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7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8]
大名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大名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1-6及12-14小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其他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浏览完整试题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
古歌(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8.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愁”呢?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诗经•采薇》)
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苦日子锻造“真孩子”
——家乡人追忆90后支教大学生赵小亭
7月21日,一个20岁的名叫赵小亭的如皋女孩在贵州支教时被山石击中,永远闭上了双眼。爱笑、爱美的女孩把自己如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布依族、苗族山寨崎岖的山路上。连日来,悲痛一直笼罩着她的家乡江苏如皋。
赵小亭是个普通的女孩,但接触过她的每一个人都被她美丽的笑容感染着。
小亭高中时的班主任孙老师至今还对这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特别爱笑的女孩印象深刻,“她是一个聪明伶俐、成绩优秀又有上进心的学生,虽然身材瘦小,但她每年都带头报名参加运动会。”说到这儿,孙老师流泪了,他说高中生往往更关心学习,但赵小亭当时就喜欢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而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她上大学。
“小亭特别尊敬老人,见人一脸笑!”67岁的陶婆婆是赵家的老邻居,这么多年来看着小亭从襁褓中的婴儿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如今,那脆生生的一句“奶奶”还响在耳边,人却已是阴阳两隔,老人想到这些便无限悲伤。
“小亭短暂的20年,几乎都是笑着过来的。大一暑假,小亭在湖南新邵支教,她打电话告诉我,那儿没有地方洗澡,吃住都在教室,温度高得吓人,还没电扇,只能靠人手一本作业本来驱热,还要忍受泛滥的蚊虫叮咬。我当时觉得特别揪心,可小亭却不以为意。她还笑着劝我要宽心,说自己哪有那么娇气!”小亭的母亲说。


展开余下试题“小亭啊,我的小亭!”赵小亭的外婆拿着外孙女的照片一遍一遍地抚摸,一声一声地呼唤,像是要把她的心头肉喊回来。外婆照着一张板凳比划着,“我身体不好,有糖尿病。小亭那时才这么丁点儿大啊,就知道对我说:‘外婆,你有糖尿病,吃东西可不能乱吃哦,等我上了大学,挣了钱,一定好好孝敬您!’你们说说看,哪有这么懂事的孩子啊!”
赵小亭的父亲是普通的水电工,平时靠给别人做点零活赚钱,母亲在一家太阳能厂做临时工,收入微薄,小亭还有79岁的奶奶和68岁的外婆。小亭家虽然是个二层小楼,但却是14年前盖的,如今房子已有些漏雨。小亭的房间就在二楼,不大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橱。虽然家境贫寒,但小亭的人格却超乎寻常的“富有”。
“我们很宠她,但从来不娇惯她。”赵小亭的父亲说。在得知女儿再一次申请去山区支教时,父亲并不是很赞成,他还曾劝阻女儿,但小亭执意要去,做父亲的只能支持,“我给她汇了1 400元生活费,到现在卡里还有400多块钱没用完,孩子心疼我们,舍不得花钱……”
赵小亭永远长眠在了大山深处。家乡的人们说,事故是偶然的,但是小亭的事迹绝非偶然。“小亭去支教,是与她的性格相符的,她本身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她骨子里就有去帮助别人的愿望。”小亭高中的化学老师说。
一朵朵山状的白云遮住了大半儿的天空,淡淡的阳光时隐时现。小亭走了,给家乡的人们留下了永恒的思念。在她就读过的如皋中学,人们正以各种方式纪念着她。“这孩子走得真可惜,我们连张照片都找不到。”蒋晶老师叹着气说。她找来一份刊登了小亭照片的报纸,贴在了曾经无数次写过板书的黑板上。
“小亭,一路走好。”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生走到黑板前,用手指轻轻勾勒黑板上的字。她默默念叨着:“师姐,我没有见过你,但你一定是最美的!”
