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84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41]
信阳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检测语文试卷
信阳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神话想象有其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局限。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视野看东亚地区的玉器起源,可以发现每一种主要的玉器形式(如玉块、玉璜)的发生,背后都有一种相应的神话观念在驱动。考察出土玉器的年代及地域分布,可以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
从大传统的视野看,在距今8000年到4000年之间,玉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性运动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经历了史前玉文化传播的两大方向性运动后,伴随中原文明起源的却是另外一种方向的玉石原材料远距离运动——西玉东输。其原因在于,史前的玉文化传播基本上以玉教及其神话观念传播为主,以玉为神的观念流传到哪里,就会在当地驱动玉器生产和消费的群体行为,并且让玉器成为地方政权的象征物;但加工玉器所用原材料一般都是因地制宜的,不存在跨地区远距离大规模输送玉料的情况。然而,伴随着夏商周王朝而兴起的,是全新的玉料种类的长距离运输现象,即出产于新疆昆仑山一带的优质和田玉材,第一次揭开其向中原的大输送历程之序幕。
文明国家的建立需要多种战略物资的跨地区供应。西玉东输的文化史意义不同于当代的西气东输,就在于和田玉给华夏传统带来的不只是物质,而且是精神动力,即国家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从夏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和殷商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已经能看出有批量的和田玉供应情况。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如三门峡虢国墓和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玉器数量庞大且制作精致,几乎清一色都是用和田玉。东周之后的儒家推崇“君子温润如玉”的人格修养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标榜“圣人被褐怀玉”的内敛精神,以及史书中围绕着卞和献玉璞、和氏璧价值连城之类叙事,“化干戈为玉帛”的理念等毫无争议地升格为这个文明国家的最高价值体现。正因为和田玉进入中原以后,始终保持着帝王玉的品格,这就难免会超越和压倒所有其他地方玉的表现。到了汉武帝时代的所谓开通西域壮举,其实不过是将早已存在两千年的西玉东输路线,用官方设立关卡驿站的形式重新确认下来罢了。
为什么六千年前的北方红山文化、五千年前的南方良渚文化,都是东亚玉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却都不能催生文化大邦,只能产生屈居一隅的地方政权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者都没有远距离贸易和运输玉料,仅靠地方供应的玉料就自给自足了,因而也未能穿越地域限制去组织广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力量。其后的夏商周王权国家则不同,为了克服中原地区缺少优等玉矿供应的先天不足,国家统治者对来自西域的美玉情有独钟,不惜牺牲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尽可能获取其资源。 (摘编自叶舒宪《西玉东输与华夏文明的形成》)
1.下列关于历史上玉器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距今八千到四千年之间,玉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性运动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这是从大传统的视野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浏览完整试题
B.经历了史前玉文化传播的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两个方向性运动后,伴随中原文明起源的是另外一种方向的玉石原材料远距离运动——西玉东输。
C.史前的玉文化传播的是玉教及其神话观念,以玉为神的观念流传到哪里,就会在当地驱动玉器生产和消费的群体行为,并使玉器成为地方政权的象征物。
D.伴随着夏商周王朝而兴起,出产于新疆昆仑山一带的优质和田玉材,揭开其向中原的大输送历程之序幕,这是全新的玉料种类的长距离运输现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玉东输的文化史意义在于和田玉给华夏传统带来的不只是物质,而且是精神动力,即国家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
B.夏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殷商墓葬和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几乎清一色都是和田玉。
C.与玉密切相关的一些思想,如儒家推崇“君子温润如玉”的人格修养理想等,升格为文明国家的最高价值体现。
D.汉武帝时代的所谓开通西域壮举,其实是将早已存在两千年的西玉东输路线,用官方设立关卡驿站的形式重新确认下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神话想象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是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这些神话想象有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所能表达的。
B.每一种主要的玉器形式的产生,背后都有一种相应的神话观念在驱动。因此,考察出土玉器的年代及地域分布,可以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
C.东亚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都没有催生文化大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者都没有远距离贸易和运输玉料,不能穿越地域限制去组织广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力量。
