲”,在无人理会的情况下,虽心中有怨,但依然为使众生“皆得饱”而辛勤劳作,借此表达自己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仍然心忧“众生”的情怀。孔诗很像一副温馨宁静的乡村风光图画,诗中的老牛,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悠闲地卧在坡头吃草,那么轻松,那么悠然, 这一形象体现出诗人平和、淡泊的人生追求。
答案:(第一首)诗中的“病牛”心有不平但无怨无悔。
(第二首)诗中的“老牛”在结束了耕耘之后,感到轻松与满足,追求平和淡泊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瀑布”这一形象要抓住诗歌中对其特征进行描写的诗句,如“不辞劳”“出处高”写细流不辞劳苦,汇集在高处,形成瀑布;“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写瀑布谢绝溪涧挽留,决心继续向前,流入大海,化作汹涌波涛。可见这瀑布是不畏艰难,志在高远的勇士。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课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涵了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本唐诗的颔联为“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回答描写的景象,实际就是要求将诗歌本身的内容完整呈现出来,具体解答时,要注意诗句中所用意象以及其动作、情态等。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认真揣摩“盘”“残”“投孤屿”“过别枝”等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而得出诗人清高而又无奈的感慨。
答案: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唐】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诗的前两联中以极富层次感的景物展示了幽美的意境,作者走近友人“溪居”时,依次观察到了溪水、岚、树、槛、窗等外围景色,颔联是实写环绕溪居的近景,杜鹃花与芙蓉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夏秋之交时的优美境界,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同时“水槛山窗次第逢”还采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环境之美。
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专题十二 ”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