(1)下列对这篇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大学生志愿者赵小亭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为山区的孩子送去了知识和温暖,也为生命的理想和价值做出了感人的诠释。
B.这篇新闻主要写了90后大学生赵小亭到贵州山区支教不幸失去宝贵生命的故事,并详细描写了家乡人对她的怀念。
C.从赵小亭高中的班主任孙老师和邻居陶婆婆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小亭是一个爱笑的女孩,并且热心志愿活动、尊敬老人。
D.赵小亭在贵州山区支教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住都在教室,母亲为她感到难过,她却劝母亲宽心,还说自己没那么娇气。
E.“师姐,我没有见过你,但你一定是最美的!”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赵小亭的事迹对家乡人的影响。
(2)这篇新闻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虽然家境贫寒,但小亭的人格却超乎寻常的‘富有’”这句话的丰富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本可知,赵小亭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她也把“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做了进一步发扬。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现在的家具市场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多,有的厂家从意大利引进生产线在国内生产家具,却号称“纯进口家具”。
B.在“落地完税”政策实施一个月之余,昔日车商云集的车城已经十室九空,几乎沦为一座空城。
C.中国国家足球队0:1败北,小组出线希望渺茫。观察员分析失利原因之一是国足领队往往越俎代庖。
D.身为派出所所长的常征在办案过程中不止一次收到恐吓短信,不过他对此从来都是不以为意,置之一笑。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12月以来,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对驱散大雾天气起到积极作用。
B.人民币是否大幅升值将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进而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C.商务部进一步加强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指导各级商务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流通环境,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市场供应。
D.普洱茶从民间饮料转变成专业饮品,是由它的茶叶品质等各种因素综合决定造成的。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①而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
②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
③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
④而是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⑤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
⑥教育很难独醒
A.②③⑥①⑤④ B.①⑤④②⑥③
C.②⑥③①⑤④ D.①⑤④②③⑥
15.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5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小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家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写几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帮助我们攀登知识的殿堂;
书籍好比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智慧的窗户;
书籍好比一盏明灯,它能帮助我们驱散无知的黑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暖。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大名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答题纸
温馨提示:请将1-6及12-14小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其他题答在答题纸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8.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0.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1.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5.(5分)                               
16.(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五、作文(60分)
高一月考 语文答案
1、c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2、C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3、D解析: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4、D解析:阙:过错、缺点。
5、C解析:⑤说的是萧燧勤俭执政,⑥说的是萧燧请求朝廷发皇粮救济百姓,这几句说的与恪尽职守无关,据此即可排除A、B、D三项。
6、A解析: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看所说的内容是否相符。原文说的是“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即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7、参考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得分点:杂糅、浇浮、宜、内治,句意)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得分点:异路、与、安、坐视,句意)
参考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慧过人,年少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之职。当时秦桧执政,秦桧的亲党秘密地告诉萧燧,秋试时一定会让他去主持考试,萧燧问其中的原因,(秦桧的亲党)说:“秦桧的儿子将要参加考试,想把这件事托付给你。”萧燧听后大怒说:“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去主持考试,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排在前面。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萧燧提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的任官原则,皇上非常高兴,写了《用人论》交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之前,他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与萧燧有关,因为萧燧未曾做过县令,于是就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秬都在朝廷之外拿着符节,(凭着宫里)有依靠,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皇上以此问萧燧,他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不是我所能明白的。”皇上说:“忠言啊!”他趁机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谏言,亲近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亲近的人有功劳可以通过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他们权力。皇上都赞许并采纳了。萧燧出京管理严州。严州土地少,财力困乏,他刚到严州时,官府的钱不到三千串,萧燧通过勤俭执政来使财用富足。两年间,用盈余填补拖欠的赋税,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之职,调他去治理婺州。道路上满是严州的百姓,几乎不能走,送萧燧出严州境外的百姓达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制度,不费力气治理好了。一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施予严州粮食,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下诏书召回他,他说:“江浙一带两年水涝干旱,希望皇上下诏为百姓说话,仍令各主管部门放松各郡县的赋税,不要催得太紧。”十年,皇上说广西一带百姓的人口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这一带的人口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萧燧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答案:抒发了出塞戍守的士兵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和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
9、答案:首句直抒胸臆,“秋风萧萧愁杀人”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诗人巧妙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大名一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