D.夏商周王权国家的统治者对来自西域的美玉情有独钟,为了克服中原地区缺少优等玉矿供应的先天不足,不惜牺牲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尽可能获取其资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请试民事,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使者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居安遇事有不可,平面力争不少屈。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召为秘书丞。转对,言:“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编修官,兼权考功郎官。劾郭倪、郭馔,窜岭表,天下快之。知太平州。当边遽甫定,岁俭,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置狱金陵,居安以书抵当路辩其冤,或谓:“佑自诬服,得无嫌于党逆乎?”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
初,盗起郴黑风峒,罗世传为之倡,势张甚。湖南所在发兵扼要冲,义丁表里应援,贼乏食,少懈,主兵者稍坚持之,则就禽矣。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贼喜,谋益逞。贼阴治械,外送款,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义丁皆恚曰:“作贼者得官,我辈捐躯坏产业,何所得!”于是五合六聚,并起为贼矣。放兵四劫,江西列城皆震。吉守率师往,几为贼围,池兵来援失利。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贼始惧,走韶州,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群盗次第平。居安之在军中也,赏厚罚明,将吏尽力,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江西人祠而祝之,刻石纪功。徙镇襄阳,以言者罢,闲居十有一年。嘉定十五年,迁工部侍郎。时方受宝,中朝皆动色相贺。入对,首言:“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舆地宝玉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言极切至。居安以书生,于兵事不学而能,必诛寇,非苟然者。卒,赠少保。
(选自《宋史•王居安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者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 婴:触犯
B.贼乏食,少懈 少:稍微
C.贼阴治械,外送款 阴:险恶
D.贼始惧,走韶州 走:逃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居安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居安遇事有不可,平面力争不少屈 ②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 ③劾郭倪、郭俣,窜岭表 ④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 ⑤以言者罢,闲居十有一年 ⑥盍思当时之所以失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居安为民办实事,为国出良策。他考取进士步入仕途,主动请求任民事官,上奏陈述便民之事;他入朝献策,指出强军之道。
B.王居安明辨是非,敢于担当。他任太平州知州时,郡里官员刘佑被仇家告密,王居安写信为他辩白,遭到刘佑仇家威胁,但王居安不为所动。
C.王居安得到朝廷信任,临危受命。有盗贼在湖南兴起,因一些官员的错误做法,导致盗贼泛滥成灾,官军镇压失利,朝廷任命王居安做统帅。
D.王居安治军有方,直言进谏。他在军中赏罚分明,部属很卖力,剿匪方法得当,深得百姓爱戴;他奏对时认为君主害怕没有困难却不怕困难多,言语切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边遽甫定,岁俭,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贼喜,谋益逞。(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注],格调还依旧。
[注]僝僽(chán zhòu):摧残。
8.“水边清浅横枝瘦”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请具体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展开余下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凋歌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端 米
刘黎莹
泥结婚的头三天,还能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守着水葱一般的新媳妇儿。三天后,泥就想找茬子闹一阵。泥结婚前喜欢钻窝子。柳村的人都把赌钱说成钻窝子。泥听赌友们说过,一开始就降服不住老婆,这辈子就算完了。老婆就像一棵草,就是压在石头缝里,也照样黄了绿,绿了黄,是见风就长的东西。
新媳妇儿端米总是笑眯眯地在做这做那,像捡了宝一样一天到晚就知道笑。小米饭熬好了,笑吟吟地问泥:“稀哩?稠哩?”菜盛到盘子里,又总是先让泥动第一筷子,然后笑眉笑眼地问:“咸哩?淡哩?”
端米就拿筷子闷头吃饭。泥吃着吃着,又觉心里挺对不住端米。泥说:“小米饭,黏哩。”端米不吭声。泥又说:“菜,香哩。”
端米还是不吭声。泥就摔了碗,用手抱住头,伏在饭桌上,说:“端米,我难受呀端米。”
端米抚一下男人的头,扫干净地上的碎碗片。
泥说:“端米,你不是一棵草。你就像个圆溜溜的皮球,让人想咬都没处下口哩。”
端米说:“泥,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泥就又去钻窝子,输了牌就回家装粮食卖。一次装一布袋,瞅端米不注意时扛出来。有一回脚底下走得急,绊在门槛上,摔青了半边脸。端米给他抹了红药水,说:“你想往外扛就尽管扛,我不拦你就是。”泥就大了胆。泥后来干脆用盛过化肥的编织袋往外扛。有时候泥一个人往袋子里装粮食挺费劲,端米就过来撑起袋子口。泥就一瓢一瓢往里装。嚓,一瓢。嚓,又一瓢。快露缸底了。泥拿瓢的手抖抖索索,像是抽了筋。端米提了一下袋子,说:“还能装十来瓢哩。”泥真想一瓢头子砸在端米脸上。泥心里开始发毛。泥的手在媳妇儿脸前像秋风中的枯叶一样抖个不停。端米又提了下袋子,说:“还能装两瓢哩。”泥就把瓢摔在了地下,用脚踩了个稀巴烂。泥说:“端米,你干吗非要这样?我连村主任都没怕过呀,端米!”端米说:“你看见别人打老婆手痒哩。”泥说:“我往后再去钻窝子就把两只手剁给你看。”
泥跟着端米上地里拔草。柳村的人看奇景一般,说:“我老天,泥也下地干活儿,泥的媳妇儿竟有这等能耐!”
泥干了一星期的农活儿,就又开始手痒,趁端米回家扛化肥的时候,泥就从地里跑了。泥赌输了就回到家里找菜刀。泥说:“端米我要剁手给你看。”
端米正在剥花生,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泥还是管不住自己。泥再次赌输后,从菜板上拿起菜刀。泥说:“端米,我可砍腿了。我可真砍了。”
泥也有赢钱的时候。这时候泥就会老老实实地把钱递到端米脸前,说:“端米,你看,是不?树叶还有相逢时,岂可人无得运时?”端米远远地退到天井里,说:“怕脏手哩。”
柳庄有好事的人问:“端米,你好好的,干吗不跟泥散伙?”
端米说:“人是会变的呀。”
“那你干吗不拦住泥?由着泥的性子去钻窝子?”
端米说:“铁锁媳妇儿不就是因为拦男人被打残了胳膊?”
“你就不怕把家赌垮了?”
端米说:“家垮了,我还有条命。泥就是铁人钢人我也要把他暖化。”
大伙儿就叹气,说:“自古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一个下着麻秆子雨的黄昏,泥正守着空了的大缸发愣,端米摇摇晃晃的像只落汤鸡一样跑回家。端米从怀里掏出二百块钱递给泥说:“你现在只能用我的命去赌了,直到赌干我身上最后一滴血。”泥接过钱,票子里夹着一张抽血单,泥的头皮“轰”地响了一下,泥像个疯子,用小蒲扇一样的大手猛扇自己的脸,直到把脸扇成个紫茄子。
春天的时候,花草到处抽芽、开花。转眼之间,山上、树林、屋角,全都变了样。泥在镇上开了个钟表修理店,端米开了个服装加工店。钟表店的生意挺红火。十里八乡的人都想来看看出了名的泥怎么说变就变了呀。端米的服装店更是热闹,好多女人都想来看看端米是否有三头六臂。
就有人问端米有没有绝招,端米甜甜地笑笑,说:“人这辈子要遇到好多难事,总不能事事都绕开走。只要豁上命,准行,说到底也就是一句话,水滴石穿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如泥把端米比作“圆溜溜的皮球”,形象地写出了端米的惹人喜爱的形态,活灵活现。
B.小说中“自古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一句,语言优美又富有生活哲理,表现了大伙儿对泥的羡慕。
C.小说细节描写很精彩,如写泥接过端米卖血得来的钱,通过泥接过钱后的内心和动作描写,表现出泥的悔恨心理。
D.小说主要刻画了端米和泥这对夫妻的形象,这两个人物中,外貌丑陋的丈夫泥只是作他的妻子端米光辉形象的陪衬而已。
E.本文朴实的民间故事式的叙事方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加上抒情的笔调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主人公端米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小说结尾部分写端米为丈夫卖血感化丈夫的细节,夸大了感化的作用。你对此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36年7月底,斯诺头戴红星帽,身着军装,骑着一匹健壮的黑色小马,并从红军指挥员那里弄来一支自动步枪,从保安朝西进发。历时两个星期,行程千余华里,穿越红军与白军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斯诺的足迹遍及陕甘宁边区的大部分地区,他参观了西线的学校,访问部队,考察了工厂、村庄,参加集会和篮球赛。他切身体验了苏区红军和民众的生活。他发现红军中大部分人来自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是为家庭、为土地、为国家而战斗的勇士。他们不是“一批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斯诺也承认,自己曾经有过一些这样的模糊观念,而现实使他改变了对红军的错误看法。
斯诺对红军官兵作了一个数字统计,他发现:红军士兵平均年龄19岁左右,60%~70%的士兵是在部队学了点文化的,没有固定的薪饷。红军的军官从班长到军长,平均年龄24岁。指挥官由黄埔军校毕业学生、莫斯科红军大学毕业生以及前国民党军人三部分组成。他观察到,红军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穿都一样;他们没有高薪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他们的武器多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所谓苏俄来源纯属臆想。红军的优越性在于有严明的军事纪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顽强的致胜意志。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红军在建军的教育工作方面的成功,使他们能够抵抗得住敌人技术上和数量上的巨大优势。红军的军事训练的严谨,文化生活的丰富活跃,尤其是通过强化政治训练为明确的目标而奋斗。这些给斯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红军与我所看到的其他任何军事组织,是完全不同的”。
展开余下试题
斯诺完全被所看到的情景所感染、所熏陶,由好奇、怀疑、探究到赞同。他在后来写的《红色中国杂记》中写道:“培根先生说:旅行,对青年来说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是经历的一部分。一个人在他学会这个国家的语言之前去这个国家旅行,那么他是去学习,而不是旅行……那么我可以说,我1936年对共产党所作的访问,既是教育又是经历,既是学习又是旅行”。在苏区“每句话语我都感到新鲜和增长知识,哪怕是生硬的宣传也是如此”。“我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强烈的影响”。
8月16日,斯诺到达红军司令部——预旺堡。在那里,这个“红色调查员”受到热烈欢迎,并应邀在军民联欢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的演说也带上了中国风味,与当时的环境和气氛相呼应,恰到好处,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在西征前线的两个月里,斯诺与广大指战员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倾听了彭德怀、徐海东等人的传奇的经历,探讨苏区老百姓与军队的关系,了解红军战士参加革命的原因。苏区的一切呈现在斯诺眼前:军事、部队给养、政治、经济建设(工业、农业)、文化教育、法律制度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使斯诺相信苏区军民是真正的革命者。苏区与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经比较,斯诺才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正魅力所在。因为他们热情地拥护科学,提倡男女之间的平等和友爱,坚持种族平等,对将来抱着积极的态度。“所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优秀的。他们所提倡和实行的改革,的确满足了人民对粮食、住所和某种民主、平等的要求。”斯诺如是写道。
通过对一般老百姓的访问,斯诺看到苏区老百姓过着虽不富裕却安详的生活。即使在部队进行战争的时候,他们仍安然地在地里干活。遇到战事,被迫转移时,红军掩护他们安全转移。斯诺沿途借宿农民家中,受到的都是热情接待。他说:“我所见到的人民,是那时候我见到过的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国人。”
斯诺要离开红军回到北京去,红军将士们依依不舍向斯诺道别。一位红军战士送给斯诺三枚纪念铜币,这是从江西一直保存在其身边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钱币。斯诺接过铜币并珍藏起来。后来斯诺把它做成了手链,随身佩戴。徐海东将军送给他一个黑玉鼻烟壶,并告之:传说是一位蒙古王公用过的,带着它可以保平安,这是红十五军的一片心意。毛泽东主席则挥毫抄就《七律•长征》一诗相赠。
此情此景,斯诺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当他最后走过保安城大街时,“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恋恋不舍,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开家。”
(摘编自谭外元郭六云《斯诺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出于对红军的尊敬,斯诺装扮成红军战士,历时两个星期,行程千余华里,足迹遍及陕甘宁边区的大部分地区,切身体验了苏区红军和民众的生活。
B.斯诺在后来写的《红色中国杂记》中认为,他访问红军既是教育又是经历,既是学习又是旅行,在苏区,他受到从未有过的强烈的影响。
C.斯诺到达红军司令部预旺堡,红军官兵热情地称他为“红色调查员”,并邀请他在军民联欢大会上发表演讲,他的演讲恰到好处,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D.苏区的现实使斯诺相信苏区军民是真正的革命者,这与国民党统治区形成鲜明对比,他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正魅力所在。
E.斯诺要离开红军回到北京去,红军将士们依依不舍。有人向他赠送铜币,他随即做成手链,随身佩戴,以示珍视;毛泽东向他赠送书法一幅。
(2)斯诺到苏区后,认识到红军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大量引用斯诺的语言或文字,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斯诺为什么说“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开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报告会旨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大学生官兵典型代表锐意进取、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鼓舞更多优秀大学生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B.在河南延津县城关东街五叉路口一辆行驶的焦运公司客车行李箱突然自燃,并不时冒出浓烟。附近民警和群众合力使乘客安然无恙。
C.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是出版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D.大连农民林荣堂养了八年猪从没像今年这样紧张,几个月来生猪价格下降的速度,让林荣堂心有余悸,甚至不得不减去一大半存栏量。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针对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增速下滑,中国政府出台了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
B.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当下,刑法中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诽谤等犯罪缺少具体并可操作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恶意诽谤他人。
C.中国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大部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提高医疗、教育、就业水平等方面表现突出,不断减少贫困人口和婴儿死亡率。
D.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表示,在叙利亚问题上,我们主张既要维护禁止不使用化武的国际准则,也要坚持政治解决的大方向。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上一篇:
焦作市2013—2014学年(上)期中高三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平顶山新乡许昌三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信阳市2013”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4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